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長 魏宏
把握經濟新常態 走出科學發展路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長 魏宏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新常態的表述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成為中央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重大戰略判斷。經濟新常態,表面上是增長速度的換擋,背后是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是經濟增長動力在發生轉換。在新常態下,四川既有相同的特征,又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尤其需要在發展的思想、思路和重點等大的問題上形成共識。
一是必須堅持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目前的經濟結構主要是以投資為主、工業為主、較多依靠外需為主的經濟結構,堅持結構調整,就是要逐步轉向消費、服務業為主,更多依靠內需,更多從要素效率提升獲取動力。對四川而言,更要有清醒的認識,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靠高位投資拉動經濟增長難度很大;水泥、鋼鐵、白酒、煤炭傳統行業走入困境等。因此,必須抓住新常態下的機遇,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高端成長型產業和新興先導型服務業,這是四川發展的大勢所趨、前途所望。
二是必須堅持高于全國增速的發展速度。對四川來講,“發展不夠,發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省情。四川的人均GDP只有全國的77%,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只有全國的82%、88%,城鎮化率落后全國8.8個百分點,四川四大貧困地區還有數百萬貧困人口需要脫貧,全省有2450多萬農民工為生計在外奔波,每年有占全國十二分之一的新增就業人員需要就業。解決四川所有的問題,關鍵還是在發展,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只有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從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的目標來看,四川必須保持適當高于全國水平的發展速度。
三是必須堅持優化存量和做大增量兩手抓。四川傳統產業的比重大,這些產業在新常態下通過技術創新和改造提升仍然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目前傳統產業是四川吸引和發展新興優勢產業的基礎,同時,也是目前四川經濟發展和解決就業問題的支撐。四川無法也不可能放棄傳統產業,不可能離開存量說發展,因此,必須堅持優化存量。另一方面,四川必須加快做大增量,增量是四川調結構、轉方式的希望,是后勁所在,四川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堅持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項目和產品,堅持招商引資,下功夫做好引進增量這篇大文章。在“提質增效”中“調優存量”,在“高端引進”中“做優增量”,堅持存量和增量兩手抓,實現經濟的提檔升級。
四是必須堅持推進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四川發展不平衡,城鄉差異大,就業任務重,扶貧任務艱巨。無論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還是社會建設的角度來講,必須始終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務放在重要位置。政府要堅持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堅持精準扶貧、重點扶貧,逐步縮小貧富差距。不解決好民生中的“短板”,任何發展都不是科學的發展、成功的發展。
五是必須堅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經濟增速換擋是結構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交織,實際增速與潛在增速都存在較大的易變性,如果放任市場自我調整,就有可能出現經濟增速滑出合理區間。因此,新常態下的發展和應對,更需要政府發揮好作用。對四川而言,客觀要求政府的作用要發揮得更充分一些。因為四川不僅面臨發展下行壓力大,而且還處于一個需要“加快趕”的階段,政府在主導發展方向、完善市場體系、調節經濟運行、集中政府資源上有大量的作用要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