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民霖
從廣西壯鄉走出來的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周一峰,在江蘇工作長達半個世紀50多年,曾長期擔任江蘇省委常委、副省長和常務副省長。今年是周一峰誕辰100周年,江蘇《新華日報》等報刊刊登了《群山萬古一青峰》等紀念文章,在他曾經艱苦奮戰,建立過功勛的南通地區,舉辦了隆重的紀念座談會。他那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以及愛民為民的思想和作風,在群眾中廣為傳播。
周一峰,廣西鹿寨人,壯族,1915年生于上海,童年在壯族家鄉度過,13歲回到上海念書。20歲在上海復旦大學讀書時,周一峰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學生抗日救亡運動,并加入上海市學生救國會,創辦進步刊物,后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出獄后,他革命意志更堅定,于1938年2月秘密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隨后被中共江蘇省委派遣到江北從事地下工作,不久,任中共江北特委委員,時年24歲。周一峰的父親周公謀時任國民政府軍亊委員會少將參議,但為了追求自己的信仰,周一峰毅然拋棄舒適安逸的生活,走上危難艱險的抗日前線。
在江北特委工作期間,受中共派遣,周一峰只身打入國民黨保安一旅。經過艱苦的工作,他獲得了信任,擔任團政訓室主任。這一時期,他不僅發展了地下黨員,成立了地下黨的基層組織,給新四軍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還成功地對這個部隊進行了爭取和分化工作。時任蘇中軍區政委陳丕顯在紀念周一峰同志的文章中有一段回憶:“1940年冬,徐承德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趁我新四軍三縱主力七團西調警備的空隙,糾集保安一旅企圖偷襲我蘇四區黨政軍首腦機關所在地—掘港鎮。千鈞一發之際,一峰同志獲得了有關敵人作戰會議的重要情報,他星夜疾步飛奔報告了三縱隊領導,使我軍贏得時間,調集兵力,動員群眾,部署反擊,取得了掘港鎮保衛戰的勝利。事后,三縱隊司令員陶勇對一峰同志能在關鍵時刻獲得敵人的核心機密,大加稱贊。”
黃橋決戰后,周一峰以新四軍蘇北指揮部代表的公開身份,多次參加與國民黨在(南) 通、如(皋)、海(門)、啟(東) 的談判,與保安一旅旅長薛承宗達成了合作抗日的協議,為新四軍挺進到這些地區創造了條件。隨后,周一峰擔任新四軍駐馬塘辦事處主任,為進一步建立南通地區抗日民主根據地作出了很大貢獻。

周一峰
抗戰期間,周一峰同志歷任蘇中第四地委組織部長、南通縣委書記、南通警衛團政委等職務。在蘇中四分區極其殘酷的反“清鄉”斗爭中,他堅持黨的正確方針,依靠廣大群眾,以少量武裝與日寇展開了機智勇敢的斗爭。當時,敵強我弱,斗爭環境惡劣,南通警衛團團長殷逸等同志在這場斗爭中喋血犧牲,有的同志因形勢殘酷而喪失了斗志。周一峰卻鎮定自若,鼓動大家振奮革命精神,不要忘記抗日救國的歷史責任。他說:“干革命哪能沒有犧牲,幸虧子彈沒有長眼睛,只穿過我的棉祅,貼著肚皮而過,否則我也到馬克思那兒報到了。為了革命犧牲是光榮的,我們要為犧牲的同志報仇,要為民族的解放戰斗到底。”
在掩埋了殷逸等戰友的遺體,擦干了身上的血跡后,周一峰仍堅持在生死搏斗的第一線。他與新任南通警衛團團長康林指揮了多次對日寇的伏擊戰,拔掉了日偽軍多個據點,其中何家橋伏擊戰,延安《解放日報》曾專題作了報道,稱贊南通警衛團創造了在“清鄉”區殲滅戰的光輝戰例。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南通地區不僅挫敗了日寇“清鄉”陰謀,保護了廣大群眾的生命財產,還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主根據地,為此,周一峰多次受到上級表彰。
解放戰爭時期,周一峰先后擔任第7縱隊第63團、第59團政委,參加了蘇中“七戰七捷”的戰役。其后,他受命于危難之際,被派到長期戰斗過的南通地區即華中第九分區堅持敵后斗爭,歷任第九分區副政委、政委、九地委書記。在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解放軍主力北撤,環境異常險惡的形勢下,他與第九分區司令員梁靈光等其他領導一起,重新組建分區主力和地方武裝,武裝力量由2000人發展到1.8萬人,不僅勝利地完成了極其艱苦的反“清剿”斗爭,而且殲滅了敵人有生力量1.6萬人,有力地配合解放軍主力的反攻,周一峰、梁靈光與第九分區為此受到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蘇中軍區等多次嘉獎。其后,周一峰被任命為警八旅政委,帶領第九分區軍民參加了淮海、渡江兩大戰役。
