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眾文化作為人們在閑暇之中,自己參與并娛樂其中的社會性文化。它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并以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需要為目標,以群眾文化為載體的群眾文化活動能極大的豐富群眾精神生活。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與建設不僅符合時代發展的主題,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時代賦予了群眾文化新的內涵,本文將分析群眾文化的內涵及功能,并以青海省群眾文化建設為例,分析青海省群眾文化建設的困境并提出相關的解決措施,以期望給相關工作人員帶來一些理論的參考與建議。
關鍵詞:群眾文化;建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96-01
一、現代群眾文化的內涵及功能
群眾作為群眾文化的主體與創造者,他們以娛樂為目的直接或者間接的創造出來的文化活動都屬于群眾文化活動。青海省作為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集中地區之一,有著絢麗的群眾文化,具體表現為說唱、社火、燈影戲等形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廣泛得到提高。與此同時,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也越來越高。精神層面的發展與進步必須緊跟物質的發展,所以現代文化工作者必須以發展與弘揚群眾文化為己任,大力促進現代群眾文化的發展。眾所周知,先進的群眾文化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落后的社會發展會阻礙到社會的發展。在多樣化社會文化形式發展的今天,加強對現代群眾文化功能的分析還是十分有價值的。
1.群眾文化是團結群眾的紐帶。先進的群眾文化能夠團結群眾,鞏固政府與群眾之間的聯系,促進國家的穩定發展。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之間存在文化上的差異,同時我國各民族又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情況。各民族之間的群眾因為文化這一紐帶而加強了溝通與交流,彼此和諧的居住在一起。具體表現有大規模的群眾文化活動如“花兒會”,小規模的活動有以村為單位的社火表演。
2.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體現。一方面,群眾文化直接反映出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狀況。另一方面,由于群眾文化的自主參與性特點,它也能直接反映出民主文明建設的情況。人民群眾如果能夠合理自主的開展并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去,這會極大的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3.群眾文化是黨的先進文化建設重要內容。先進文化是在新時期下,黨為了促進我黨各項工作的進步,以“為人民服務”為主旨的指導性文化。黨的先進文化建設涉及到具體事情,如群眾文化活動工作的開展情況、群眾文化水平、群眾文化活動的氛圍等。加強群眾文化的建設既能豐富黨的先進文化建設,同時也是黨的先進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標準。
二、現代群眾文化的發展困境
1.新的生活方式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青海省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居住的區域,因此有關少數民族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語言等自然造就了燦爛的青海文化,并且表現形式多樣。具體的文化形式有青海燈影戲、花兒、社火等。然而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技術的逐漸普及,人們更多的把目光聚集到電視、網絡上面去了,花更多的時間去觀看各種電視節目。現在的生活方式依賴于新的媒介形式,人們利于新的媒介來豐富自己的閑暇生活,這樣導致人們間接的忽視傳統文化、忽視群眾文化。
2.不同文化之間難以形成統一體系
雖然不同群體文化各有特色,特別是在青海省這樣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每個民族會有代表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以及不同群體之間,也會因為地域、職業環境、年齡等不同,各個群體之間沒有共同溝通交流的話題,所以這樣容易導致文化出現彼此隔絕的情況,各個小群體會因此不能進行相互的交流,與小群體有關的群體文化也不能進行更好的融合。
3.文化建設人才的缺失
文化建設人才的缺少直接不利于群眾文化的建設。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文化館的工作大都是枯燥無味的,并且看不出實際的意義。現在的基本情況是,一方面,文化館缺乏有激情、有職業素養的高素質文化人員。另一方面,畢業生們因為各種現實原因不太愿意把時間花在有利于文化建設的崗位上。因此文化館里亟需吸引一些對文化建設充滿興趣,并能吃苦耐勞的人才的加入,這些人才是現代群眾文化建設的主力軍。
三、應對青海群眾文化建設走向的措施
1.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以及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促使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融合。很多的西方文化潛移默化的融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具體表現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過圣誕節和感恩節。在外國文化進入我國并得到很好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傳統文化也在逐漸的流失,比較明顯的是春節的味道越來越淡。優秀的傳統文化能促進群眾文化走得更遠,使群眾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畢竟是經歷歷史考驗保留下來的文化,即使是在文化交融的今天,優秀的傳統文化對群眾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應該批判性的繼承與發展,促使傳統文化為群眾文化服務。
2.與時俱進發展群眾文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聯網、電視慢慢走入了每個家庭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人們的閑暇時間。但是轉化角度,利用互聯網與現代媒體為群眾文化服務,會促進群眾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如,可以不定期的舉行主題群眾晚會與各種演出,并利用手機、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吸引群眾參與其中,選出最受歡迎的節目,這會讓更多不在場的群眾參與到此文化活動中。文化館也可以聯系民間藝人,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節,這樣不僅可以改善一些落魄民間藝人的生活狀況,還可以起到宣傳文化作用的效果。
3.注重對群體文化的投資。對群體文化的投資主要涉及到人才吸引方面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資。對文化館中在職的文化建設人員則需要培養他們的責任心與業務能力,因為他們是文化館的“形象代言人”,負責文化館的文化宣傳與日常的管理工作。對空余崗位上急缺的人才,如管理人員、藝術人員、基層文化工作者等,文化館應該利用優惠政策吸引高質量人才的加入,這些新人才將給文化館帶來新的朝氣與活力。文化館中的文化建設人才相當于學校的教師角色,他們能引導群眾文化往好的方向發展。同時,為了滿足群眾的需求,文化館應該增加圖書館、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等設施滿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對于文化館中應該維修的部分應該及時做好維護工作。
四、小結
群眾文化是團結群眾的紐帶,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體現,群眾文化更是黨的先進文化建設重要內容。因此,群眾文化的建設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同時群眾文化會隨著時代發展有不同的內涵與發展趨勢。在應對青海群眾文化走向方面應該做到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與時俱進的發展群眾文化,并且重視對群眾文化的投資,使其硬件設施與軟件設施都能符合群眾文化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李占詳,文化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04.
[2]孫彥琴,新時期群眾文化的發展與建設[J],大眾文藝,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