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們的農村小學校園里,文明禮貌用語用得不多,反而一些不文明、不規范的語言卻屢見不鮮。本文針對這種現象,透過個案,分析了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并提出了幾點建議對策。
關鍵詞:小學生;文明禮貌;日常用語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135-01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日常生活中,一句不文明的語言,輕則傷和氣,重則傷感情,然而,曾幾何時,文明的校園中卻發現一些不文明的現象。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為一句話大打出手;頂撞老師也理直氣壯……說一句臟話看似小事,但卻能反映一個人的品質。如果“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卻能影響到一個人整個身心的發展,甚至影響到班風、校風的形成。
一、語言現狀
個案1:禮貌用語都去哪兒了——
一天,一個別班的學生在其他學生的攙扶下哭哭啼啼地來到辦公室來找他們的班主任老師,不巧,他們的老師不在,我一見急了,連忙問是怎么回事。那個學生說自己的手流血了,我小心地查看了一下,問題不大,就是擦破了點皮,于是我拿來創口貼為他小心翼翼貼好。之后,又關切地問他還痛不痛,還對他說不痛的話可以回教室去休息了。結果,這個孩子什么也沒說就自顧走了。
個案2:不文明用語倒來了——
一天早晨,在離學校不遠的路上,一個學生對另一個學生說:“喂,有沒有紅領巾啊?借我一條!”“他媽的,借你媽的×,不借。”“你媽的××,狗生的。”
以上兩個案例雖然只是個案,但是卻非常具有代表性。我們通過對此類現象的調查研究,深入分析發現,事實上,在如今的校園里,有不少學生日常用語不文明、不禮貌,通過調查發現只有28%的同學能經常使用“請”“您好”“謝謝”“對不起”等基本禮貌用語;63%的同學會因講了臟話而與別人吵架或打架;27%的同學承認在公共場所會說臟話。我們還發現以下幾種現象:
1.出口成“臟”型
比如同學之間平時講話帶有不文雅的口頭禪,這是用語不文明最普遍、最突出的現象。如有的同學張口就帶有“他××”、“找死”“我靠”“滾開”之類的粗話,覺得這些就像口號一樣,離開它好像話都很難講下去。
2.口不擇言型
有些學習成績較優異的學生在批評他人時常用“笨蛋”、“腦子進水啦”等侮辱性詞語,或“這下你死定了”等威脅性語句。
3.愛趕流行型
有些同學把地方上的流行叫法也帶到校園里來了,有的叫“老婆”、“老公”,“李老板”;還有的相互之間不是稱同學或姓名,而是稱兄道弟,叫“哥們”、“老兄”、“老弟”等等。
4.忘乎所以型
最基本的禮貌用語“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似乎變得敬而遠之了。即使請同學幫忙也往往是粗聲大氣一副命令的口吻,說“快給我!”、“怎能搞的,把我的書沒帶來”,而不愿說“打攪您了”、“麻煩您”等詞語。
二、現象分析
(一)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引發的
獲得各種新的體驗是兒童的基本需要,也是促進兒童智力、適應能力、興趣、情感發展的源泉。正是這種心理特點是引發校園不文明語言的主要根源。一方面,小學生認知能力不強,主觀自控能力較為薄弱,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擾;另一方面,小學生有著很強的獵奇心理,以為自己講幾句自認為“特牛”的話,就十分得了不起了。
(二)家庭、社會方面
家庭、社會方面對這種語言現象沖擊反應的滯后性也是小學生文明禮貌語言流失的重要因素。許多父母平時也不注重自己的言語,粗話臟話也是脫口而出的。另外,我們農村的學生平時的娛樂大都是看電視,打游戲,以至于沾染了很多不良的語言習慣。
三、對策及建議
面對這種語言現象,家庭、學校、社會應該要辯證地看待,不能一味地訓斥而加以制止,應在學生文明用語教育上采取多種舉措,以規范學生用語,并以此推進校園文明,提高學生文明程度。
(一)利用氛圍和榜樣給予強化
一方面要教育學生認識講究文明禮貌,提倡文明用語的重要性,認清用語不文明的嚴重危害。另一方面,教師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以文明的教風和師德感染學生;同時在校園顯眼處張貼名人名言,提醒師生的一言一行,造就良好的校園氛圍。
(二)改變家長的觀念
當人們的觀念改變了以后,人們會自動放棄一些不文明的語言。高爾基說過:“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經常向家長灌輸做為一名現代家長要怎么樣做,比如正確地稱呼大人,說“謝謝、請、對不起”等禮貌用語。
(三)讓文明用語常掛嘴邊
對校園用語作出明確具體的規范性要求,讓學生在交往中講究禮貌用語。要把優化語言環境貫穿到學校各項工作之中,采取結對互幫、定期整改等行之有效的辦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互相監督,互相糾正。做到自己不說臟話、粗話,甚至勸別人特別是家長也不要說。
(四)爭做我是語言文明小標兵
針對小學生上進心、好勝心強的特點, 根據學生的自評和互評,教師對開展“說好話”活動以來表現突出和進步明顯的同學進行表彰,授予班級“文明之星”。
(五)發揮班干部的帶頭作用
在實踐中,通過培養小干部,充分發揮學生干部帶頭力量。在普及禮貌用語中,我一周開一次班隊干部會,要求他們先說文明話,會唱《禮貌用語十字歌》,值日干部在管理班級時時處處使用禮貌用語,態度不能強硬。在班干部的帶動下,不文明語言也是日益減少。
(六)運用各科教師的輔助力量
班主任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應與其他任課老師齊心協力我經常向其他任課老師交流反映學生的禮貌用語狀況,適時提出一些建議讓其一起協助執行。依靠各科教師的密切配合,有力地促進了班級文明禮貌用語活動的開展。
(七)開展活動體驗文明
古人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同樣的道理,孩子們的道德品質也是更易于在各種活動中和體驗中形成的。有些孩子不會用文明禮貌用語,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得當、不懂得在不同的場合需要注意什么等等。比如我開展了“爭做禮儀小天使”的主題活動。在情景模擬表演中,很多孩子都不知道應該怎么做。通過師生的指點,很多孩子學會了文明禮貌用語。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語言即是通往心靈的路”。文明用語是打開心扉的一把鑰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溝通感情的橋梁。我們應教育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讓文明之花在兒童心中開放,讓具有“禮儀之邦”美譽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下一代身上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王鴻靜《班主任之友》2004年總第230期36頁。
[2]鄔亞軍 葉靜波 《小學德育》2005年4月上第7期19頁。
作者簡介:張穎(1986-)女,漢,浙江溫州人,仙巖鎮第二小學教師,職稱:小學一級,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美術學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