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例描述
在戶外活動中,筆者組織孩子們一起玩跳橡皮筋,班上一共就兩條橡皮筋,孩子們自主分成兩組,男生一組和女生一組,沒過多久就聽到一群男孩來告狀說某某搗亂,不按規則玩,話音剛落,我看見他又在拉橡皮筋,不讓大家玩。我過去制止了他,可大約過了5分鐘,他不愿意玩橡皮筋了,開始滿操場跑,不管老師和同伴們怎么喊,他仍然繼續跑,保育員想抱他回班級,可他卻不肯回教室,嘴里還不停地說:“老師不讓我玩,不讓我跑。”中午吃飯時,他不愿吃,我告訴他一日三餐很重要,是必須要吃的,不然營養跟不上了。可他卻回答我說:我在家里吃了兩餐,幼兒園里又吃兩餐,一共吃四餐太多了。他的午睡習慣也不好,今天又尿床了。原本和諧的活動室頓時騷動起來,這一天的活動進行得很不順利。
二 案例分析
他是6歲的孩子,是中班下學期的插班生,調皮、任性、自控能力差,在各項活動中不遵守規則,與小朋友交往時比較霸道,經常要從同伴手里搶自己喜歡的食品、玩具、圖書等。如果其他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他會加倍“還擊”。孩子們經常告他狀,還不時有家長找上門來。上課時一點也不專心,喜歡和旁邊的小朋友說話。但他喜歡圍棋,且比較專注。
他出身于單親家庭,平時媽媽公司比較忙,家里只有保姆帶著他,媽媽對她過分寵愛,造成了他任性、霸道的個性。家長怕孩子吃虧進行錯誤的引導,使他從“以牙還牙”逐漸發展到欺負同伴。另外,他還特別喜歡看帶有暴力色彩的電視節目并喜歡模仿,所以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
三 案例措施
1.從根源著手,實施積極家教干預
有時老師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孩子在園內犯錯,往往都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不愿多向家長交代,這樣反而失去了家園合作的機會。傳統的德育已不能更好地駕馭如今這群犟牛般的孩子了,家長和幼兒教師必須保持信息暢通,家里、幼兒園里要求一致,發生的事情要及時溝通。家長要主動配合老師,雙管齊下才能應對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
2.從個性著手,實施積極情感干預
對于類似上述提到的那個強勢的孩子,他們往往是敏感的,更在意周圍的眼光,因此需要成人更多的關愛和理解,理解他們想要釋放的需求,了解他們的喜好,創造一些機會給予滿足。如在戶外活動時,當沒有潛在危險時,盡量滿足他的運動創意,不簡單、粗暴地制止,讓他有一些自由與空間。他能從你的寬容里解讀到你對他的關愛,然后更加信服你。
3.從時機著手,實施積極行動干預
如今幼兒都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謙讓,同伴之間矛盾百出。有些老師會教幼兒在與伙伴發生矛盾時跟老師說,這樣只會更加助長孩子愛打小報告的習慣,其實孩子能獨立解決某些小矛盾,所以要讓孩子們自己先嘗試解決,實在不行再來求助。孩子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而存在,老師需要愛得理智點,愛得內斂點,讓孩子有獨立思考和活動的空間,獨立去解決一些問題,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孩子成長。要讓孩子去明白一些感受,說教沒用。當事情發生了,抓住時機才能讓他有切身感受。抓住每一次教育契機,盡量處理妥當。
4.從要求著手,實施原則性干預
很多孩子不太有規則意識,所以需要教師時不時敲下警鐘。雖然在幼兒園里不管是活動中還是活動后,我們都給幼兒充分的自由,想做什么都可以,但是原則性的錯誤不可以犯,原則性的規矩必須遵守。給幼兒自由的同時也要遵守一定的原則,一旦違反也要“嚴懲不貸”。時間久了,孩子在嘗到甜頭的同時,自然會慢慢約束自己的行為。
四 教育反思
1.多關注乖戾的孩子
在集體活動中,教師可以讓他們坐在較醒目的位置,便于及時提醒他們。還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設計出富有趣味性、突出幼兒主體性的活動方案,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2.用賞識的心態看孩子
教師用賞識的心態看孩子,會發現孩子并非在所有的學習活動中都不專心,而是會在某些領域出人意料地特別專注,這時需要及時肯定他們的優點,鼓勵他們在其他方面也不斷取得進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3.取得家長信任并配合教育
家長對孩子都有一份強烈的愛護意識,對老師評價自己的孩子非常敏感。因此,教師與家長交流時應特別注意,報喜在前,報憂在后。好的結果是家長期望孩子達到的,而且相信孩子能達到,也就樂意按照老師的提示要求孩子改正缺點。只有疏通好與家長的友好關系,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目標分解與定向
幼兒期的孩子可塑性很強,但孩子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段時間,而且會有反復。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允許孩子反復。教師可采用目標定向法,即把對孩子的要求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然后在一個階段對他們提一個目標要求,這樣便于孩子有目的地約束自己的行為,等一個目標達成后,再提一個新的目標,同時還需要不斷鞏固前一個目標。采用目標定向法有利于教師和孩子達成共識,而且將孩子的缺點縮小有利于增強其自信心,也便于教師檢測。
總之,要想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只要老師多一點愛心、耐心和精心,就一定能讓每個孩子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孩子身心和諧地發展。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