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說講究情節,戲劇講究沖突,散文則講究聯想。散文中被聯想的人或事物,往往是些背景材料,對散文起到良好的襯托作用。本文提出,新聞理應向散文學習,學習散文的襯托,學習散文的背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二者互補,完成一篇新聞可以借鑒散文中的一些寫法。
關鍵詞:小中見大;緊扣主題;積蓄感情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102-01
新聞和散文有什么關系?新聞向散文究竟該學習什么?首先說背景。背景在消息里,是對新聞事實起作用的歷史情況或現實環境?;蛘哌€有其他。背景的作用,按美國李普曼的話說,是“要提供讀者一個親切的立足點。”《要學會寫新聞》一文中說,要把新聞寫的得“立體化”,“你的在你的新聞里,每一次供給他詳悉的注釋,縱斷面和橫剖面的背景,色、香、味呼之欲出,人證物證一應俱全?!?/p>
能做到這一點,想做到這一點,筆者建議,不妨從散文里吸取一些“營養”
清朝全祖望的散文《梅花嶺記》寫明末史可法守揚州,城陷殉國,葬衣冠于梅花嶺。作者用背景材料記述了一些和梅花嶺有關的其他忠烈事跡。盡管人物不相干,卻使作者的褒貶更鮮明。散文《游三游洞記》運用了唐朝白居易、白行簡等人會與夷陵,同游此洞得名的“三游洞”背景。在現代散文中,魯迅的《風箏》以兒時的往事來寫自己的真誠和追悔,從而襯托出悲哀而憤慨的心情。
散文的背景包括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事物存在的條件、與事物有關的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以及人物個性、經歷,還有傳說、詩詞等。
無論運用哪種背景,都要處理好背景材料與新聞事實的朱從關系、因果關系、局部與全部的關系。這是些消息是時值得注意的一點。
那么,新聞事實與背景材料究竟該誰主誰從呢?一般來說,最近發生的新聞事實與背景材料的關系,當然是以新聞事實為主。不過,新聞事實還包括廣大受眾共同關心的、欲知而未知的鮮明、突出、特殊的事實。例如,黨和國家的機密不到一定時機就不能些新聞。時機成熟了,如果做新聞公布時,仍然能吸引人。又如:每當有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國外新聞機構時常發一些配合性的新聞。1980年5月21日,新華社宣布我國向太平洋海域成功試射了洲際火箭,次日,合眾國際社就發表了題為《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背景性專稿,它運用的材料除了很少部分是1970年以后的以外,大部分都是在1955年以前的材料。
類似西方“背景性專稿”的消息在我國基本上是個空白。而這一任務常常是以回憶文章,報告文學能夠代替的,其發表速度往往不及消息快,語言不及消息簡潔。我們應該填補這塊空白。允許一些“背景性”消息的出現,就像散文陣地上允許出現《歌聲》這類散文一樣。
新聞在運用背景材料時應該向散文學習些什么呢?簡要地講,應該學習緊扣主題,為了立意;小中見大,注意分寸;針對性強,解答疑問;欲揚先抑,巧設伏筆;出奇制勝,感情激越;靈活運用,蘊含哲理;渲染氣氛,蓄積感情。
散文講究背景材料的運用,這同樣適用于新聞。因為,任何新聞事實都有來龍去脈,都離不開一定的時間、空間、環境;都在對比中存在,新舊中生存;都與其他事物有著內部或外部的聯系;都限于自身或外界的條件……
新聞的語言要求準確、鮮明、生動,具有說服受眾的形象力量。從這一點要求出發,話就要說的具體,沒有具體的描寫,新聞語言的形象也就是一句話。在文學上,散文中的形象性第一要義就是具體描寫?!爸扉T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比“貧富懸殊”來的具體?!帮w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也比“黃河水是從很高的草原上流下來的”要形象具體很多。文學作品的嗎,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形象化,但如果把具體的描寫抽掉,只剩下故事梗概,那就如同把鮮菜曬成干菜一樣、味道也差遠了。例如:《梁山伯與祝英臺》這個家喻戶曉、世代久為流傳的故事本來就很動人,但是如果簡化成這樣:祝英臺去求學、碰到梁山伯,兩人相愛,父親不允許,后來梁山伯死了,祝英臺也死了。這樣的故事還會有什么感人的力量呢?正是因為梁祝之間的結拜、同窗、十八相送等血許多具體生動的細節、才使故事產生感人的量。
新聞的基本特點使用事實說話??鋸埐恍?,用寫小說的辦法寫新聞便不行,散文可以。真正的新聞只能是用老老實實的事實來表達我們的立場、觀點。因此,它所使用的語言應該是具體的,不能以抽象空洞的話去代替?!澳闼吹降目陀^事物,總要使得沒有看到的人也渾如在眼前?!边@應當是一個恰當的要求。所以,新聞要通過對具體場面和人物的描繪,使讀者或聽眾有親臨其境之感。
如何使新聞語言更具體、形象,在這方面,許多經驗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良好經驗是:不要使用意義含糊的詞語。含糊的詞語以及某些形容詞的運用,不僅無助于使語言形象生動,而且只會使人感到難以琢磨。使用明確具體的用語,不僅比一般敘述更為準確有效,而且可使受眾立即想到具體的事物;避免使用千篇一律的語言,要捕捉那些具有人物個性的語言。
結語
應有背景而無背景扥消息,如同沒有綠葉襯托的花,單調、不鮮艷、不動人,缺乏一株生長在土壤里的花所表達出的“立體感”。愿背景材料這片“綠葉”在新聞的“園地”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簡介:田靜,36歲,單位:長春廣播電視臺交通之聲頻率,職業技術資格:助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