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磊 郭以明 丁 胄
(1.河海大學校辦產業管理辦公室,江蘇 南京210098;2.河海大學資產管理處,江蘇 南京210098)
一流的國家大學科技園是一流大學的重要標志之一。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指出:“建立科技園,就是讓大學承擔起第三個作用,把大學里的新思想新發現推廣到社會和商業中去,使之成為整個社會的財富?!盵1]大學科技園作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高新技術企業孵化等提供支撐的平臺和服務機構,日益引起社會各界的矚目,特別是最近十五年來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建設極大地促進了大學與產業界的合作。
為推動協同創新,促進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文化的有機結合,大力提升高校的創新能力,支撐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建設,教育部財政部于2012年開始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
當前,高校正在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協同創新,加快2011協同創新中心建設。作為重要的科技創新平臺,大學科技園立足于高校,又外延于社會,具有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良好平臺基礎和制度基礎,本文擬就國家大學科技園平臺建設與高校協同創新能力提升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三元參與理論”從系統角度分析,認為構成科技園區基本組織要素的行為主體是大學(含研究機構)、企業和政府,三元參與,缺一不可,其運行模式如下所示:

圖1 大學科技園運行的三元結構模型
圖1描述了大學、企業和政府三者之間通過大學科技園而形成的合作模式:大學通過與企業的結合,實現了科技成果轉化,獲得了應有的經濟利益,同時培養了適應經濟競爭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企業從大學和科技界獲得了技術創新所需要的技術和人才;政府通過支持或直接參與組建科技園,為大學和科技界同企業的結合創造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帶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就業人數增加、區域競爭力增強的綜合效果,大學和企業也在此過程中得到政府的稅收優惠等扶持,實現了三方的多贏。
黃親國認為大學科技園具有創新性、服務性、依托性和緩沖性四個組織特性,并把大學科技園的功能劃分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基本功能包括研發創新功能、企業孵化功能與人才孵化功能,衍生功能包括拓展和延伸大學的社會職能、促進就業、輻射創新、創業文化[2]。林月丹在概括的基礎上提出大學科技園的主要功能有:孵化器功能、加速器功能、服務器功能與投融資功能[3]。綜合來看,大學科技園是在知識經濟時代,以大學為依托,將大學的科教資源優勢與其它社會優勢資源相結合,是大學社會職能的重要延伸,也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的重要載體,直接或間接推動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1912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創新理論,并把創新界定為“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即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其目的是為了獲得潛在的利潤。
技術創新具有溢出效應,即在經濟活動中,先進技術擁有者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轉讓或傳播他們的技術,對同行企業及其他企業的技術進步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進而提高了全社會的生產率,對社會產生外部經濟。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默在1986年《收益遞增經濟增長模型》一書中提出了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他認為知識和技術研發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具有溢出效應。根據羅默的內生增長思想,發展中國家為了實現長期的經濟增長,政府政策的制定必須重視教育發展和科技投入、激勵和保護創新。
協同理論是現代系統思想的發展。德國物理學教授赫爾曼.哈肯于1971年提出協同的概念,并創立了協同學[4]。協同是指在復雜系統內,各子系統在聯系和發展過程中,通過相互配合、協作產生出超過各子系統的單獨作用,進而形成整個系統的協同效應,使總體的績效大于個體績效的總和。協同學研究協同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規律。協同系統是指在外部參量驅動及內部子系統相互作用下,由許多子系統組成的、能以自組織方式形成宏觀的空間、時間或功能有序結構的開放系統。如果一個由多子系統構成的系統能夠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種規則,各司其職又協調自動地形成有序結構,系統便處于自組織狀態,自組織具有內生性特點。
關于協同與創新之間的關系,不難看出,協同是創新發展的基本方式和必然要求,創新是協同方式重要的目標指向。張力認為,協同創新多為組織(企業)內部形成的知識(思想、專業技能、技術)分享機制,特點是參與者擁有共同目標、內在動力、直接溝通,依靠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資源平臺,進行多方位交流、多樣化協作;當協同創新放大到宏觀層面,主要運作形式即是產學研協同創新[5]。曹青林認為協同創新的內涵比較豐富,其實質是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實現科技、人才資源共享,實現創新和共贏的新局面[6]。
從上述理論分析可以看出,一個協同創新系統至少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具有共同的目標;(2)具有統一開放的組織結構,以實現資源的開放共享,并實行科學管理和有效控制,提高組織的決策效率;(3)具有良好的外部環境;(4)具有合理的運作機制、體制,以保障組織內各子系統之間的協調合作,減少內耗,促使創新系統沿著既有路徑自發有序地穩定運行,實現組織的自我發展和完善;(5)注重科技成果的商業化應用,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更為重視經濟效益。
