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結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現高校培養出來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已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企業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能夠從事一線工作、熟練操作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各項業務、并且聽得懂或說得清楚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相關外語的人才。作為高校人才的培養策略,要努力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崗位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三對接”,這就要求研究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核心課程的建設,為盡快實現“三對接”奠定基礎。
【關鍵詞】核心課程 專業建設 “三對接” 民辦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0-0020-02
隨著社會各企業對國際經濟與貿易人才的需求,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急需與社會企業用人標準接軌,培養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高質量的人才。既能熟練掌握專業外語,又能進行各種與國際貿易相關的業務操作,而現在大多數高校畢業生走出校門后不能適應國際經濟與貿易企業的需求,還要經過1~2年的培養后才能適應崗位的需求。如果能夠讓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前,就能夠將學到的知識與企業對接,既能節省時間,又可為企業增加效益。這樣的畢業生就會受到企業的青睞。要想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才,高校就要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的核心課程建設上下工夫,以培養出與企業需求崗位對接的人才。
一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現狀
1.核心課程設置基礎理論多,實踐課時少
高校傳統的培養模式已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而且理論學時多,實踐學時少,學生對于進出口貿易的各項基本業務了解甚少,對于有關的國際貿易慣例和法律規則理解膚淺,實踐動手能力不強,不能很好地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這就需要高校在設置國際經濟與貿易課程時,要增加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將企業所需的業務拿到實踐課堂上進行深入學習。
2.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性
教學改革的步伐一直在前進,但各高校始終在努力摸索出一個能夠培養出高質量、與企業崗位需求接軌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的模式。現在培養學生的模式還多以“填鴨式”教學模式為主,學生聽不聽,或是聽沒聽懂好像與教師無關的現象時常存在,教師只是講,而且只是講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注重考試知識點的傳授,至于如何與實踐相結合方面涉及甚少。
3.雙師型教師嚴重匱乏
現高校教師多數都是一畢業就直接進入學校,是典型的理論型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相關業務很不熟悉,不能將外貿企業所需的業務知識傳授給學生,即使現在單一的理論型教師也很想深入到企業進行學習,但由于外貿企業事務具有流程性、保密性的特點。想要真正深入企業學到知識難度很大。
4.民辦高校學生基礎差,學習的主動性不強
民辦高校學生入學考試時分數較低,且家庭經濟條件較好,初高中時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習、畢業去向,沒有明確的努力方向,學習缺乏主動性。上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通常表現為現背現考、考后全忘的特點。學生的腦子里根本沒有某一門課程,或是系統知識的概念,學一樣,忘一樣,知識之間難以進行整合,導致很多教學資源的浪費。
二 核心課程建設的思路
面向社會,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特點,以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為中心任務,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建設好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核心課程,加大教學改革力度,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主要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實務課程作為課程建設的重點,結合進出口業務的實際情況,基于企業崗位設置的角度構建課程。
1.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教學模式,將業務以情景模擬再現的形式引入課堂,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傳授理論聯系實際的業務過程,通過和外貿企業聯系,了解它們對國際經濟與貿易人才對產品的要求,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索自己感興趣的產品,在充分研究了解的基礎上,拿到課堂上分享給其他同學,既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同時又為以后的就業奠定基礎。
2.引進實踐型教師,有效進行實踐教學
將理論課教學和實踐課教學的教師進行分開,實踐課大量引進外貿企業技術型人才,其具有豐富的業務經驗,理論知識可以不強,但業務水平高,能夠將企業的實際業務傳授給學生,特別是能夠將國際商務談判、國際商務單證等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相關的實踐課程開足、開好,讓學生能夠在校門內接觸到業務知識,省去畢業后培訓的環節。
3.創新學生考評體系
改變傳統的卷面考評機制,一張試卷就可以評定學生學習水平高低的考試制度,已經不能將學生和企業的用人需求相對接。學生的學業成績可以由多個部分組成,如卷面+產品介紹+實驗報告+設計性實驗+商業談判等各種考評形式的綜合運用,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三 結束語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發展的時間比較長,已經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學科特點,為我國外貿企業輸送了大批的人才,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標準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原有的課程建設已經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要想實現“三對接”,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核心課程的建設還需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不斷地總結經驗,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同時,還應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學效率,以期培養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潤蘭、李錚錚、張曉鑫.大學生網絡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培養[J].電化教育研究,2010(10)
[2]呂嘯、余勝泉、譚霓.基于發展性評價理念的網絡教學平臺學習評價系統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11(2)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