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產生的一個新群體,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在心理健康與道德品質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分析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對策,尋求留守兒童教育更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留守兒童 教育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0-0193-02
農村留守兒童是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產生的一個新群體。筆者所在的是二半山區(qū)學校,是一所半封閉寄宿制小學。由于地理環(huán)境及經濟原因,留守兒童占據較大比例,其中少數民族留守兒童不在少數。直接面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筆者有些體會,與大家分享并探討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 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良好道德感缺失,行為習慣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關愛,加之祖輩的溺愛和代監(jiān)護人的忽視,部分留守兒童常常表現出生活習慣不良、任性、自私、固執(zhí)倔強、我行我素、不尊敬長輩、好逸惡勞、說謊、小偷小摸等不良品行,道德品行、自控能力養(yǎng)成習慣較差。
2.留守兒童的學習普遍較差
由于父母外出,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性、自覺性不強,作業(yè)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嚴重者發(fā)展到經常曠課、逃學,學校教育往往處于尷尬境地。
3.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少數會出現心理障礙
現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養(yǎng)教育為主,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不當的行為表現得不到有效制止,極大地影響了他們身心健康發(fā)展,致使不少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自閉、寂寞空虛、逆反心理嚴重,孤僻敏感,愛發(fā)脾氣,情緒異常,難以溝通。
4.留守兒童安全隱患多,極易遭到傷害
少年兒童處于身心發(fā)展的轉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長發(fā)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這時的留守兒童極易受到不良誘惑與影響,很多留守兒童由于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yǎng)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同時,他們遇到突發(fā)事件時自救能力差,傷亡事故極易發(fā)生,甚至成為不法分子的侵犯對象,極易遭受傷害。特別是留守女童,自身保護意識淡薄,家庭教育和學校引導沒跟上,更易受到性侵害。
二 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
1.父母家庭教育觀念淡薄導致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fā)展。特別是中小學時期,是人生行為習慣、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外出務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無定所,難以將子女帶在身邊,錯過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期,對孩子影響極大;有的父母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疏于管教,造成親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當,存在用錢補償感情的心理,認為把錢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質上得到了滿足,事實上成為孩子學習、身心發(fā)展的旁觀者;祖輩隔代撫養(yǎng)大多偏于溺愛,以生活照顧為主,且知識、能力上也承擔不了對孩子的品德培養(yǎng)、學習輔導的任務,使家庭道德教育處于真空狀態(tài)。另外,農村貧困家庭不能為少年兒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加之家庭教育意識淡薄,教育觀念陳舊,而大學生的就業(yè)現狀又滋生了農民對子女的教育持有一種功利性的價值取向,以家庭利益作為教育的根本出發(fā)點和歸宿,加劇了留守兒童教育環(huán)境的惡化。
2.學校教育力不從心
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由于學生多,教學任務重,心有余而力不足。大部分留守兒童沒有寄宿學校,在學校的時間有限,教師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很難為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那些有問題的留守兒童難以管理。再加上留守兒童特殊群體是近幾年才出現的,學校教育處在探索實踐階段,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方法,效果并不是很明顯。
3.社會對留守兒童關注不夠
盡管有很多的團體和機構提高了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但往往只是在諸如兒童節(jié)、春節(jié)等節(jié)日時開展一些捐贈活動,缺乏長效機制。由于種種原因,大多數農村在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方面處于無人員、無設施、無場所的“三無”狀態(tài),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
三 留守兒童教育對策
1.以政府為主導的各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給予高度重視
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政府出臺政策,協(xié)調相關部門,動員社會力量,對農村教育給予財力投入和師資配備,幫助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村小、中學新辦或鞏固原有的寄宿學校,讓留守兒童吃住集中到學校,一是可以解決留守兒童家中無人照顧的問題,二是方便學生向老師請教問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三是有利于同學間的交流,發(fā)展積極向上、開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四是可以排除留守兒童上學往返途中的安全隱患。
2.學校重視,并建立相應的機制
學校成立留守兒童管理領導小組,明確學校各部門及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責任,形成校內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與班主任、任課教師簽訂責任書,將留守兒童的教育納入考核,落實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3.學校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進行跟蹤管理
完善學校留守兒童檔案,對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情況、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去向及聯(lián)系電話等方面保持知情;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交心,多開展充滿人文關懷的集體活動,多到留守兒童家庭進行家訪;與留守兒童的父母、監(jiān)護人、代管人進行溝通,實行動態(tài)管理。如筆者所在學校就建立了留守兒童檔案,對留守兒童情況掌握清楚,管理有針對性。
4.學校積極開展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活動
第一,農村中小學校應切實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從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心和關愛;二是針對留守學生特點,強化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訓練,在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三是通過書信、熱線電話等形式,加強與留守學生家長的溝通,為增進孩子與父母的聯(lián)系創(chuàng)造條件。
第二,建立幫扶機制,發(fā)動社會各界共同關心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學校發(fā)放寄宿制學生肉食補貼和貧困學生生活補助時向留守兒童傾斜;爭取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捐助;聯(lián)系志愿者與留守兒童開展活動,進行心理輔導等。
第三,開展“結對子”活動。我們學校就發(fā)動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一個或幾個教師負責一個村的留守兒童,對其進行不定期的家訪和生活上的一些關心和照顧。
第四,強化留守兒童安全和自我保護教育。我所在學校十分重視留守兒童安全教育,當成常態(tài)工作開展,同時,組織女教師對女童進行預防性侵害和青春期健康教育,幫助留守女童樹立防范意識。
5.加強家庭教育指導
第一,舉辦家庭教育講座,宣傳普及家教知識,教育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確教育子女的職責。
第二,在留守兒童的父母回鄉(xiāng)探親時,組織他們參加家長會或家長學校學習,引導他們經常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教育臨時監(jiān)護人真正負起教養(yǎng)孩子的責任和義務,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第三,幫助家長走出愛的誤區(qū),指導家長在孩子犯錯時應讓他接受正確的批評,讓他認識到錯誤,鼓勵他改正;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應教會他如何解決的辦法;父母要經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經常給孩子打電話,多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并對孩子取得的微小進步給予肯定,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幫助孩子樹立自信,融入集體,找到和同齡人交往的快樂。
在中國打工大潮現狀之下,留守兒童教育在很長時間里都是農村教育之重,我輩教育人任重道遠,需不斷努力探索。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