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產業轉型創新發展建綠色生態宜居筠連
王萍
推進產業轉型、創新發展,必須緊扣筠連縣“12456”發展思路,一手抓傳統主導產業的轉型升級,一手抓接替主導產業的培育壯大,實現全縣產業結構明顯優化,質量品牌效益明顯提高,市場主體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創新驅動能力明顯提升,經濟發展方式明顯轉變。到2018年,力爭全縣城鄉居民收入達到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生態環境保持全市最優,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13年提升10個百分點,全社會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達2%以上;到2020年,形成“三個筠連、四區建設”的基本框架。
在嚴峻的經濟形勢倒逼轉型的今天,面對煤炭采掘業“一業獨大”抗風險能力弱的現狀,筠連必須化危為機、危中尋機,以綠色生態為總體取向,從提升傳統產業、延伸接續產業、培育替代產業入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傳統工業向生態工業轉型,實現高碳經濟低碳發展、黑色經濟綠色發展。
——立足于煤,推進煤炭產業由“散”向“聚”轉型。轉型發展不是推倒重來,煤炭產業是筠連現階段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點和市場競爭的突圍點,筠連的轉型發展既不能放棄煤炭另起爐灶,又不能緊緊局限煤炭抑制創新,要以煤炭產業轉型升級為基礎,依托現有的大企業、大集團,加快兼并重組、資源整合步伐,推進地方煤礦由“小、散、差”向集團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精細化生產轉型,以新型業態做出總量優勢和規模效應,實現煤礦高效、綠色、安全發展;要在已建成魯班山南北礦和正在建設船景、新維礦井的基礎上,加快推進筠連礦區建設,逐步有序建設武樂、青山、沐園等國有煤礦及洗煤廠。
——延伸于煤,推進接續產業由“短”向“長”轉型。緊緊圍繞打造“綜合能源深度開發核心區”,逐步構建煤炭及其配套產業的全產業鏈條,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最精化、最優化。一方面,要依托全省循環經濟示范縣建設,大力實施煤、電、化、材一體化戰略,加快推進和構建以2×35萬千瓦煤矸石發電等項目為代表的煤電化、煤轉肥、煤機械、煤建材、煤氣化、煤物流等煤炭資源深度加工和產品循環利用體系。另一方面,筠連縣頁巖氣、煤層氣儲量豐富,要在全縣實現頁巖氣管道輸送、居民用氣等基礎上,加快推進煤層氣電站建設步伐,加快建成LNG一期7萬方和二期30萬方頁巖氣液化加工項目,并實施汽車加氣站和汽車油改氣綜合利用等工程。
——超越于煤,推進替代產業由“弱”向“強”轉型。拓展山區農業、生態、文化等各種功能逐步向休閑養生、觀光旅游和節能環保等新型綠色產業轉移,大力發展以節約資源、清潔生產和廢棄物多層次循環利用等為特征的生態工業,在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積極融入旅游理念,突出經營旅游園區、經營旅游城鎮、經營旅游村莊,推進全域旅游,探索出一條工農旅結合、“接二連三”“跨二進三”的生態綠色發展新路徑,構建生態工業、現代農業、休閑旅游業等新型產業互動共生的替代產業體系,實現筠連真正的綠色轉型。
筠連縣頁巖氣、煤層氣儲量豐富,要在全縣實現頁巖氣管道輸送、居民用氣等基礎上,加快推進煤層氣電站建設步伐。
圍繞“一區三園”思路,按照“一園一主業,園區有特色”的要求,突出以招商引資為根本、自主創新為動力,建成“具有行業規模經濟、區域規模經濟和產業整體競爭優勢”的特色工業園區,續寫工業強縣新篇章。
——注重一園一品,彰顯園區特色。巡司工業園主要依托龍頭生產型企業(集團),配套生產性服務企業,以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為核心進行產業鏈延伸,打造具有高技術含量與附加值的“煤—電—化—材”循環經濟核心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建成稅源經濟型的“川南綜合能源深度開發核心區”;海瀛工業園主要圍繞農產品精深加工貿易產業鏈和產城融合發展,著力打造以綜合配套服務中心、中僑生態科技園、新能源博覽園、茶文化產業體驗區、川酒文化體驗區、青蒿素生物科技體驗區、地方特色農產品體驗區、金絲楠工藝展示區、無公害畜禽加工示范區“一心兩園六區”為基本格局,集消費、體驗、觀光工業為一體的生態、精致、新型工業園區;鎮舟工業園主要以現代煤化工和頁巖氣開采利用為發展方向,以豐富的煤炭和頁巖氣資源吸引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入駐,大力發展精細化工產業,著力構建“煤—煤制氣—化工產品”和“頁巖氣鉆探開發—儲存應用—裝備制造”產業鏈,轉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
——注重自主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把加強企業自主創新作為轉型發展的戰略基點,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和產品品牌體系,加快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加大企業扶持力度,扶持鼓勵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和市場開拓,擴大校企、院企、科企聯姻合作,著力打造從生產基地、精深加工、產品研發、品牌創建、包裝宣傳、市場開拓到文化旅游的園區特色品牌產業鏈,推進園區企業上規模、上產量、上銷售額。
