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會有一些不順心的事,同時易產生不良情緒。而不良的情緒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如果不能得到及時地引導,會使他們產生不良行為。因此,讓學生學會緩解和消除不良情緒,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對如何正確引導學生體驗情緒、發泄情緒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不良情緒 發泄情緒 自我調節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0-0039-02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最普遍、通俗的情緒有喜、怒、哀、驚、恐、愛等,也有一些細膩微妙的情緒如:嫉妒、慚愧、羞恥、自豪等。情緒常和心情、性格、脾氣、環境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爾蒙和神經遞質影響。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都是人們行為的動機。雖然一些情緒引發的行為看上去沒有經過思考,但實際上意識是產生情緒的重要一環。有人曾說:如果當我們能夠實現自己曾預定的目標,我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此時內心就會產生積極的正面情緒;反之,如果沒有實現目標,需求也沒有得到滿足,往往會產生不良的負面情緒。人們在產生的各種情緒中,一般不良情緒會占的比例較多。那么什么是不良情緒?不良情緒又有哪些危害呢?
不良情緒是指一個人對客觀刺激進行反應之后所產生的過度體驗。焦慮、自卑、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難過、不快、憂郁等情緒均屬于不良情緒。不良情緒很容易造成疾病的產生,也容易影響正常生活、學習及工作。首先不良情緒會導致的疾病:不良的情緒會導致胃腸疾病的出現,人傷心的時候會感覺到胃脘疼痛,導致食欲變差或暴飲暴食,從而給腸胃帶來影響,另外多想還會導致頭痛,抵抗力下降,免疫力降低,從而感染病毒。情緒的波動還會影響到血壓,人一激動,血壓就會升高,久而久之就會得高血壓;而女性還容易月經失調等。其實,古人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到:“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其次對生活、學習以及工作方面的影響:不良的情緒會使人在學習或工作上分心,不能集中注意在每一件事上,會使人喪失積極進取的心態,會引起人行動上的遲鈍以及思想上的空洞。所以,不良情緒的危害值得大家重視。
一 學生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
學生產生不良情緒的主要原因大致是來自家庭或學校。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產生焦慮心態的原因
學生在考試前或考試后往往會產生焦慮的心態。大多是因為怕自己考試考得不好,怕被父母責備,于是就會產生焦慮,不知道應該如何去面對考試,從而出現內心極度不安的狀態,并伴有出冷汗、坐立不安、暈眩、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胃難受等癥狀。過分的焦慮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從而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
2.產生自卑心態的原因
自卑的來源主要是因為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校園內會有一些不良的風氣,如攀比、勢利、拜金等。有些同學因為家中的經濟條件差,看見個別學生闊綽的使用零花錢、使用高檔手機時,會覺得自己比較寒酸,比其他學生低一檔次,從而產生自卑心態。也會因為自己很努力地去完成學業,可是成績根本就沒有和努力形成正比,相反一些同學沒有很認真,但成績卻比自己好,這時有些學生往往會想不通,認為自己是不夠聰明或自己比較愚笨,從而產生自卑感。有的學生還認為別人有許多特長但自己卻沒有一項能夠拿得出手的,往往也會很失落、自卑……如果自卑感沒有得到及時地解決,往往會給學生的性格造成重大影響,嚴重的還會出現自殘、自殺、自虐、自我放棄等現象。
3.產生不合群心態的原因
有些學生因為學業不佳,或者性格內向,導致不能很好融入班集體中。他們往往都是獨來獨往,很少主動和老師、同學進行交流、談心。有些學生也會因為自己身體上的缺陷而產生不合群的心態,平時比較封閉自己,不愿意和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害怕其他同學嘲笑自己,于是他們就會過度保護自己,為了使自己不受到其他同學的另類眼光,他們不愿意和別人說話,將自己封閉在內心中。這樣的不合群也被稱為自閉,自閉的人都很孤獨,他們對待人們總是以一種病態的心理去看待事物。
