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慶/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林業局
林業生態恢復技術與效益分析
黃國慶/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林業局
林業生態恢復建設應該在優先考慮恢復森林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同時考慮森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因而在項目實施時要考慮混交林的營造,選擇相對適應的具有速生、高效、穩定的樹種,或者選擇分別具有這三種不同性能的樹種進行混交造林,從而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以保障生態環境穩定、經濟收入增長、國家木材儲備豐富。本文通過“十二五”期間林業生態恢復工程的實施,對林業生態恢復的意義、概念進行了闡述,對林業生態恢復技術要點進行了總結,并進行了效益分析。
生態恢復;技術;效益
林業生態恢復是我國實施農業綜合發展項目重點工程之一,項目資金分為世界銀行貸款和財政補貼兩部分。2011-2015年,旌德地區共實施林業生態恢復建設面積約793hm2,2015年11月14日,世界銀行官員在旌德檢查驗收過程中對該地區的建設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為進一步全面推廣林業生態恢復技術,筆者就該技術進行了總結分析,以備實施技術推廣培訓時為廣大林農所掌握和推廣應用。
通過補植混交其他樹種,對現有退化或低效人工林進行生態恢復,改善其系統結構和經營管理方式,以恢復森林生長能力和提高控制土壤侵蝕的潛力。需要進行林業生態恢復的林分,指的是樹種結構單一,生態功能低下的低效人工針葉純林和疏林地、灌木林地;或者是由于在經營措施上只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環保措施而造成林地土壤侵蝕嚴重、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低下的或荒蕪衰敗的板栗、茶葉等經濟林。
2.1針葉林生態恢復
培育的樹種主要是本地區常用針葉樹,分別為杉木、馬尾松、濕地松、紅豆杉等,補植闊葉樹種,培育的目的是促進針葉林地形成針闊混交林,有效控制森林病蟲害的發生。
2.2闊葉林生態恢復
建設培育目的樹種為楓香、光皮樺、華東楠、檫樹、木荷、南酸棗等珍貴樹種用材林,主要是在闊葉林地內補植適應本地區自然條件的鄉土樹種,培育珍稀樹種。
3.1樹種選擇
3.1.1 選擇原則。
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樹種的選擇要綜合考慮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采用多樹種混交原則,因而在樹種的選擇時,首先要考慮速生的能在盡短時間內恢復生態環境的樹種,其次選擇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的,輪伐期相對較短的高效樹種,同時要考慮到國家木材戰略儲備的需要,選擇一些具有長期穩定性的珍稀樹種。
(1)生態效益要從有利于生態環境和森林景觀改善、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相對穩定性等考慮;
(2)經濟效益要從林農的經濟收入考慮,優先選用高效速生、造林技術成熟,適應本地自然條件的鄉土樹種。鄉土樹種是指當地有自然分布或經過長期種植,已經適應當地的環境條件,并且生長良好、無嚴重病蟲害的樹種。由于在本地區種植時間比較長,對地區氣候,土壤,光照,降水等適應性較好,存活率高,一般種植面積比較大,有地方特色,為培育優質的森林資源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發揮森林在維護生態平衡,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應有的功能和作用。
(3)社會效益要從國家木材戰略儲備方面考慮,引入珍稀樹種與現有樹種共生共存,形成穩定森林生態系統且有利提高現有林分的整體生態防護功能的樹種為主。
3.1.2常用樹種。
根據上述樹種選擇原則,結合旌德地區自然條件和建設條件等綜合分析,確定補植樹種為杉木、馬尾松、紅豆杉、柳杉、側柏、麻櫟、檫樹、楓香、華東楠、光皮樺、木荷、南酸棗等。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通常選擇速生、喜光鄉土樹種,特別是增加闊葉樹種造林比例,抵消因采用低密度造林而造成的林分郁閉晚的負面影響。
3.2技術措施
3.2.1林地清理。
在整地前進行林地清理,以改善造林地的衛生條件和造林條件。對于雜草灌木叢生、堆積有采伐剩余物,不進行林地清理無法整地和造林的造林地要進行林地清理。林地清理時應保留林地上的有培養前途樹種的苗木和幼樹。林地清理分為塊狀清理、帶狀清理和全面清理三種方式。
(1)塊狀清理:以栽植點為中心,對半徑0.5m范圍內的雜、灌進行清理。
(2)帶狀清理:窄帶:割帶1m,保留1m。適用于灌叢矮、密度小的陽坡,及營造耐蔭性樹種的造林地。中帶:割帶3m,保留1m。適用于緩、斜坡,灌木中等密度的造林地。寬帶:割帶4m以上,保留帶不寬于3m。適用于灌叢較高、密度大或營造喜光樹種。
(3)全面清理:僅適用于有病蟲害嚴重和坡度小于5度的造林地。
3.2.2培育混交林。
