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在數學課堂中,探究式學習不僅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思想,而且提高了學生自主思維的能力。本文從一堂具體的公開課著眼,來談一談探究式學習如何更好地運用于數學課堂。
【關鍵詞】探究式學習 分組合作 類比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0-0142-01
傳統的課堂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尤其是以凱洛夫提出的“復習—導入—講授—鞏固—作業”五環節長期統治著教學課堂。探究式學習打破了這種固定模式,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周圍世界和實際生活為參照,創設一定的情境,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學生自主的討論、探究等多種嘗試活動,最終解決問題。探究式課堂設計可分為“引入課題—小組合作—啟發指導—反饋交流”,整個過程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如果運用恰當將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生成精彩的課堂。
在數學課堂中,探究式學習不僅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思想,而且提高了學生自主思維的能力。本文以一堂公開課——《余弦函數的圖像與性質》為例,來談談探究式學習。
本次課堂設計分為三個探索。首先通過類比正弦函數的圖像探索出余弦函數的圖像,接著通過觀察得到的余弦函數的圖像,類比正弦函數得出性質的過程,通過探索,嘗試歸納出余弦函數的性質,最后通過得出的余弦函數的性質思考它能解決哪些問題。設計的初衷是學生參與課堂,探究學習,因此從形式上首先對全班學生進行了分組,便于他們討論和交流。具體課堂操作步驟如下:
一 復習鞏固,引出圖像
數學知識講究嚴密的邏輯,新舊知識環環相扣。因此,在講授新課前要幫助學生回憶和復習整理已學知識。為此,我準備了《導學案》,其中包含了正弦函數的圖形和性質,以及正弦和余弦相關聯的誘導公式作為預備知識,讓學生先行進行練習,使學生課前對這些知識進行回憶和整理。自主學習不僅體現在課堂,在課前、課后都是如此,它應該是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
這樣一來,在課堂開篇就從復習正弦函數的圖像與性質入手,由教師對這部分內容進行簡單的知識梳理。這一環節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些知識與新授課相關,它們是新知識余弦函數圖像與性質的生長點。
教師提出:余弦與正弦有何關系?能否通過正弦函數的圖像得到余弦函數的圖像呢?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就是誘導
公式sin(x+ )=cosx,通過這座橋梁,將新知識余弦函
數y=cosx的圖像轉化為y=sin(x+ )的圖像,實現了由
余弦到正弦的轉化,而y=sin(x+ )的圖像是由正弦函
數y=sinx平移 個單位實現的。通過PPT的動畫演示,加
上問題,進一步引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新知識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環境。
二 分組合作,探究性質
在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后,引導學生觀察余弦函數的圖像,這時需類比正弦函數得到性質的過程,從定義域、值域、最值、奇偶性、單調性等方面入手,通過學生的分組討論,歸納得出余弦函數性質。這個過程,形在于學生分小組討論,神在于數學思維的傳遞,即通過觀察圖像、類比正弦函數,最終讓學生自己整理、歸納得出余弦函數的性質。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問題中,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用心思考,真誠交流,也許時而會感到困惑,時而會感到喜悅,但在跌宕起伏的情感體驗中,能自主地完成對知識的構建。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對知識理解深刻到位,而且創造著獲取知識的方法,體驗著獲取知識的愉悅,從而使學生既能展示自己的個性和才能,又能體驗著集體智慧的力量。
三 步步深入,類比應用
在學生共同參與探究,初步完成新知“內化”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提煉一般性方法和規律,并加以引申類比,最終實現學生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能力。類比正弦函數的性質,余弦函數的性質同樣可以運用于求最值、奇偶性、單調性這三方面的問題,最后通過具體問題來固化知識。
上完課后,通過評課和討論,發現可以有更好的設計,如采用任務驅動法將這三類問題分給幾個小組,每小組共同探討完成一個,形成競爭,最終呈現學生的成果。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熱情,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總之,一堂好課的標準不是教師教了多少,而是學生學了多少。教師教學設計和實踐的環節不應該是怎么教,而是讓學生怎么學。教與學的轉變,恰恰是主體地位的轉變。教師要能夠通過巧妙的問題引導,恰到好處的任務驅動,讓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參與課堂。
參考文獻
[1]胡慶芳、賀永旺、楊利華等.精彩課堂的預設與生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周廣強.教師專業能力培養與訓練[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陳春霞.參與探究型教學設計一例——正、余弦函數的圖象和性質[J].中學數學月刊,2010(12):19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