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女大學生的減肥行為逐漸盛行,甚至盲目追求“以瘦為美”的觀念。本文分析了女大學生肥胖產生的心理基礎,并對其減肥心理進行分析,綜合現有的文獻與研究,提出對待女大學生減肥問題的看法與意見。
【關鍵詞】女大學生 減肥 心理基礎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0-0190-02
肥胖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問題。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斷追求著美,而對于美的判斷標準也發生著變化,每個人心目中美的形象也是各不相同。大學生處于青少年發展的晚期,個人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其良好自信心的建立,完善其自我同一性的發展。女性在追求健康和“以瘦為美”的內在心理驅動和外在環境的影響下,有減肥行為的女大學生群體不斷增多,本文將對中國女大學生肥胖概念產生的心理基礎以及其減肥行為的非理性心理做出分析,最后為女大學生如何正確對待肥胖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
一 肥胖產生的心理基礎
1.心理定勢
肥胖癥的傾向常始于幼童時期。由于孩子常在患病時體重減輕,父母經常鼓勵孩子長胖,認為胖是孩子健康的象征。在孩子幼童時期,中國的父母對孩子良好行為的獎勵或不良行為的懲罰多以提供或剝奪食品為主,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種定勢:可以靠進食行為贏得父母的贊賞表揚或避免處罰,從而導致這類家庭的孩子進食量大,進食速度快,因而攝入的熱量高于身體需要量,大量的熱能在體內轉化為脂肪儲存,導致肥胖。
2.文化遺傳
人體對能量的需要主要來自于食物的供給,食物對于身體機能的維持是不可或缺的,但在進食過多熱量又未完全消耗時,就會導致肥胖。節食之所以困難,是由于中國人本身就存在“以胖為美”的文化遺傳。節食是一種勉強的、理性的、違反本意的自我限制,此種限制,只能維持在意識層面。在潛意識層面下的食欲,時時不忘沖破限制,獲得飽餐的滿足。古代人謀食不易,一旦獲得食物,就盡量填飽肚子,以供儲備熬過饑餓階段。在長期饑餓之后,一旦獲得食物,這種以進食來儲備能量的行為便傳承下來,即使今日生活衣食無憂,而潛意識里的心理傾向卻仍然存在。
3.情緒因素
食欲與情緒息息相關,有研究指出,人在焦慮時食欲降低,食量減少;而對于肥胖者來說,情緒的任何波動都可能導致他們食欲的增加。此種現象可能是父母在育嬰期間的不良行為導致。嬰兒啼哭的原因是眾多的,饑餓僅為其中之一。有些父母缺乏育嬰知識,錯誤地認為只要嬰兒啼哭就與饑餓有關,只要嬰兒啼哭,父母就立即喂奶,結果使得嬰兒無法區分饑餓與其他不適感覺。這種食欲與情緒的鏈接就一直延續,隨即產生肥胖。
二 女大學生減肥非理性心理分析
1.從眾心理
現在社會普遍推崇“以瘦為美”的觀念。對于女大學生來說,她們對自身形象十分關注,尤其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易受減肥信息誘導、沒有從科學的角度考慮自己是否真的肥胖。世界衛生組織將BMI指數認定為體質指數的標準,BMI在18.5~24.9時屬于正常范圍,BMI大于25為超重,BMI大于30為肥胖。以此標準衡量,有不少要求減肥者實際體重在正常范圍內,并不需要減肥。
2.自卑心理
體像是人們對自己身體的心理感受,是個體對自己身體所給予美丑、強弱等的主觀評價。女大學生在自我審美出現偏差,對自我體像認識不準確時,過分夸大自身的缺點和輕微的缺陷,造成自卑心理,出現體像困擾。女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總是會通過想象了解他人對自己形象的看法,從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中提取自己的形象。體重在當今社會中受到很大重視,并為大多數女性所在意,生活在這種社會環境中的女大學生感到自己肥胖,就會產生肥胖的主觀意象,若不能接受,即產生不同程度的自我否定,導致自卑情緒的滋生。
3.補償心理
莫斯科醫學研究院的專家發現,只有近10%的肥胖癥患者能夠在成功減肥兩年內保持原有的減肥效果。減肥結果付諸東流很大原因是補償心理。當肥胖癥患者接受節食治療時,常會出現抑郁、苦悶等心理體驗。當治療初有成效時,他們又容易用進食行為獎勵自己的進步。經過專家深入研究表明,經常減肥——發胖——再減肥的人易患心血管疾病。真正的減肥應該包括運動、飲食和心理三方面,既堅持體育鍛煉又要適量節食。
三 女大學生如何在心理上正確看待減肥問題
近年來,科學減肥的方法不僅是運動加節食,還要加上心理的成分,而“心理減肥”這個名詞也應運而生。心理減肥的思考方式就是肥胖者應該努力尋找進食以外的快感,來擺脫對進食的依賴。也就是說運用心理知識分析肥胖者的行為特征,采取心理措施來糾正導致肥胖的行為,培養有利于減肥的良好飲食習慣。
1.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科學減肥的關鍵問題在于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利用想象的方法假設自己因為多食而使體型臃腫,患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時的情境,可能會使體內消化液分泌減少,從而不過量飲食,達到節制飲食、減輕肥胖的目的。另外,為了擺脫強烈的食欲誘惑,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具有吸引力的事物或某一項活動上去,這也是避免進食過量的有效方法。
2.調適自己的心理情緒
減肥者心理情緒的穩定程度是減肥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減肥者需要調理好自己的心情和情緒,不輕言放棄。首先需要了解減肥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它可以讓人變美,可以讓心情更加健康愉快,并且堅持減肥是對人強大意志力的一種考驗,是令人敬佩的行為。其次減肥并不完全都是痛苦的情緒,它也可以使人在完成階段目標時體驗到成就感,以及在減肥成功時可能會感受到自我實現層次的體驗。
3.精神分析療法
精神分析治療不僅在于控制和減輕肥胖者的體重,關鍵在于改變對自己主觀的砍伐。通過改善情緒與體像感知的治療,提高自信。有研究表明,重度肥胖者隨著體重的減輕,心理狀態有持續好轉。同時,對體像不滿、感覺肥胖等負面感知得到改善??梢?,減肥的效果對減肥者的社會心理學因素有積極的影響。但對于非理性的減肥者來說,由于體重減少幅度有限,要達到心理改善的目的,可能要注意體像的治療甚至心理干預。
四 總結
對于中國女大學生而言,減肥可以使其自我評價提高,自我價值感增強,獲得良好的體像,同時,減肥也利于其自尊的發展。但女大學生在減肥過程中,應該理性地正視減肥問題,不能盲目追求“以瘦為美”。在節食和運動為減肥方式的基礎上,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態,從而達到身心全面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郁、楊洋.年輕女性:瘋狂減肥的深層心理因素探析[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2]丁世勇.論女大學生追求形體美而瘦身的誤區[J].撫州師專學報,2000(4)
[3]何倫.美容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4]謝雪玲、毛進紅、閻小良.高校女生減肥非理性心理分析及心理減肥若干思路[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4)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