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教育各有其優勢和不足,采用哪種教學方法一直存在爭議,為了讓教師能夠正確處理傳統課堂教學和網絡教育的關系,通過比較二者的特征和優缺點,指出首先要解決觀念問題,并提出了四個觀念作為使兩者有機融合的方法建議,最后指出兩者應取長補短,適時適度,從而達到優化教學過程、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傳統課堂教學 網絡教育 觀念角度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0-0014-01
若把傳統課堂教學和網絡教育比作一個生態系統的話,那么兩者的關系應是共存且互補的。網絡教育不應是傳統課堂教學的替代品,更不是傳統課堂教學的終結者。
首先,不能過分推崇技術而貶低傳統課堂教學,那樣會因為信息技術而異化了教育的真正目標。我國目前的網絡教育僅僅是整個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不論是從其普及率還是影響力來看,都不能替代傳統課堂教學。同時,也不能只看到網絡教育的不足,而否定網絡教育存在的意義。當前,我國的網絡教育的確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問題,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只重視硬件不重視軟件、只重視形式不重視內容、只重視物不重視人,造成了教育與技術的背離與失衡越來越嚴重。要解決上述問題,應從解決觀念問題入手。
一 建立對傳統課堂教學的創新繼承觀
隨著因特網的飛速發展,網絡課堂教學會對傳統課堂教學在教學模式上發生深刻的變革,因此有人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缺點總結為:填鴨式、沒有個性化教學、無法培養創造型人才等。但是,經過網絡教學一番炒作后,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依然是在扎實穩健地開展中。事實上,數百年來,傳統課堂教學的主流地位從未動搖過。傳統的面對面教學方式的相對優勢包括:避免網絡課堂學習中學習的隨意性過大的問題;避免學生脫離教學目標,造成網絡癡迷;能夠促使學生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有利于系統的傳授科學知識;有利于師生之間面對面的直接情感交流;有利于教師教育人格魅力的培養和學生相互協作精神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在校園環境中潛移默化的受到熏陶等等。因此,傳統課堂教學還是有很多優點的,需要富有創造力的繼承,使之繼續發揚光大。
二 建立網絡教育的學生主體觀
網絡教育的基本特點是以人機交互模式為主,有利于突顯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和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適合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也適宜培養出創造性人才。在網絡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既是課堂的中心,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由知識的灌輸者和傳授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促進者和幫助者。在網絡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得到充分發展,他們能體驗到探索帶來的樂趣。教師不再是一直板著面孔灌輸知識,學生也不再是不可選擇地接受,真正地實現了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從而在和諧的氛圍中討論、爭辯和探究。但是要注意的是,這種學生主體觀并不能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從教育本質上來說,教育是具有階級屬性的,是依存于一定社會文化的。從教育的過程來看,不論是教學方向、教學內容或教學進度,都必須讓知識更占優勢、經驗更豐富的教師來把握。所以說,不能以所謂的師生平等和學生主體性為由來排斥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 恰當應用兩種教育模式的優勢互補觀
網絡課堂教學模式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都各有其優點與不足,應將兩者相互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形成新的網絡課堂教學模式。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應該從網絡課堂教學模式中得到啟發。在網絡課堂教學中,從技術方面要加強教師對整個學習過程的主導作用,同時要縮小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和物理距離。通過使用電子網絡教室軟件的網絡教室監控和遠程遙控等功能,來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進一步提高網絡課堂教學的交互性,通過靈活使用網絡電子教室的語音廣播、語音討論等軟件功能來加強師生間和學生間的情感交流,從而進一步改善網絡教學的效果。網絡課堂教學的優勢能夠恰當的補充傳統課堂教學的缺憾;而傳統課堂教學的優點又恰好能彌補網絡課堂教學的缺點。傳統教育與網絡教育的優勢互補,是中國教育信息化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
四 建立網絡教育發展中的開放合作觀
我國的網絡教育存在著校際壁壘、區域界限、利益爭奪等方面問題,在客觀上阻止了各校的網絡教育之間的合作與聯盟,這違背了互聯網發展的基本條件,因此,必須通過整合全社會的網絡教育資源,來改變現有各自為戰的惡性競爭環境與理念?;ヂ摼W教育必須依賴網絡之間的聯合共進,網絡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也依賴于全體教育系統工作者們的合作與開放。只有在平等共享的網絡教育信息平臺下競爭,才是真正的有序競爭;只有包含著合作的精神,才能充分發揮網絡資源的優勢。
綜上所述,網絡課堂教學和傳統課堂教學各有優勢和不足。將兩種教學方法有機地融合起來,發揚傳統課堂教學在人文因素等方面的優勢;同時發揚網絡課堂教學在提高教師備課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在不同的教學環節和要求下恰當地運用適合的教學方法,就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劍平.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