為提高人工林的抗逆性能和綜合效益,維護和提高林地生產力,應因地制宜地營造混交林。營造混交林應根據樹種生物學特性、立地條件和造林目的,選擇造林樹種、確定合理的混交方式和樹種配置。混交方式:株間混交、行間混交、帶狀混交、塊狀混交、星狀混交以及植生組混交等。主栽樹種的面積不能超過小班面積的60%,單個混交樹種的面積不能低于小班面積的5%,竹子面積不能超過小班面積的20%。塊狀混交時單一樹種的連片面積不超過2hm2(含)。為了促進形成多層復合型人工林,在15hm2范圍的一個區域內,混交樹種不少于3個樹種。
3.2.3補植
采取均勻、塊狀、林冠下補植等方法,促進形成目的樹種為主體的林分。林業生態恢復補植選用的苗木,以2a生以上優質壯苗為主。低密度造林,減少苗木使用量,減少整地用工量,降低整地強度,減少因整地造成的水土流失。在本地區補植密度一般為每公頃1200~1650株。
3.2.4施肥和幼林撫育。
基于對環境保護的考慮,施肥所用肥料以農家肥為主,盡可能不用或少用化肥,根據選擇的栽植樹種特性確定施肥量。
幼林撫育采用割灌、擴穴撫育的方式,盡可能減少松動土壤的范圍,達到減輕因項目活動對水土流失的負面影響的目的。
3.2.5間伐和更新采伐。
為體現生態效益為先的原則,造林采用低密度造林,因此林業生態恢復林分不進行間伐,根據需要只適時進行一次衛生伐,伐除生長嚴重不良和病蟲害嚴重樹種。林分達到更新年限時不采用皆伐的方式更新,采用擇伐或漸伐的方式逐步更新,以最大限度的發揮項目林的生態功能。
4.1社會效益
林業生態恢復工程的實施,有針對性地解決了現有林生態功能低下的實際問題,特別是本地區2008年遭受雨雪冰凍災害的林分,由于沒有實際可操作性的技術支持,林分一直處于疏于管理的狀態。2011年實施林業生態恢復工程以來,為廣大林業技術人員和林農提供了技術支持,使本地區大部分低效殘次林得到了生態恢復,改善了林分衛生條件,促進了生物多樣性。
4.2生態效益
4.2.1有效利用林地。
林地作為鞏固并擴大綠色生態空間、改善生態環境、保障生態安全的重要載體,為適應國家新時期區域發展戰略,需要及時調整適應于國土區域開發利用格局的林地結構、布局,有效利用林地。因此在合理、科學采伐的前提下,運用新技術及時更新,恢復林業生態,可以有效利用林地。
4.2.2有效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危機和挑戰,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應對氣候變化,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要實行綜合治理,既要治標,也要治本。一方面要通過使用清潔能源或技術改造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森林的固碳功能,通過森林碳匯間接減排。而后者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4.2.3推進低碳經濟發展。
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點,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林業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潛力所在,是一種典型的低碳產業。用木材代替鋼材和水泥,可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林業生物質能源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點。森林對氣候變化的特殊作用,以及森林固碳所具有的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好等特點,得到了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通過建立木材基地,進而增加森林資源,對積極減排溫室氣體、調節氣候,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4.3經濟效益
4.3.1增加木材儲備。
木材是主要的戰略資源,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人們對木材的需求逐漸增,但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較低,林木產品供不應求,經濟社會發展與木材剛性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銳。林業生態的恢復,可以有目的地培育目標樹種,增加森林資源及木材儲備,最終達到緩解木材供需矛盾的目的,減少木材進口量,節約外匯。
4.3.2增加林農經濟收入。
在本地區,由于木材市場疲軟,木材價格仍然與上世紀九十年代相等,但勞動工資卻是九十年代的7-8倍,因此,林農在森林經營過程中,只注重采伐而疏于管理和更新,從而使林地森林植被稀疏,生態功能低下,經濟收入低。通過農業綜合發展項目實施林業生態恢復,解決了林農的資金困難,減輕了林農的投資成本。結合目標樹種的培育,可以有效地培育大徑材,從而增加林農的經濟收入。
林業生態恢復建設應該在優先考慮恢復森林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同時考慮森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因而在項目實施時要考慮混交林的營造,選擇相對適應的具有速生、高效、穩定的樹種,或者選擇分別具有這三種不同性能的樹種進行混交造林,從而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以保障生態環境穩定、經濟收入增長、國家木材儲備豐富。我們目前要做的是,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如何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