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鵬 陳智慧城市管理戰略研究員 中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在站博士后
傳統農區:做好產業選擇 推進新型城鎮化
董鵬 陳智慧
城市管理戰略研究員 中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在站博士后
傳統農區的城鎮化發展較為落后,解決傳統農區的產業選擇問題可以促進傳統農區的產城融合發展,對推進傳統農區的新型城鎮化有重要意義。
傳統農區在產業選擇上存在兩大誤區——缺少支撐農業生產的產業集群和支撐產業發展的城鎮依托。
中國是傳統農業大國,各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既有以工業為主的城鎮化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也有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城鎮化發展水平較落后的傳統農區,而傳統農區的城鎮化進程將直接影響整個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傳統農區通常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其城鎮化水平受小農經濟結構和傳統思維模式的影響,發展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筆者認為,解決傳統農區的產業選擇問題可以促進傳統農區的產城融合發展,對推進傳統農區的新型城鎮化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農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是科學選擇主導產業或特色產業。目前,根據“三規合一”城鄉總體規劃的要求,各級政府積極制定并實施了當地經濟發展規劃、新型城鎮社區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但是在“三規合一”的具體實踐過程中,規劃之間不能相互配合,常常出現效率低下與資源浪費現象。具體來說,傳統農區在產業選擇過程中存在兩大誤區:一是舍近求遠,重工輕農,忽視農業產業的升級,無法形成支撐農業生產的產業集群;二是顧頭不顧尾,產城分離,產業發展不考慮城鎮建設規劃或者城鎮建設規劃不關注產業發展,形成了脫離農業發展工業、脫離城鎮發展產業的局面。產業發展缺少城鎮依托,難以形成規模效益,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城鎮建設沒有產業支撐,缺乏就業吸引力,人口分散,城鎮成為“死城”。
城鎮化進程中傳統農區的產業選擇必須堅持優先選擇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的、先進的產業的原則。首先,可以依托傳統農區小城鎮的區位優勢或資源優勢,培育特色主導產業,發展與當地的資源、區位相適應的產業;其次,可選取當地實力雄厚、有發展潛力的企業為龍頭企業,帶領其他中小企業與當地農戶形成規?;漠a業集群;再次,推進新型工業化,通過招商引資引入能夠充分發揮綜合優勢或比較優勢的產業,以形成主導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傳統農區的新型城鎮化發展要將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融合起來,即傳統農區的城鎮建設要注重產業的選擇,產業發展要以城鎮建設為依托。通過產業發展促進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吸引人口的集聚,通過城鎮建設帶動產業可持續發展。傳統農區的城鎮產業功能定位具體可分以下幾種類型。
——以特色農業與農產品深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小城鎮。擁有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優勢的傳統農區的城鎮功能定位,可根據資源優勢發展以特色農產品為主的種養殖業或農產品深加工。具體的產業選擇可以有以下三種:一是標準化的蔬菜、水果種植業。傳統農區可以通過發展大型的標準化蔬菜種植基地,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優化傳統農區的農業產業結構;二是特色農產品的種植與精加工業。小城鎮可利用自身擁有的資源優勢,發展特色化的農產品種植及精加工業,打造小城鎮的“城市名片”;三是品牌化的生態畜牧業與相關產品深加工業。對于傳統農區來說,農副產品資源豐富,可以圍繞農副產品深加工做文章,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的發展,帶動當地經濟繁榮。
——以物流業為主導產業的小城鎮。
擁有交通區位優勢的傳統農區的城鎮功能定位,可以利用便捷的空間優勢、區位優勢發展物流業。通過建立農產品物流園區,形成農產品收集、儲存、深加工、運輸、批發、銷售等環節的冷鏈物流系統,成為農產品流通的樞紐,進而帶動傳統農區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
——以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小城鎮。
對于傳統農區擁有良好工業基礎的城鎮,可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參與大城市產業分工,為大城市的工業產業提供產業配套服務。規?;I產業的集聚,可以促進人口、資金、物料等生產要素的集聚,相關深加工、服務業的集聚及基礎設施的集聚,從而優化小城鎮的產業結構,形成獨具特色的工業型小城鎮。
——以生態旅游與休閑農業為主導產業的小城鎮。傳統農區的諸多小城鎮都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或人文優勢,因此可以依托環境優勢發展生態旅游與休閑農業,具體形式有以下三種:
一是生態農業型小城鎮。這種類型的小城鎮可以以有機農業為主導,發展有機農副產品及其深加工業,在利用資源優勢的同時最大化地保護生態環境,形成產業與生態和諧發展的新型城鎮形態,打造低碳、生態型城鎮。
二是民俗文化型小城鎮。這種類型的小城鎮可以以傳統的民俗文化為基礎,利用當地傳統民俗文化資源,拓展相關產業,如民俗文化展示、民俗手工藝品加工、民俗文化體驗服務等。通過打造當地傳統民俗文化品牌,推動文化資源向多元化產業轉移,進一步提高小城鎮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打造文化型小城鎮。
