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城鎮化迅速發展,人們意識到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即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同等重要。本文對如何使城鎮化在生態安全的狀態下進行加以思考和探究。利用生態學方法,構建一個安全的城市生態格局來解決城鎮化中的生態不安全、不平衡問題,使得城市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而加快城市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城鎮化 生態安全 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0-0191-02
一 城鎮化與生態城市
1.城鎮化
在中國,鎮和市都屬于城市型居民點,因此,“城市化”和“城鎮化”兩者完全同義。城市化是當今世界上重要的社會、經濟現象之一。總的來說,城市化反映了鄉村變為城鎮的一種復雜的過程。但由于各個學科對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致,對城市化的概念也有不同的提法。其中有一種較為普遍的提法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即為城市化。
2.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是指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術、文化與景觀充分融合,人與自然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居民身心健康,生態持續和諧的集約型人類聚居地。從廣義上講,是建立在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更深刻認識基礎上的新的文化觀,是按照生態學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系,是有效地利用環境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狹義地講,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進行城市設計,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生態城市是建設城市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之一。
二 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
1.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物主要分為有害氣體及顆粒物。主要來源是燃料的燃燒和工業生產過程。其中鍋爐、汽車與工業設備排放大氣污染物比重很高。大氣污染對人體的危害主要表現為呼吸道疾病;對植物可使其生理機制受抑制,生長不良,抗病抗蟲能力減弱,甚至死亡;大氣污染還能對氣候產生不良影響,如降低能見度,減少太陽的輻射而導致城市佝僂病的增加;大氣污染物還能腐蝕物品,影響產品質量;近十幾年來,不少國家出現酸雨,雨雪中酸度增高,使河湖、土壤酸化、魚類減少甚至滅絕,森林發育受影響,這與大氣污染是有密切關系的。
2.水體污染
水源污染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自然污染:因地質的溶解作用,降水對大氣的淋洗、對地面的沖刷,挾帶各種污染物流入水體而形成;二是人為的污染,即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藥化肥等對水體的污染。后一種是比較嚴重的,但也是可以控制的。工業廢水直接注入水體引起污染;耕作或開荒使土地表面疏松,在土壤和地形還未穩定時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懸浮物;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生活污水注入水體引起水體污染。使水中各種有機物、無機物、礦物含量超標,從而使人或動物長期飲用后中毒甚至死亡。另外導致水中缺氧,致使需要氧氣的微生物死亡。而正是這些需氧微生物能夠分解有機質,從而維持著河流、小溪的自我凈化能力。它們死亡的后果是:河流和溪流發黑,變臭,影響城市美觀,降低城市生活質量。
3.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是由于大氣里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這是由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始終處于“邊增長、邊消耗”的動態平衡狀態。但是近年來,由于人口急劇增加,工業迅猛發展,產生的二氧化碳遠遠超過了過去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對森林亂砍濫伐,大量農田建成城市和工廠,破壞了植被,減少了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的條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漸縮小,降水量大大降低,減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條件,破壞了二氧化碳生成與轉化的動態平衡,致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長,使地球氣溫發生了改變。地球氣溫升高還會引起海水變暖和膨脹,兩極主要是南極冰層融化,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地球氣溫升高還會破壞生態環境,進而破壞農、林、牧、副、漁生產,降低農產品產量,從而使世界性生態環境危機、食物危機和人口危機更加嚴重。
