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門要求綜合能力比較強,且比較枯燥的學科,很多學生感到學習困難,學習成績不高。怎樣才能學好數學呢?我認為,教師以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及經驗對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是必要的。
一 教師指導學生的方法
第一,非智力因素的指導。從心理學上講包括:學習需要、學習動機、興趣、毅力、情緒等。
第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1)指導學生學會預習、邊讀、邊思、邊做,并懂得寫預習筆記,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這也是培養他們自學能力的好方法。(2)懂得做好筆記,寫出心得體會,讓學生把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表達出來,讓學生提高認知水平。(3)懂得比較、總結,讓學生把所學知識做比較,找出彼此的聯系。
第三,指導適當的記憶,數學知識的記憶不同于其他課程的記憶,它有本身的特點,例如概念的記憶,要求與相關的知識聯系記憶,幾何的定理公理的記憶需要與數型結合等,讓學生結合知識本身的特點進行記憶才不會死記硬背,運用起來才會得心應手。
第四,思維方法的指導,也就是怎樣對相關的數學知識分析判斷,讓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識,從而達到運用知識,增強他們的思考能力。
第五,應試指導,要教育學生樹立信心,克服怯場心理,端正考試觀。做到先難后易,明確要求,仔細檢查修改。
第六,良好學習心理的指導。讓學生要做到專心,不受外界干擾,耐心仔細,獨立思考,不自卑,不驕傲。還要懂得“善問”,能提出問題,產生疑問才會對知識的認識有所提高。
二 指導學生學習方法應遵從的原則
第一,系統化。要求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體系,成為他們知識總體中的有機部分,將所學的知識系統化,加強各部分邏輯關系,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例如數的發展:小學所學的自然數發展下去就在初中學習負數、有理數、無理數,產生整個實數系統,再發展下去就學到復數,形成一個復數系統。這就要求學生將各部分知識聯系起來并系統化。
第二,針對性。學生有個體差異,不可能統一要求,要針對初中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點,側重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培養積極的興趣為主。高中則側重于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第三,實踐性。教師適時制訂一定的學習計劃,讓學生自覺去實踐,顯示他們的能力,使之一步一步從實踐中總結改進,形成良好習慣。
第四,自主性。學生是學習主體,要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
第五,及時鞏固。及時鞏固是學習和發展的需要,例如數學中的數學符號、概念、定理、公理、公式等在數學中都有其表現形式,除上述記憶之外,及時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運用是對知識鞏固非常有效的方法,要教會學生將知識進行遷移。
三 指導學習方法的具體實施
第一,非智力因素的指導。(1)激發學習動機。即調動學生心理活動的積極性,可用數學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熱情。教師在教學過程要盡量發掘教材中可教因素,運用生動活潑,貼近生活的教學方法,消除數學知識的枯燥,引起學生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感染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教師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2)鍛煉學習意志。一道數學題可能讓學生幾天做不出來,連續幾道這樣的題可能就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因此,在教學中要經常給學生安排適當難度的練習,培養學生解題的意志力,使他們感到解題的成功感,培養自信心。(3)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在教學中要體現因材施教,反復加以訓練,做到持之以恒,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樹立榜樣,激發學生自覺性,適時評價表揚,鼓勵發展,創造良好的學習風氣。
第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1)經常讓成績優秀的同學介紹經驗,互相討論各自的學法,互相幫助,互相取長補短。(2)將數學知識合理滲透,知識是一個嚴密的體系,只有相互關聯,互相論證,抓住知識的共性,才能把知識運用到具體的題目中。(3)及時總結知識,找出規律性知識,強化知識的遷移運用。每道題都有一定的解法,都是通過已知條件通過一定的推理形成按要求尋求到結果。那么,總結一些不同題目的解法及思維形式做比較總結是必要的。(4)教師要及時注意學生各自的情況,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及方法,及時有針對性地矯正,力求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第三,數學能力的培養指導。數學學習能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注意力、自學能力等。教師要在教學中挖掘教材因素,疏通各種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去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勇于鉆研、探究的習慣,讓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把知識與能力相結合。
總之,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方法是數學教師一項重要的工作,也是教師容易忽略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思想,讓學生的學法與教師的教法相結合,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數學教育的現代發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2]先儒才、張曉斌.讓學生的思維在問題解決后繼續飛翔[J].數學教學參考:上半月高中,2010:41~42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