摘要: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要善于分析學情,因材施教,能走進文本,更能跳出文本,擅長“拿來”,為我所用。
關鍵詞:文本解讀;文本誤讀;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92-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边@一理念可以說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大解放和新突破。但應承認,由于對課標的曲解和對文本不當的解讀,語文教學出現了“種他人田、荒自己園”和“在人文熏陶的忽悠下迷失了人文性”的新問題。這是文本解讀的自我放逐和價值消弭。
當前語文教學改革, 推進素質教育,出發點是好的,但很多地方太多注重教育改革的形式化、模式化,以及應試教育的影響。例如,要完成每周的多媒體上課任務,大家開始進行積極的多媒體教學。不可否認,不少一線老師一方面重視文本, 一方面結合多媒體,二者合理配合,相得益彰,效果不可低估。但是在好多地方仍有一種傾向,就是為多媒體而多媒體,喧賓奪主。有時技術出故障, 聲音不響,畫面不穩定,像錢夢龍老師講的那樣:這哪是多媒體,簡直就是倒霉體! 多媒體是文本分析的附屬, 但是許多時候文本變成了多媒體的附屬品。我記得有一次聽一個老師的公開課,那是一篇說明文《蘇州園林》,一開始畫面就展示蘇州四大園林的精美圖片,不用說,學生自然知道今天上的是哪一篇文章,接著展示了作者大量的資料,為了抓住蘇州園林“如在畫中”的特點,課文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了介紹,這位教師就在每個方面搜集了大量圖片,對各個園林進行比較,為了增強演示效果,其間還配以優美的音樂,一節課下來學生目不暇接、驚嘆連連,最后總結這節課學了什么,學生只停留于畫面的感官和刺激,別的說不出所以然。還有些課為了突出課堂效果的生動有趣,老師課堂上極盡表演之能事。我記得有一次聽小學的一堂大賽課《春曉》,這首詩歌經過老師的反復演繹,變成了一節歌舞課,老師表演完,學生每組再輪著表演,表演的好獎一朵大紅花, 至于怎樣才算好沒有評價標準,一節課下來師生同臺演出,好不熱鬧,我覺得學生最大的收獲就是整首詩能當堂背誦,而整首詩的欣賞在整節課中卻沒有體現出來。當然小學和中學要求有所不同,但在我們中學課堂上也不乏這種現象,把語文課上成了地理課、政治課、歷史課、生物課、音樂課等等。當然,也有很多教師把重視文本和趣味性結合得很好,但那些對文本的恣意開放和價值扭曲現象,恰好說明了在有些課堂上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不斷泛化和淡化。
針對在語文教學中對文本的誤讀和淡化,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一是文本解讀中必須要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這是亟需重新審視和研究的問題。于漪先生在《歷史經驗與現代生活融合》一文中指出:我們語文學科教學常在歷史與現實、讀與寫、積累與應用,基礎與拓展、課堂與社會等等之間徘徊,找不到恰當的結合點。講基礎,一抓就死,想拓展,一放就空。我們的視野還不夠開闊,思考還不夠深入。如何讓學生學得又實又活,充分發揮他們學習主體的作用,確實須花大力氣研究、探索。孫紹振先生說:“不管在中學還是在大學課堂上,經典文本的微觀解讀都是難點,也是弱點。”真是一語中的。教師對文本解讀的高度和深度決定著學生對文本解讀的高度和深度。語文課堂的出彩處和能力生長點就在文本的解讀上,就是對一字千金、一詞點睛、一句精妙、一段妥帖的知其所以然。
二是強化文本的解讀必須強化學生的讀。俄裔美國形式主義作家納博科夫說:“一個優秀的讀者,一個成熟的讀者,一個思路活潑、追求新意的讀者只能是一個反復的讀者?!弊寣W生采用多種閱讀方法反復的讀課文——體驗情感,感受形象,觸摸語言,是精微解讀文本的基礎。失去這個基礎,文本解讀就成了空中樓閣,課堂可能因失去方向而不斷地“輻射”解讀,帶給學生一種微言大義的幻覺,但脫離閱讀的空談,最后只留下“淘空課堂”的后悔與無奈。
三是強化文本的解讀必須強化標題的解讀。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文心的窗戶。金圣嘆說讀文如不會分解標題,則如瞎子走路,終難識途。比如《濟南的冬天》,偏正結構中“冬天”雖然是描寫的主體,但因“冬天”的限制不同,其內涵也會不同。假如作者筆下的“冬天”是屬于“北方”的或“北平”的,那文章基本上是在自然的層面展開;假如作者筆下的“冬天”是屬于“故鄉”的或“皇城”的,那文章基本上是在文化的層面展開,而老舍筆下的“冬天”是獨屬于“濟南”的,這就決定了文章在自然層面和文化層面之上,還有一個精神層面等著讀者去壯游、去探險。
四是強化文本的解讀必須強化詞句的解讀。詞句是文本的基本構件,文質兼美的作品都是以有形的文詞描刻無形的情愫,創作貴在“刻畫入微”,解讀貴在“體貼入微”,貴在品詞析句。元遺山說:“文須字字作,亦要字字讀,咀嚼有余味,百過良未足。”如李清照《醉花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句,設想奇妙,比喻精彩,成為千古絕唱。寫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此句是作者藝術匠心之所在,先以“銷魂”點神傷。再以“西風”點凄景,最后落筆結出一個“瘦”字,詞人巧妙地將思婦與菊花相比,展現出兩個疊印的鏡頭,一邊是蕭蕭的秋風搖撼著羸弱的瘦菊,一邊是思婦布滿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創造出一種凄苦絕倫的境界。
五是強化文本的解讀必須強化段的解讀。人是通過擁有語言的方式擁有了物質世界,也擁有了精神世界。對段的精微解讀過程就是讀者對作者情、思、識、見的體察汲取過程,也是讀者自己的情、思、識、見不斷細膩綿深的過程。文如萬弧泉源,隨物賦形,運氣造勢,一瀉千里。所以對段的解讀要在詞句解讀的基礎上,掌握段落的邏輯結構和情緒結構。一般的段落都有中心句,段內其它句子都是用來詮釋、支撐這一中心句的,即使沒有中心句,它也有一個隱形的中心內核,段內其它句子都是圍繞這個中心內核來組織結構的。
總之,文本是一個期待師生不斷開掘的資源寶庫,是一個用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集訓地。教師要善于分析學情,因材施教,能走進文本,更能跳出文本,擅長“拿來”,為我所用。
參考文獻:
[1]趙徐洲《寧夏教育》2009第11期《文本解讀:三種意識不能淡化》
[2]孫紹振《福建論壇》2005第6期《文本分析的“ 還原” 方法教師的主體性問題》
[3]孫紹振著,《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自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