4.噪音污染
城市噪聲包括交通噪聲、工業噪聲、建筑噪聲和社會噪聲四大類。交通噪聲包括機動車輛、船舶、地鐵、火車、飛機等的噪聲。由于機動車車輛數量的迅速增加,使得交通噪聲成為城市的主要噪聲源。工業噪聲一般較高,它是工廠的各種設備產生的噪聲。對工人及周圍居民帶來較大的影響。建筑噪聲主要來源于建筑機械發出的噪聲。建筑噪聲的特點是強度較大,且多發生在人口密集地區,因此嚴重影響居民的休息與生活。社會噪聲包括人們的社會活動和家用電器、音響設備發出的噪聲。這些設備的噪聲級雖然不高,但由于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密切,使人們在休息時得不到安靜,尤為讓人煩惱,極易引起鄰里糾紛。此外噪聲還對人們的聽力有所損害。
三 解決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
既然生態城市需要社會、經濟、自然三者來協調發展,那么構建生態城市就應同時從這三方面出發,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使三者構成一個循環的、可持續發展的系統。
1.社會
社會方面由于人占主導地位,因此城市的規劃設計要更加合理。如:工業合理布局,以方便于污染物的擴散和工廠之間互相利用廢氣,減少廢氣排放量;降低公交出行的價格,合理、便民地設計站點和路線可減少車流量;改變燃料構成,開發新能源;要逐步推廣使用天然氣、煤氣和石油液化氣,選用低硫燃料,對重油和煤炭進行脫硫處理,開發和利用太陽能、氫燃料、地熱等新能源;設立大的電熱廠和供熱站,實行區域集中供暖供熱。尤其是將熱電廠、供熱站設在郊外,對于矮煙囪密集、冬天供暖的北方城市來說,是消除煙塵的有效措施;提高市民的整體素質,加大環保教育,做到垃圾分類處理、回收利用;此外,發展衛星城市,將人口往城市外圍遷移,減少中心城市的人口壓力、就業壓力、地少人多的矛盾。
2.經濟
經濟的增長不一定非得需要工業的大力發展,可以根據自身條件發展旅游、科技教育、服務、種植等其他產業。在一定程度上經濟與環境是存在一定互利關系的。如加大城市環境建設,可吸引外來人口的遷入,從而帶動旅游業和服務業的發展,進而增加城市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最后又將資金投入到環境治理與保護中,使得環境、經濟、人構成一個循環體系;還可投入某類產品(如石門的柑橘)的發展,形成適合當地環境的特殊產業。
3.自然
地形地貌地質、氣候環境、綠地便是城市的自然條件。地形地貌地質已是先天存在,雖說可以改造,但還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經濟;景觀格局深深地影響并決定著各種生態過程。景觀格局通過斑塊、廊道和基質表現出來,格局影響景觀內物種的豐度、分布及種群的生存能力及抗干擾能力。在城市中斑塊主要是供人們休憩的游園綠地,廊道主要指城市中與周圍異質的狹窄帶狀的鑲嵌體,通常沿河流、道路分布。綠地斑塊、綠地廊道相互交接構成景觀的綠地網絡。綠色景觀除了美化城市、吸引游客外還起著過濾各種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和凈化空氣的功能,進而改善局部小氣候。因此,綠色景觀的合理布置也非常重要。如在工廠周圍、道路兩側,可配置一些可吸附有毒氣體和灰塵的植物;在道路與居住區、學校、醫院等之間設置綠化隔離帶,既可隔離一部分噪音還可提高環境質量。
四 結束語
城市生態系統是城市居民與周圍環境組成的一種特殊的人工生態系統,是人們在改造和適應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城市集中了人類社會的工業、商業、生產與生活活動的主要區域,是聚集資源、聚集財富、聚集能力的中心場所,是人類文明演進和社會進步的火車頭。城市生態系統作為一種高度人工化的生態系統,其產生的各種廢物流遠遠超過了自身的自然凈化能力,出現了綜合性的“城市病”,如嚴重的城市污染、自然資源的耗竭與短缺以及城市人口導致的住房緊張、交通擁擠、教育與衛生條件滯后等大量的社會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類城市處于“唯經濟發展”的“生態失落”狀態,因此,城市生態安全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生態城市的建設是城市發展的產物,也是城市發展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許學強、周一星、寧越敏.城市地理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周志宇、玄凌海.景觀生態格局法在城鎮規劃中的應用研究[J].低溫建筑技術,2009(5):25~26
[3]馬世駿、王如松.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J].生態學報,1984(1):1~9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