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護士職業素養是高職護理專業的職業核心課程,是培養護士良好職業意識和行為習慣的入門課程,也為后續基礎護理和各專科護理學習提供必需的方法理論。本文將探索該課程基于能力本位的課程改革方案與實施。
【關鍵詞】護士職業素養 課程改革 方案 實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0-0086-02
護士職業素養是護理專業的一門職業核心課,主要培養護生的職業道德、護理理念、護理工作方式方法等,隨著護理工作中人文關懷、優質護理等逐漸發展為評價護理工作的重要指標,培養護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是學校教育不能忽視的課程目的。
一 課程設計理念和思路
1.課程設計理念
樹立職業教育是為就業服務,注重能力培養,突出能力本位的理念,貫徹高職教育“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的理念,按照職業教育需要來設計課程目標,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和健康需求的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遵循臨床護理需求設置課程;按護理職業崗位通用能力來取舍課程內容。
2.設計思路
在課程的整體設計上,以行業調研作為護士人文修養設計的核心。通過廣泛深入的行業調研,分析、綜合并確定了護理崗位的七大能力需求:(1)促進專業發展的能力;(2)應用護理理論的能力;(3)人際交往溝通能力;(4)以合法和合乎道德規范的方式有效執行護理職能的能力;(5)護理評估和干預的能力;(6)應用護理科學實證的能力;(7)進行健康教育和衛生保健指導的能力。以這七大能力來取舍本課程內容。
二 課程總體目標
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在于以臨床護理崗位的能力需求為導向,引導學生認識并進入護理專業,培養專業情感,培養學生應用護理理論的能力、處理工作中人際關系方面的能力、處理專業中的法律倫理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進行護理的能力。
三 課程內容設計
1.課程內容
在課程內容設計上,以健康教育的經典模式“知信行模式”為指導,將護士職業崗位七大能力根據能力側重點將課程內容按“職業基礎知識、職業信念、職業行為基礎”三個模塊對學習內容進行重組。具體確定為三大模塊,即職業基礎知識、職業信念、職業行為基礎;十個學習項目:護理專業及發展、護理行業及環境、護理理念、護理倫理、護理法規、護理禮儀與美、護理程序、護患溝通應對、科學思維方法、健康教育;若干個學習任務。
2.教學內容序化
在教學過程組織中,遵循由淺入深、由面到點的原則,按護士職業邏輯順序,從護理專業到護士行業,從護理工作環境到工作場景;從方法到運用將課程內容進行序化。
3.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課程主要在校內開展教學,以課程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能力的要求,適時地安排溝通、行為訓練等實踐教學,貫穿護士職業素質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選擇情境模擬、角色扮演、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等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四 教學方法改革
護士職業素養是護理專業導入課程,授課對象為大一學生,由于他們尚未接觸本專業的核心能力課程,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突出能力為本位,縮短課堂教學與工作過程的距離,將情境融入課堂。
1.啟發式教學法
即上課開始就由教師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積極性,激勵學生開動腦筋思考,通過啟發學生思考、開闊學生思路,然后按照提出問題的思路進行講授,使學生通過思考,按照問題思路構建基本知識。
2.情境教學法
在課前準備一個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工作情境,通過多媒體生動展示,教師模擬病案中患者提出的問題要求學生解答,然后針對此問題進行教學講授,講解結束后采用對話方式模擬護患情境,進行病例回顧問答,鞏固教學內容,解答學生疑問,啟發和拓展學生思維。
3.角色扮演法
在護理倫理、護患溝通等模塊教學中,要求學生課前查閱相關的新聞資訊或情境,在課堂上分組進行角色扮演,體會護士和患者在實際場景中的心理狀態及可能面臨的問題,在師生對話或生生對話中感受進而領悟相關內容的學習。同時,也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
4.“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法
在護患溝通技巧及護理禮儀等模塊教學中,將教學場所直接設在實訓室,師生雙方邊教邊學邊做,在做中教,在做中學,理論和實踐交替進行,直觀和抽象交錯出現,突出學生感性認識的升華及運用能力的培養,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5.項目引領、任務驅動法
通過讓學習者合作解決真實性的一系列相關的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基本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每個大教學情景能夠支持學生進行持續的探索,學生能夠在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時間內從多種角度對其中的問題進行持續的求解。
五 課程考核與評價
建立全面的考核評價體系,過程評價與期末考核并重。建立過程評價考核體系,改變一次考試定成績的方式。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以口試、筆試、現場展示等方式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根據課程內容選擇適宜的考核方式,以內在知識為主要學習目標的內容遵循傳統書面考核方法,以外顯行為為主要觀測點的內容以實踐考核為主,實踐考核按教學階段進行。課程評價內容涵蓋學習態度、單項技能應用能力、職業素養、團隊合作精神、理論書面考核等。在各項考核內容中側重技能考核,凸顯過程性評價。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