全國解放后,周一峰先后擔任松江地委副書記、蘇州地、市委書記,后任江蘇省財委、計委主任等。1956年,周一峰當選江蘇省委常委、副省長。期間,他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主持制定和實施江蘇“一五”和“二五”計劃,籌建南京大橋、大運河擴建等項目。三年困難時期后,百廢待興,周一峰響應中央關于加強農業第一線的領導的號召,調去糧棉大戶的南通地區擔任地委書記。當時,農村生活艱苦,他帶頭騎上自行車走村串巷,深入群眾,蹲點跑面,探索振興農業的辦法。在他的領導下,廣大干群努力奮斗,連續4年上了4個臺階,實現了畝產百斤皮棉專區,糧食也由調進改為調出,成了全國產棉產糧大戶。他在南通打過多年游擊,熱愛那里的山山水水,一下基層,就扎根于群眾之中,與群眾實行“三同”,深受群眾愛戴,群眾都親熱地叫他“老政委”。
“文革”中,周一峰被打成走資派,受到批斗和迫害。粉碎“四人幫”后,他回到省里工作,擔任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他抓緊抓好江蘇經濟建設的重點項目,無論是連云港和鎮江港的建設,還是揚子乙烯、征儀大化纖、大屯煤礦、徐州電廠、諫壁電廠、鎮海水泥廠等,無不留下他密集的腳印和汗水。上世紀80年代初,江蘇決定將京杭大運河揚州至徐州段400公里河道拓寬,當時,這可是全國最大的內河工程,事關重大,周一峰責無旁貸兼任了此項工作的總指揮。他日夜操勞,嘔心瀝血,工程終于如期完工,并被國家交通部譽為工期短、效益好、投資省的典范。
周一峰關心群眾利益,愛民惠民,甘做人民的公仆。上世紀60年代初,他在江蘇省海安縣角斜鎮蹲點,首先選擇角西大隊實現農業機械化。有個叫高廣明的社員是肺結核患者,大量吐血,當地醫生認為無法治療。周一峰知道后,立即吩咐把病人送往南通醫院。經診斷為肺膿瘍,經過6個小時手術,根治了纏住他10年的病魔。像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時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江渭清評價說:“一峰同志就是這樣的人,對同志對戰友,對部屬,即使是普普通通的百姓庶民,他都是誠懇寬厚待之,以自己至誠情懷、高尚的品德而贏得了人們由衷的敬重與愛戴。”
1983年,受黨中央委派,周一峰先后赴廣西、安徽工作。他任中央廣西工作組長期間,恰逢“文革”遺留問題多,矛盾錯綜復雜,他堅持原則,正確執行中央關于廣西處理“文革”遺留問題的方針政策,團結廣大干部,穩妥地解決了廣西“文革”遺留問題,平反了大量冤假錯案,加強了領導班子建設,選拔了一批德才兼備的干部充實到各級領導班子中,穩定了廣西大局,受到中央充分肯定。周一峰強調冤仇宜解不宜結,讓“文革”中有嚴重錯誤的人主動上門道歉請罪,共吃“彌合飯”,共飲“團結酒”,有力地消除了派性,化解了仇恨。
在擔任中央安徽整黨聯絡組組長期間,他同樣很好地完成了任務。
幾十年來,周一峰始終不忘自己是壯族人民的兒女,他對壯族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仍很眷戀。他作為中央工作組組長在廣西時,生活簡樸,他不喜歡山珍海味,卻偏愛壯族的粽子、糍粑、荔浦芋,還對桂林豆腐乳和醬血鴨情有獨鐘。有時,他會主動和群眾講幾句壯話,還說:“作為一個民族,語言和文字是不能丟的。”
周一峰同志常常說他有兩個故鄉,江蘇是他畢生戰斗過的地方,這無疑是他的第二故鄉。但是,他忘不了養育哺育他的壯族故鄉。所以,當黨中央決定江蘇和廣西是對口支援的省區時,他異常興奮,并以極大的熱情去推動這項工作的開展。1980年,時任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黃云率廣西政府代表團一行20多人到江蘇,正式會談建立對口支援關系。周一峰代表江蘇省委、省政府熱情接待了廣西同志,并在中山陵五號主持了兩省區會談,確定了長期掛鉤支援的形式和辦法,初步擬定了江蘇支援和合作的重要項目,江蘇9個市確定與廣西14個地市結成支援對子。
不久,江蘇省組織各市、各行業的領導到廣西考察和商談支援項目。在代表團出發前,周一峰作了重要講話,他說,對口支援廣西是中央決定,是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代表團去廣西一要學習,二是支援。對廣西方面提出的項目,凡能辦到的,要認真辦好;一時辦不到的,要積極創造條件去辦;實在辦不到的,也要把情況說清楚。此后江蘇20年的對口支援,成績顯著,為廣西經濟發展作了很大貢獻。
1991年4月30日,周一峰因操勞成疾,不幸病逝。“一世干革命鞠躬盡瘁為國家為人民甘做黃牛無私奉獻寬厚正派吾輩效仿典范;畢生征腐惡堅持真理榮也罷辱也罷淡泊煙云坦蕩胸懷德在人心清名永留汗青。”正如這幅挽幛概括的那樣,這就是周一峰的為人和一生。
周一峰逝世后,應南通地區各界人士要求,將他的骨灰埋入南通革命公墓一棵巨大的羅漢松下,羅漢松側聳立著一塊巨型花崗石,正面鐫刻著由姬鵬飛同志寫的“沃土埋錚骨,松柏慰忠魂”,背面鐫刻一峰同志的生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