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是現階段小學、中學、大學普遍在思考、探索、研究的課題。本文就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學業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重點探索了課余體育活動組織方式對大學生“鍛煉習慣”思想影響力的作用,以期達到提高學生對課余體育活動的積極參與,提高學生身心素質,為社會培養德、智、體、美高素質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課余 體育活動 鍛煉習慣 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0-0016-01
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特點是,學生身體剛剛長成,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學生的思想沒有定性,再加上剛剛離開父母的監管和督導。走進大學校園的大學生,面對的是一片陌生的新天地,如何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教師的引導是關鍵。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一個“領”字體現的就是教師的師德和修為。學生何以學習好、身體好、道德好,筆者以為以學為樂方能學習好,何以以學為樂,即道德追求與所學緊密相連其樂自生。保證學生好學、想學、學習好的必要條件是身體的健康,健康的體魄來源于學生對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與積極參與。
學生走進大學的目的很明確,但他們缺少對學業學科的合理安排和認識,尤其難以養成良好的鍛煉、提高、陶冶自己的習慣。這就對大學生課余體育活動組織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課余體育活動組織者的個人魅力
大學體育活動課余組織者的個人魅力,在學生養成鍛煉習慣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愛美向上之心人皆有之,好的習慣、好的體魄、好的運動方式方法,是青年人向上心理的追求。追星、追求時尚是現代人普遍的心理心靈向往,每一個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混跡其中。所以,課余體育活動的組織者自身素質是對大學生“鍛煉習慣”思想影響力的旗幟,沒有旗幟,人就會失去方向,失去前進的動力,何談習慣養成。
二 課余體育活動組織活動的知識性、趣味性
對事物的追求是人生習慣性養成的原動力。中國人有句老話叫做“無利不起早”,追求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逐利。養成鍛煉習慣目的是有好的體魄,是追逐利益的先決條件,是間接地逐利。大學生們都明白這一點,但人生天生的懶惰不利于養成人的鍛煉習慣,那就要求課余活動組織者要把課余活動安排得富有活力,具有知識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在玩和鍛煉中增長知識,育人誘之以理、利并行,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边@是以近處以利益著眼;育人誘之以理、利并行,讓人感覺到長遠“理”字內涵中道德的豐滿流暢。
三 課余體育活動的創新、改革與發展
大學校園里的大學生群體的個性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如何在差異性中找到共性,把課余體育活動創新、改革發展搞得生動活潑,具有無限的生命力,是組織者必須考慮的問題。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停留在歷史留下的遺產和已知的知識條件下的文體活動不能全面滿足學生對新生事物的追求,因此一個“新”字,是養成習慣的方向。新要新在知識上、新在可操作性上、新在大學生喜聞樂見上。如課余體育活動的組織者在一項新的活動項目進行前,應該有計劃、有步驟、有考核比賽、有檢查評比。形成一種風氣,形成一種合力。讓學生在心理上感知呼喚習慣的養成是生命的一部分。
四 課余活動組織者自身業務素質的鍛煉與提高
課余活動組織者自身的業務素質是引導教育學生養成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領頭羊”。人們說打鐵還得自身硬,所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就在于此。組織者應是不斷進取,與時代同呼吸,要求進步,有上進心的工作者,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既是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引導者,又是學生的朋友。他們知道學生在想什么,也就知道他們該做些什么。
通過以上的論述可以讀出結論,課余體育活動組織方式對大學生“鍛煉習慣”思想影響力主要得力于豐厚的體育活動形式,人是主要因素;方式方法是客體,客體作用于主體發生作用產生的后續作用的影響大小,時間的長短,取決于不斷的改革、創新與發展。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