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漢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潛能和素質的發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首先要從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入手,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有效的閱讀技巧,還要注重積累和培養語感。
關鍵詞:高中生;閱讀能力;興趣;語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108-01
高中漢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極其重要的。一直以來,在漢語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這樣不僅不能從實質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因此,在高中漢語教學中,應高度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一、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是語文教師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在倡導學生自主閱讀的同時,更應教給他們閱讀方法,使其真正享受到閱讀的樂趣。首先依照學生學段的不同推薦書籍。因學生年齡、學段、性格、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其閱讀興趣也隨之不同,高中生的興趣比較廣泛,涉及到各個方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可加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可見,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通過閱讀教學,激發學生在課外主動找讀物看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恰當地用上許多在教材中沒學過的詞語,可見,學生是在課外閱讀獲得的知識。因此,激勵學生廣泛閱讀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平時,教師要注意適當地介紹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讀物讓他們閱讀。教師還要啟發學生運用教學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學生廣泛閱讀,必能豐富知識,開拓思路這無疑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好方法。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循序漸進的訓練,去培養和發展,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會得到逐步提高.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有效的閱讀技巧
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要求平時多朗讀,背誦精彩段落和文章,以培養語感。另外,有的同學在閱讀時出聲讀、點讀或回讀,這些不良習慣都會影響閱讀速度和對文章的理解。所以要克服這些不良習慣,作到不回讀,不聲讀,不點讀等。只有這樣,閱讀速度才能加快,理解的準確率才能提高。除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外,也要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教師要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在學生對閱讀已有所愛好的基礎上,要加強朗讀的指導和訓練。朗讀的形式應多樣化,如泛讀、領讀、個別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善于選擇學生感興趣、易接受的形式進行朗讀教學,以提高學生在閱讀中的朗讀能力。同時,教師還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學生掌握了技巧,讀起文章才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才能讀出感情,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達到朗讀訓練的目的。
影響閱讀理解的因素可分為知識性障礙和非知識性障礙。知識性障礙包括詞匯障礙、語法障礙和背景知識障礙;非知識性障礙包括心理障礙、閱讀習慣、閱讀速度和閱讀技巧。
閱讀是一個綜合過程,閱讀能力的提高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只有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地改進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興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積累和培養語感
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正確、靈敏、豐富的感受,是把握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閱讀能力,當然就談不上學好語文。所以,學好語文,積累是一個關鍵環節。要想落實這一環節,就要讓學生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擴展閱讀面、擴大閱讀范圍、拓寬閱讀渠道,在閱讀中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格言、優美詞句、精彩句段等語言材料。這些語言材料的積累,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它們一旦被激活,學生的閱讀能力將會大幅度上升。在學生大量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中,還要培養他們良好的語感。而培養語感,不外乎就是要指導學生好好讀書,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去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閱讀不僅僅是學習和繼承前人和他人的知識,還將影響到人類社會現實和未來的生產、生活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所以,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潛能和素質的發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循序漸進的訓練學生的閱讀,其閱讀能力必會得到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漢語教學論》方曉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