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通過長期的實踐與觀察,我們發現經常表現在語文課教學中的兩種錯誤走向:(1)傳統教學觀念的慣性仍有余熱,禁錮著教師的思想,影響并支配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并表現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2)教學中重視人文性而忽視工具性,偏重于人文內涵的挖掘。
因此,應倡導學生在學中發問,在學中釋疑,開發學生潛能。“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帶著問題,帶著求知欲進行學習,實現在質疑探索中從“不知”到“知”,從“不懂”到“懂”,從“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過程。讓學生帶著疑問走進課堂、走近老師;讓老師帶著知識走進課堂、走近學生。同時,通過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一 課程標準關于質疑精神的闡述
語文教育的特點有: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 現代教育觀的質疑觀點
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是承認并開發學生潛能。質疑是潛能開發的“航標燈”,人類的一切發明創造都始于懷疑,質疑為潛能開發提供方向,為求知提供不竭動力。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我們大部分偉大發現都應當歸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為什么。”所以,開發學生潛能必須從鼓勵質疑開始。
新一輪課程改革正由實驗階段進入推廣階段,而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現在教學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難以引起學生的求知欲,學習也是缺乏目的,更無法深入。那么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找到問題,自學就變得非常關鍵。自學可使學生找到問題,可使學生的學習更為主動。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
三 幫助學生養成自學的習慣
學習習慣是學生行為中經常性、穩定性的活動方式,習慣是人心理的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有助于學生學習的進步與提高,有助于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發展智力,并對日后產生積極的影響,受益終生,可見培養學生養成自學習慣是很重要的。
長期以來陳舊的教學觀念禁錮著人們的思想,影響支配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并表現在平時的教學中。首先,將教學目標的確立直接指向知識的傳授,讓學生最大限度的識記課堂傳授的知識,成為教學的中心任務和唯一任務,為了應付考試而忽視能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其次,教師只注重教,忽略學生的學,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鴨子”,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單一的、被動的,課堂成為名副其實的講堂,而學生也已習慣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加重了學生的依賴思想,無法形成自學習慣,自學能力更是無從談起,這種保守片面的教學是與現代化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的,更與未來的社會發展相悖。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多提帶有啟發性的問題,促進他們主動的學習,如針對一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應從興趣出發,從其心理特點出發,選擇材料進行問題誘導,讓他們主動去學。如《雪地里的小畫家》一文,可設計如下問題:(1)“請問你們家有哪幾位畫家?他畫過我們書中的作品嗎?”(因為我的學生是農村的孩子,我從實際生活出發,激發興趣、啟發理解。)(2)“請你說一說你最喜歡哪一位小畫家的作品?你覺得他的腳印還像什么?”以此來發散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創新。(3)“青蛙的作品呢?”讓學生知道動物的冬眠,拓寬學習的知識面,激活學生的思維。
在課堂中讓這些啟發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思維,逐漸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習慣。
在學習課文時請學生針對課文內容試著提出問題,開始階段學生提出的問題只要與課文有關就應肯定,不怕問題提的淺、提的怪、提的好笑,教師應從多角度去認識、去鼓勵,然后教師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適當組織學生討論回答。此階段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自學信心,培養自學興趣,形成自學習慣,增強合作意識,變教師的講為師生互動合作學習。這樣也可以使基礎差的同學參與到小組學習中,樹立學習信心,避免了以往基礎差的學生在課堂上得不到充分鍛煉的機會的現象發生。
當學生的自學能力有了初步提高以后,教師可指導學生有方向、有目的,根據所要學習的目標提出問題。在質疑時可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共同探究,教師到各小組指導,由于問題的加深學生的回答難免有不完全的地方,教師要幫助分析,并談自己的看法請學生借鑒,不要以給答案的方式“教”給學生,以利于形成一種平等、民主的學習氛圍。另外,對于提出有價值問題的學習小組,教師要予以表揚并指出其問題好在哪里,借此提高學生設計問題的能力。
四 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
歸納總結能力也是影響學生自學的重要因素。如果學生不具備對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那么在學習以后,往往會出現不能抓住所學內容的核心與本質,搞不清應掌握什么、掌握多少等現象。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在課堂上多引導學生歸納學習的內容,對一堂課的所學有個系統的認識,并適當在上課前以復習提問的方式回顧上節課所學。另外,在學完某個單元后,要針對單元特點做專題歸納總結,指導學生既歸納總結主要內容,又歸納總結闡述問題的思路方法,并在各學習小組內進行交流,互相取長補短,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通過以上訓練能培養學生實際的技能技巧,增強個性意志品質,提高在學習中克服困難的能力,樹立對學習的信心,提高自學能力。徹底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讓課改的理念真正轉化為我們的教學行為。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