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奎林
創新金融產品 更好服務“三農”
張奎林
四川省隆昌縣聯社適應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例分析
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產權制度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作為支持“三農”發展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以下簡稱農信社)該如何順應變化進行自身改革,結合自身實際創新金融產品進一步滿足客戶需求,以便更好地服務“三農”,鞏固農村市場地位呢?
農村產權改革的政策紅利給金融改革及創新帶來了發展機遇,搭建了基礎平臺,但金融產品的創新是一項系統的工程,不僅需要金融單位內在動力,更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撐。對于農信社而言,在創新信貸產品方面還需克服“內外”雙重困難。
——內部困難。創新產品意識不夠、力度不夠。農信社不愿輕易進入農貸市場,形成了寬松的市場競爭環境,導致創新產品力度不夠。
商業化取向,內生動力不足。追逐股東利益最大化及風險管理最小化與支農責任之間的矛盾暫難調和。在風險分擔機制、補償機制、政策配套不健全、不完善的情況下,內生動力不足。
農信社專業人才稀缺,產品創新能力不足。短期內仍無法改變專業人才稀缺的短板;在人才培養、用人機制建設上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仍較落后。
農信社創新基礎不牢,對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關注不夠、配套措施跟進緩慢。一是在企業文化建設上創新文化元素缺失;二是創新機制建設滯后;三是缺乏創新經驗;四是在農村產權改革方面,對于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經營大戶等新型主體缺乏持續的關注及研究;五是在制度配套建設、操作流程等方面尚無進展,仍在等待、觀望“三權”抵押融資政策的出臺落地。
——外部困難。風險分擔機制不健全。目前風險分擔機制尚不健全的情況,制約了農信社對現代農業發展長期、大額、基礎建設等新的資金需求支持的積極性,從而直接影響了農信社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的積極性。
配套措施支持力度不夠。隆昌在財政補貼等配套政策建設尚未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農信社創新手腳。以養殖貸款為例,目前隆昌沒有一家保險公司能受理雞、鴨、魚等家禽、水產品的投保業務。
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滯后。一是社會整體信用意識和金融意識還比較淡薄;二是政府部門、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司法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不夠充分;三是社會信用服務的市場化程度低。
目前,隆昌農村產權改革尚需較長時間完成,農信社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應及時轉變觀念,認真落實省聯社打造“零售銀行”的戰略,克服內外部困難,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中進一步鞏固縣域農村市場。
——上下聯動,完善機制,建立體系。
通過上下聯動,建立以打造全省通用性產品為主、縣市區域性產品為輔的產品創新模式,形成“多層次、多元化、廣覆蓋、可持續”的產品體系,為農村客戶群體“量身訂制”金融產品。
——瞄準農村新型主體開展創新活動。
農信社應將金融產品創新對象重點轉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經營大戶等新型主體。一是入手建設“三權”抵押融資相關配套制度;二是摸清各鄉鎮規?;r業發展現狀;三是根據各鄉鎮情況,區別對待,有側重點地分類推行試點;四是適度放寬“三權”抵押試點不良貸款容忍度,并配以適度的獎懲制度。
——以“人才興社”為依托,實施全方位的創新策略。一是加強創新文化的教育及培育,提高員工素質;二是認真做好員工職業規劃及渠道建設,充分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三是建立起適應市場機制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和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組建一支過硬的專業化團隊。
——夯實金融創新基礎,摸索積累創新經驗。一是加快鄉鎮網點“微貸”“小貸”技術的復制及試點,跟蹤評估“小貸”“微貸”技術在鄉鎮網點的適應性;二是明確落實責任,做好創新機制建設;三是廣泛征集一線員工在產品創新上的“金點子”“好主意”,對提出可行的產品創新方案給予獎勵。
——從借鑒開始入手,嘗試多種方式創新。積極借鑒其他金融機構在金融產品創新及“三權”抵押融資方面的一些好思路、好做法,推行“信用+保證”“信用+抵押”等組合式擔保貸款模式;推行開辦應收賬款質押、農業訂單融資、農業退稅應收款融資、擔保基金融資等新型信貸品種;積極嘗試糧食直補資金擔保貸款、土地收益保證貸款等,最大程度地滿足農村地區的多元化信貸需求。
——加快完善農村金融保障體系建設。
一是政府相關部門盡快出臺“三權”抵押融資相關制度,搭建農村財產評估、交易平臺;二是建立健全農業經營風險分攤機制,加快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三是建立農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建立財政風險補償基金。對規模經營戶、家庭農場主貸款實行貼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金融資源的撬動和引導作用。
——加快創建金融生態示范縣,進一步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一是加快社會信用建設步伐,把支持金融機構加快改革和為金融機構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工作重點;二是維護社會公平的金融環境;三是健全信用服務監管體系,完善社會失信懲戒和守信激勵機制;四是加快對農戶、社區居民、涉農企業、專業合作社及經營種養大戶經濟檔案建設。同時,加大對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打擊力度。
(作者單位: 四川省隆昌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