三是生態旅游型小城鎮。這種類型的小城鎮可以以風景名勝、生態自然保護區、歷史文化古跡等自然、人文景觀為依托,將觀光旅游業與生態農業融為一體,優化傳統農區小城鎮的產業結構。如江西省婺源縣,以建設“世界文化生態公園與中國最美鄉村”為目標,通過科學統籌城鄉建設規劃,不斷完善城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了“一個中心城區、三個副中心郊區集鎮、一百個文化生態景觀村”的三級城鎮框架體系,使婺源形成了城鄉協調發展、城鎮建設與特色產業互相促進的良好發展態勢。另外也可通過建立農業標準化試驗示范基地,以農村、田園生活體驗等形式打造生態農業旅游園區。如河南省安陽市近郊的幾個鄉鎮打造了包括休閑、娛樂、采摘、餐飲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園區,將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研發、農業科技成果示范推廣、農業標準化與農業觀光旅游,綜合應用到農業標準化試驗示范基地,既促進了傳統農區小城鎮人口的聚集,也促進了產業的聚集;既加快了特色農業的發展,也完善了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從而實現了“四化”的協調發展。
傳統農區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要以小城鎮的功能定位為基礎,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發展,通過產城融合,使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使傳統農區的新型城鎮化實現“四化”協調發展。
——產業規劃與小城鎮發展規劃相結合。新型城鎮化發展與產業發展的關系密不可分,而在傳統農區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城鎮發展規劃要先行。從某種意義上講,傳統農區的城鎮總體發展規劃過程中,產業發展規劃是其關鍵所在,是其先決條件。因此,要通過做好產業規劃,使小城鎮發揮出其自身功能,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促進產城融合。當經濟產業相對合理時,城鎮化發展速度才會相對更快。當然,傳統農區小城鎮的產業選擇能夠做到低能耗、輕污染、可持續發展即可,不一定要同時滿足新型工業化的五個要求。具體來說,經濟基礎較好的小城鎮可以優先引進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金密集型產業,以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經濟較為落后的小城鎮可以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解決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提高小城鎮的人口集聚性。
——產業集聚與人口集聚相結合。傳統農區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根據小城鎮的經濟基礎和區位優勢,選擇特色化的城鎮產業功能定位——特色農業與農產品深加工業、物流業、深加工工業、生態旅游及休閑農業等,通過合理的產業布局帶動產業集聚。一方面,可以通過產業集聚形成工業園區等形式的產業集聚區,擴展傳統農區小城鎮的地域空間;通過對小城鎮與產業園區的空間合理布局,同步規劃小城鎮的產業集聚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并相應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城鄉共享共用的社會事業,使小城鎮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進一步促進勞動力的集聚,而生產性人口的集聚最終會帶來生活性人口的集聚,使傳統農區的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協調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另一方面,可通過提高傳統農區城鎮居民的整體素質,使農民就近轉崗就業轉化為產業工人,實現勞動人口層次的整體提高,帶動產業進一步發展。勞動力的整體素質要提高,重點需要解決基礎教育問題,加強農民的業務知識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同時應合理控制人口總量,繼續實行適當的生育政策。
——新興產業培育與小城鎮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瑞典著名經濟學家綱納·繆達爾認為,當城鎮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時,決定城鎮增長的不再是本地的資源稟賦,而是其本身吸聚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的能力,這種能力取決于城鎮能否形成一種繁榮的主導產業。因此傳統農區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尋找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新興產業的培育。培育新興產業可以實現傳統農區產業水平的整體提高,優化產業結構,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產業園區建設與小城鎮承載力提升相結合。作為產業集聚主要載體的產業園區,因其擁有政策支持、區域優勢、產業配套設施和先進管理體制等,通常能夠吸引人、財、物等資源的集聚。因此,傳統農區的小城鎮承載力提升要著眼于產業園區的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是產業園區建設的關鍵,也是小城鎮產業集聚的關鍵;醫療衛生、教育、養老、房地產等社會服務配套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是產業園區建設的保障,也是小城鎮承載力提升的保障。因此,政府應在產業轉移、戶籍、就業、社會保障、土地等方面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產業向產業園區集聚轉移,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促進傳統農區小城鎮向規?;?、集約化、特色化方向發展;對小城鎮的管理體制進行變革,促進產城融合;對傳統農區的小城鎮與城市進行合理分工,使之優勢互補,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顯、生態優美的小城鎮發展格局。
總之,傳統農區的城鎮化建設不同于發達地區的城鎮化建設,必須根據其自身的資源、地域特點、經濟發展水平,合理選擇主導產業,將產業規劃與城鎮發展規劃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特色化的城鎮產業功能定位,促進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培育新型產業,使傳統農區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