——加強基礎建設,提升園區承載吸引能力。加大園區投資力度,強力推進園區道路、電力、通信、排污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投入和經營機制,鼓勵有實力的投資者參與園區建設和運營,走以企招商、以企建園,優勢招商、優勢建園,資源招商、資源建園,政府招商、引導建園的路子,加快做大園區規模。
始終堅持“一個取向、三大提升”,把農民持續增收作為產業轉型的重中之重,以壯大市場主體為關鍵,把農業打造成為接二連三、跨二進三、三產互動發展的基礎性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加快構建新型農業市場化經營體系。落實并建立完善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充分發揮農業農村扶持資金的使用和撬動效益,加快培育發展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產品經紀人隊伍和職業農民,著力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專合社。積極引導和推動龍頭企業與專合組織、農場(農戶)之間逐步建立起訂單生產、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和入股分紅等利益聯結機制,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5·20”產業為重要抓手、“公司+基地+農戶”為主要發展模式,加快推進烤煙、茶葉、肉牛、經竹林和青蒿、漆樹、花椒、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打造一批一、三產業聯動的精品農業園,促進全縣特色效益農業連片化、規?;?、標準化、產業化發展。分產業建立相對完備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組織體系,突出打造茶葉、肉牛、青蒿、漆樹、林竹五大延伸循環產業鏈條。
——加快培育打造農產品品牌體系。大力實施名優品牌工程,注冊產品商標,申請綠色認證,狠抓品牌創建,努力讓筠連特色農產品打入國際國內超市賣場,進入千家萬戶。尤其要在政策引導上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引導藍伯特、醒世、雙星、權林豪門等重點龍頭企業強化品牌意識,提高產品附加值、市場占有率、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
——加快構筑農民復合型持續增收體系。加快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拓寬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來源。加強技能培訓,穩定勞務輸出,結合新型城鎮化和園區建設抓好農民工就地就近轉移就業,提高工資性收入。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加快探索農村產權實現形式,積極開展各類產權抵押融資,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
發展精細化工產業,著力構建“煤—煤制氣—化工產品”和“頁巖氣鉆探開發—儲存應用—裝備制造”產業鏈,轉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
牢固樹立“三產互動”理念,把筠連建設成為立足筠連、鏈接宜賓、服務川南滇東北結合部、面向西部的服務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和鄉村旅游中心,形成以商貿業、物流業、房地產業為支柱產業,金融、旅游為特色產業,商務服務、社區服務為新興產業的服務業框架。
——突出發展鄉村旅游業。突出宜居、宜業、宜游取向,把新村(聚居點)建設作為一項承接一產、帶動三產的“產業工程”來抓。根據各村莊實際建設一批鄉村旅游項目、開發一批鄉村旅游產品、辦好一批鄉村旅游節會,分步分批打造“一村一主導、一鄉一特色”的鄉村旅游新型業態,力爭到2018年全縣建成50個獨具人文魅力的美麗鄉村旅游示范村莊,做大做強鄉村旅游品牌。
——提升發展房地產業。結合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滿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全面推進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公共租賃房、征收安置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引導住房梯度消費,大力發展健康住宅、綠色環保住宅和節能省地型住宅,依托“山水人文”優勢,重點建設城南新區和古樓組團高檔住宅區;規范發展城市綜合體項目,建設城市特色街區,逐步形成高中低結構合理的房產開發格局。
——加快發展商貿物流業。積極培育社區服務、家政服務、養老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加快培育研發設計、商務會展、營養保健、時尚健身等新興服務業,積極發展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等新型消費業態;大力支持網購網銷等新型業態發展,推動商貿、流通等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
(作者系四川省筠連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