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規定:低年級識字,要認寫分開,多認少寫。我們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實驗教材安排兩年認識常用漢字1800個。如此大的識字量,如果不講究方法,必然會加重學生的負擔,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呢?
一 抓好課堂識字教學
新教材中,每一課生字約十三四個。這些字分兩類,一類是會認的,另一類是會寫的。這些字能不能讓學生熟練掌握,關鍵在于教學是否得法。
1.讓學生養成預習生字的習慣
學新課前我告訴學生,課文中所有的字都是大家的好朋友。有的已經認識了,有的還不認識,怎么辦呢?我們就要想辦法來認識這些新朋友:首先要知道它的讀音,然后要認清它的字形,還要注意它的鄰居是誰,還能與誰交上朋友。最初我帶著學生一起做,時間一長,學生就都能借助拼音養成自覺預習生字的習慣。
2.課堂上教給學生識字方法
在課堂上我始終堅持字不離詞、詞不離句、識中有讀、讀中有悟。采用靈活多樣的識字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第一,滲透造字規律。漢字最主要的特點是以形表義,因義而音,靠形狀來表示意義,其中蘊藏著許多造字規律。如:第一冊中出現的月、火、車、禾等一大批象形字。它們看似簡單,但對于初學漢字的學生,要將字形與表象統一并非易事。教學時我采用多媒體技術,從實物圖形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采用富有動感的畫面,利用學生豐富的聯想,使枯燥無味的筆畫結構和生動鮮明的表象統一起來,誘發了學習興趣。漢字中絕大部分是形聲字,我在教學中提早引出形聲字的概念,引導學生探究形聲字形和義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識記生字。
第二,比較聯系,避免孤立識字。目前我正在進行一項識字教學的科研實驗。實驗的目的是學生在學習生字的過程中,不讓他們單獨識本課中的字,而是盡量把相同或相近的字和同音字一并出現,在比較中識字,在聯系中區別。如學習“木”字帶出“禾”字。在教學“蘋”時帶出“評”,讓學生先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后,再辨認兩個字的異同。告訴學生“平”是它們的聲旁,“艸、讠”分別表義。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很快理解“蘋果”的“蘋”和“評語”的“評”它們的偏旁為什么不同。隨后出示一組字帶詞:坪(草坪)怦(怦怦)讓他們讀、觀察、區別比較。這樣自然而然地幫助學生建立起漢字之間的內在聯系,架起了漢字教學的結構框架。教學一個,學習一串,提高了學習效率。
第三,突出重點,避免平均用力。由于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習,這時,我將重點放在本課中學生易錯的字上。如教學“已經”的“已”時,我用“自己”的“己”與它進行對比教學,使學生記憶深刻。
第四,開展趣味識字,避免枯燥記憶。興趣是激發兒童學習的動力。如我在教學“菜園里”一課時,我帶了許多種蔬菜,并要求學生每人也帶了自己最愛吃的蔬菜,請家長做出蔬菜標牌。把教室布置成一個菜園。課堂上,讓學生自己去看看、摸摸、讀讀、認認,調動多種感官認字記字,這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因為學生不但記住了本課要求掌握的幾種蔬菜名稱,還認識了土豆、韭菜、藕等一些自己愛吃的蔬菜名稱。
3.課后及時鞏固生字
鞏固生字最好的辦法是復現,最有效的辦法是在語言環境中多次見面。根據兒童“先快后慢”的遺忘規律,當堂和認字之后兩三天內進行復習鞏固尤其重要。我充分利用生字卡片用摘蘋果、找朋友、巧配對、帶生字出門、送生字回家等游戲的方式,在興趣盎然中加深印象,我還根據每課的生字自行組成詞語,自編或摘抄一些句子、段落,在屏幕上播放讓學生讀記,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及時鞏固認字,并且不斷鼓勵學生從身邊,從書報上找到剛認識的字,讓學生和生字多次見面,力求做到當堂認識,當堂鞏固。
二 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上擺正彼此的位置,學生自主學習才有可能落到實處。在教學中,我積極引導學生發現、總結識字方法,讓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選擇方法進行自學、討論交流。經常提問“你是怎樣記住這個字形的?采用什么方法記住的?你覺得哪些字容易寫錯,要提醒大家注意。”這樣既能讓大家分享識字樂趣,又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記憶自學能力。
三 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主動識字
學生生活在多彩的世界中,漢字隨處可見,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廣泛識字,讓他們感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處處是課堂,從而更加主動地去尋找更多的識字渠道。如喝飲料時,飲料名躍入眼簾;買物品時,物品名稱羅列其上;上街時,路旁各色廣告招牌仿佛在向他們招手。在不知不覺間陌生的字符變得熟悉,進而成為自己認識的字。我還鼓勵學生自己建立識字本,用剪貼、圖畫等形式把習得的字放進識字本里,定時為他們提供在班上交流、展示的機會,大大激發了他們在生活中主動識字的愿望。
低年級識字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它與學生今后的朗讀、閱讀、習作息息相關。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我們堅持把學生放在主要地位,善于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生活出發,就能創造出更多有利于學生學習字詞的巧妙方法。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