具體來講,高校的協同創新是指由高校參與或主導的,通過構建統一的創新平臺、創新模式或創新機制,使得創新相關要素經過復雜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實現有機配合,進而產生單獨創新要素所無法實現的整體協同效應,最終實現各參與方的合作共贏。高校的相關創新要素包括優勢學科、人才與團隊資源、基礎研究與科技成果、校辦科技產業、相對寬松活躍的學術氛圍、校友資源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等[7]。
大學科技園是高校產學研結合的重要平臺,可以緊密結合科學前沿、文化傳承創新、行業產業和區域發展,在產學研良性互動的過程中推動科學、文化、產業發展,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
教育部、財政部于2013年5月公布了首批14個協同創新中心,14個協同創新中心的牽頭單位均為高校,其中9家牽頭高校(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創建了以自己高校命名的獨立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其余5家高校中,3家高校牽頭創建了國家大學科技園(浙江工業大學牽頭創建了浙江省國家大學科技園,中南大學牽頭創建了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牽頭創建了合肥國家大學科技園),1家高校參與創建了國家大學科技園(河南農業大學為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共建單位),1家高校雖然沒有國家級大學科技園,但是也創建了獨立的大學科技園(中國政法大學創建了中國政法大學科技園)。14個協同創新中心中,江蘇共有三家高校(南京大學、南京工業大學、蘇州大學)為牽頭單位,三家高校均創建了以自己高校命名的獨立的國家大學科技園。
根據教育部、財政部認定的24個2014年度“2011協同創新中心”,24個協同創新中心的牽頭單位均為高校(共有18家高校),分別是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牽頭2個中心)、上海交通大學(牽頭3個中心)、浙江大學(牽頭2個中心)、武漢大學(牽頭2個中心)、南開大學、清華大學(牽頭2個中心)、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東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在這18家牽頭高校中,16家高校創建了以自己高校命名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只有兩家高校(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湖南農業大學)暫未創建大學科技園。此次認定,江蘇省共有兩家高校(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為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單位,且均創建了以自己高校命名的國家大學科技園。
根據教育部財政部公布的“2011協同創新中心認定暫行辦法”,2011協同創新中心認定條件中包括“形成了高效的成果轉移轉化模式”、“在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產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標志性協同創新成果,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社會認同度高”。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國家認定的2011協同創新中心絕大多數都創建了國家大學科技園或大學科技園,也反映了大學科技園作為重要的科技創新平臺,在產學研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部財政部認定2011協同創新中心也對高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提出了要求,而大學科技園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良好發展前景,是創建協同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平臺。
大學科技園一般設立專門機構和人員進行管理。大學科技園管理委員會是大學科技園建設、管理的決策機構,研究決定大學科技園的建設規劃、用地管理、投融資決策、社區服務等重大事宜。
大學科技園管理委員會下設大學科技園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負責科技園管委會的日常工作,具體負責大學科技園建設管理中的各項協調服務工作;提出園區規劃建議和項目引進意見,協助辦理入園企業的有關手續和相關事宜;推進產學研合作,促進人才創業、科技孵化和成果轉化;協調園區后勤管理事務和安全穩定工作等。
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大學科技園一般設立大學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重點、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建立完善的投資機制,整合高校的科技、人才和企業資本等優質資源,推動科技企業的快速發展。事實上,科技園管理會辦公室與大學科技園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職能的交叉重疊,因此在科技園建設的初期應明確科技園管理會辦公室和大學科技園公司的職能分工,以強化科技園管理會辦公室的園區建設與管理服務職能以及大學科技園公司的產業投資、科技成果轉化職能,也可以不設立科技園管委會辦公室,由大學科技園公司承擔科技園管委會辦公室的職能,以簡化組織架構。大學科技園公司的股東會是公司的權力機構,依照公司法行使職權;公司設董事會,董事會對股東會負責,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經理負責的治理模式。
至此,大學科技園建立起以大學科技園管理委員會為決策機構,科技園管理會辦公室與大學科技園公司分別承擔園區建設、管理服務職能與產業投資、科技成果轉化職能的大學科技園管理組織架構。
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大學科技園良性發展的基礎保障。大學科技園擁有或利用的土地和建筑物是大學科技園的物理載體,是大學科技園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大多數大學科技園均始于在大學周邊建設運營的房地產開發項目。因此,建設大學科技園首先應做好空間布局規劃,科學合理規劃科技園建筑用地和地上建筑物,一般包括研發創新用房、教學實習實踐用房、創業孵化用房、校辦產業及園區其他企業用房、備用用房等內容,進而形成完整統一的大學科技園園區。