4.產生不滿心態的原因
有些學生對現在很多事情都會產生不滿,其中一些原因也來自家庭。父母缺少對孩子的關心,如開家長會,有的父母都會很重視,但也有的父母因為工作忙,抽不出時間來校參加家長會,學生就會認為家長對自己不關心、不重視,這時就會產生不滿的心態;同時,有些學生的家長可能是離異,這些學生比其他學生更容易產生不滿的心態,他們總會想,自己為什么不能和其他學生一樣擁有父母的關心和愛護。這些都會使學生產生不滿的心態。而在學校中,引起個別學生不滿的心態的原因就更多了。由于學生的寬容心不同,很有可能因為某一句話、某一動作,在不經意間都會引起一些學生的不滿等。個別學生有了不滿的心態就會妒忌別人,當同學有些話語使他(她)感到不滿時,輕則發生不快,重則就會危害他人。
二 如何正確對待不良情緒
1.不要認為自己有病態心理
不良的情緒,人人都會有,只是區分在于如何去對待負面情緒。我們不要認為自己與其他人有區別,當自己認為比其他人低一等時,你要想到,人生來是沒有貴賤之分的,只要自己不懈努力,仍然可以成為一名成功人士。如偉大的海倫·凱勒,雖然她是一位聾啞人,但她仍然受到他人的瞻仰。所以,我們要不斷激勵自己,沒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只要自己堅持不懈,認真努力。
2.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
有些學生因為一些不良的情緒,會一時激動,有輕生的念頭,教師應告訴學生,不應該用病態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并不是黑白的,而是充滿色彩、令人向往的。如果你放棄了生命,你有考慮過父母的感受么?即使不考慮父母,那也得考慮自己。生命是可貴的且只有一次,不要因為這一個小小的挫折,就放棄自己生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們還有自己追逐的夢想。千萬不能因為挫折而放棄自己,要頑強地站起來,面對挫折,勇于奮斗。
三 緩解和消除不良情緒的方法
1.在自己的房間大哭一場
告訴學生,當你感受到有不良情緒時,可以一個人在自己的房間中發泄。可以大哭一場,宣泄自己的不滿。大哭一場后就會使自己的內心平靜下來,這時候再仔細想想自己剛才是否有必要鬧脾氣。其實等自己真正平靜下來后,再回過頭去想剛才的不滿,就會覺得自己太過沖動,就會覺得自己的不滿根本就沒有必要,反而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健康。
2.向自己親密的朋友傾訴
告訴學生,當你有不良情緒時,可以向和自己的親密朋友傾訴,可以把所有的不滿都向他/她宣泄。可能他們在之前也會有過和你一樣的經歷,你就可以請教他們如何去面對這些情緒。如果沒有經歷,他們也可以為你疏導。曾經有研究說明,有許多朋友的人,往往他們的壽命比其他人長20年。可見親密朋友是多么重要。當我們遇到不良情緒時,應與親密朋友分享,不應該自己獨自承受。
3.告訴自己的父母
有些學生不愿意將自己的事告訴他的親密朋友,那就告訴他可以告訴自己的父母。家永遠是我們的避風港,父母的經歷往往比自己多得多,當你想不通,想不明白的時候,你也可以求助于父母。父母都是疼愛孩子的,他們會幫助你一步一步走出困境。
4.外出旅游
如果家中經濟條件允許,告訴學生不妨出去走走。出去旅游往往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也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緒。當你自己感受到不良情緒時,你總希望自己能夠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能夠遠離喧囂的城市,拋開一切煩惱的事情。在旅游途中,你可以拋棄一切煩惱,可以看見許多五彩繽紛的美景。你會迷上美麗的景色,忘記不快。你會覺得這個世界其實是多么美好,為什么要不開心呢?
5.找心理醫生幫忙
這個方法是最為科學的一種方法,如果想要徹底解決學生的問題,建議他們去找心理醫生,讓他們來幫助學生疏導。通過他們專業的分析,學生可以找到自己不良情緒的源頭,對癥下藥,從根本上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
四 結束語
學生產生不良的情緒其實一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師生們不能正確對待情緒、發泄情緒。教會學生如何糾正不良情緒,正確體驗、發泄情緒,幫助學生獲得更美好的人生。
參考文獻
[1]孟昭蘭.情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33
[2]周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建議[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3]姚本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