其次,大學科技園應完善包括通訊網絡等在內的功能配套、設備齊全的基礎設施,加強信息服務網絡建設,以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務平臺。
大學科技園的基礎設施建設除“硬件”建設外,還應重視“軟件”建設,確保配套服務與園區發展相協調,而且園區的配套服務更能體現科技園的優勢和資源凝聚力,是提升大學科技園競爭力和效率、支撐科技園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務水平相對較低,為避免路徑依賴,大學科技園須在借鑒高校后勤服務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后勤管理服務水平,才能更好地為科技園服務,促進科技園的發展。
3.3.1 教學實踐實習平臺
大學科技園各園區企業和服務機構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聚集了一大批創新企業和企業家,而且各入園企業負責人和業務骨干一般都具有較高職稱,業務水平和理論知識都比較豐富,高校通過完善相關政策,將大學科技園作為高校重要的教學、實習實踐基地,鼓勵各院系、學生教育管理部門及教師深入企業實際,實現教師、學生、企業家三方的互動交流合作,在此過程中,培養企業家型學者,提高學生培養質量,也為企業注入創新知識和創新活力,實現多方共贏。
3.3.2 科研平臺
科研平臺包括有關研究所、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門以及科技產業等。目前,高?;静捎弥本€制(職能制)的組織結構,具體表現為各級部門從上到下實行垂直領導,各職能部門負責人對分管部門的一切事務負責,具有命令統一、職責明確的特點,但是這種直線制的組織結構由于缺乏橫向聯系、變化反應慢,導致部門條塊分割,跨部門間的交流合作不足,在協同創新中的缺點也日益明顯,因此在科研平臺的建設中,應采用項目制、矩陣結構等組織形式,將有關研究所、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門以及科技產業等科研力量納入統一平臺,根據科研需要,統一調配人、財、物等資源,以實現科研協作。
3.3.3 創新創業教育平臺
大學科技園通過充分利用國家相關政策支持,有效整合校內外各種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建立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體系,可以實現學生從理論學習→科技活動→創新項目開發研究→創業實踐→自主創業的全過程訓練[8]。
高校通過開放校內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圖書館、校辦產業等科技產業平臺,將其納入大學科技園,構建完善統一的公共服務平臺、技術平臺和創新創業教育平臺,使其成為服務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讓學生進入現場,深入崗位,親身體驗企業發展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引導學生積極利用科研資源,提高對科研設備的應用能力,提升創新創業項目的科技含量,為創新訓練、創業模擬、企業孵化提供科研開發指導、咨詢等智力支持。
3.3.4 投資、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干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投資、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包括大學科技園管理公司、校辦產業、其他入園企業以及技術轉移中心等機構,是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成果應用與推廣平臺。大學科技園管理公司、高校資產管理公司作為高校的投資管理公司,應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益,積極開展技術轉移與科技成果轉化。校辦產業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緊密結合高校學科特色、優勢以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積極推動科技與產業創新的互動結合,提高校辦產業的科技含量和產業創新能力,將高校的科技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大學科技園的其他入駐企業也是重要的科技產業創新力量,這部分企業具有更強的競爭意識和發展動力,大學科技園通過提供相對優厚的辦公條件,向有關部門爭取稅務工商等優惠政策,扶持入園企業的發展,引導企業開展科技成果轉化。
總之,大學科技園內生于高校,又外延于社會,具有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協同創新的先天優勢和支撐平臺,更易于使得產學研合作落到實處,高校應在實施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中將大學科技園作為推進協同創新的基礎平臺和重要力量統籌考慮,通過構建完善的大學科技園平臺,優化運行管理機制,充分激發大學科技園四大平臺的功能,進而通過校內外協同提升創新能力。
[1]新產業革命資料選編[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1984.
[2]黃親國.大學科技園的組織特性及功能分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7,19(3).
[3]林月丹.基于組織文化認知的我國大學科技園制度創新的探討[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
[4]赫爾曼·哈肯.協同學——人自然構成的奧秘[M].凌復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5]張力.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戰略意義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
[6]曹青林.協同創新與高水平大學建設[D].華中師范大學,2014.
[7]丁明磊,蔡瑩,封學軍.協同創新與校內產學研合作[J].中國高??萍?2012(12).
[8]李萍.打造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大學科技園建設問題探析[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