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日西丹·尼亞孜徐建平/.新疆克拉瑪依廣播電視大學 .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
醫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
胡日西丹·尼亞孜1徐建平2/1.新疆克拉瑪依廣播電視大學 2.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
醫學院校畢業生就業困難,這已是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本文針對就業現狀和問題,提出了就業指導的對策和政策建議。在就業指導中,加強德育教育和形勢教育,并對醫學生進行有效的就業分析指導和心理疏導,是就業指導對策的重要措施。政府政策導向和加強醫學院校對就業指導的研究,是解決醫學生就業困難的決定性因素。
就業指導;醫學院校;醫學生;就業困難
高等院校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棟梁人才。高等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對于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滿足社會需要等方面,無疑起著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然而,當前高等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尚不盡人意。其現狀難以滿足目前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以及青年學生成才和發展的實際需要。因而,客觀地認識就業指導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并實事求是地剖析當前存在的問題,對于提高和改進高等院校就業指導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的持續擴招,使我國高等教育已步入大眾化時代。大學生就業也由過去的“精英就業”轉變為“大眾化就業”。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逐年增大。
隨著1999年以來的高校持續擴招,各類院校招生數也大幅增加。2004年是醫學類專業本科生擴招后畢業的第一年,之后醫學生以大致20%~30%的速度遞增。據統計,2013 年全國有 699萬名普通高校畢業生,比 2012 年增加19 萬人。[1]醫學類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嚴重。亦有就業統計顯示,在所有學科大類中,醫學類學生就業率排在最末位,已連續兩年倒數第一。大學畢業生進入就業密集期。
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極其復雜嚴峻,就業崗位數量趨于飽和。如2013年本科畢業生簽約率為38 %,招聘崗位數卻比往年下降15%。[1]盡管我國醫療衛生專業人員還嚴重不足,但由于地區分布、隊伍結構、用人機制等問題,現有醫療機構普遍認為其數量趨于飽和。近年來對醫學畢業生的需求情況是,本科以上學歷呈上升趨勢;本科生基本持平但略有下降;專科生則下降明顯。多數大中醫院的要求都很高,只有一些麻醉、影像、檢驗等醫技方面的專業,才考慮接收本科生。大多數醫療單位在招聘時,都希望招到有執業醫師資格、有工作經驗的人才,這給醫學類應屆畢業生就業又增加了難度。
隨著社會對高學歷人才的看重,醫療單位招聘的要求越來越高。提高門檻是所有醫院的用人取向。在近年畢業意向的選擇上,突出的特點是考研人數大幅度上升。考研似乎已經成為醫學類專業畢業生的最佳選擇。社會普遍認為,在醫學行業中本科學歷很難立足。許多人都期望通過考研提高身價,同時也避過就業高峰。另外,就業時很多醫療單位對專業的限制,使得本科畢業生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專業領域,從而加入考研的大軍。
隨著制度的深化改革和就業市場體制的確立,畢業生在就業擇業上,擁有了更多的機遇和更廣闊的市場;同時另一方面,其也必須面對愈來愈激烈的社會競爭。醫學生常見的就業問題有
1.就業心理傾向。畢業生在進入畢業階段時,都會有一個擇業期望。擇業期望,影響著畢業生的自我定位及求職的方法和態度。畢業生的擇業觀念,也通過其擇業期望具體體現出來。有資料表明,醫學生認為畢業后最理想的去向,有85.6%的選擇為城市公立衛生機構,僅 9.1% 的愿意去鄉村醫療衛生機構。[2]毫無疑問,大多畢業生鐘情于公立大中型醫院。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預期期望普遍提高。
2.就業地域意向。對畢業生來說,就業目標多為大中醫院;選擇就業地區為生源地的,多為一種無奈選擇。對就業地點的調查顯示:選擇大城市占18.52%;中小城市占55.56%;縣城占25.93%;鄉鎮和邊遠地區農村無人選擇。[3]大多數醫學生不想去社區及農村醫療機構。待遇明顯偏低和業務發展前途受限,肯定是影響醫學生不愿意選擇基層的最主要原因。
3.就業渠道導向。畢業生求職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學校、機構、報紙和網站等媒體。為了能找到合適的工作,50%以上的畢業生投遞過多份簡歷,或參加了多次招聘會。畢業生一次簽約率并不高。就業途徑上,畢業生主要靠家人朋友幫助和學校推薦。大多數的同學,都希望參加以專業劃分的小型和專業招聘會。
4.就業過程趨勢。對畢業生擇業影響最大的,一般認為是父母、老師和朋友。大部分畢業生擇業時自主性不強。對供大于求的就業市場形勢,許多學生熟悉不夠,且不注重就業對象與自身能力的匹配。求職中,社會不公平競爭和社會關系的干擾,一直都得不到有效遏制。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依賴學校和送禮托關系找工作的人,仍然不在少數。
5.對就業指導態度。大學生本身就業觀念未得到轉變,會增加就業難度。就業指導能幫助大學生了解就業市場的需求和發展,提高大學生的擇業技巧和水平。資料表明,有36.10%學生期待學校在應聘技巧方面給予更多的指導;有25%的學生,希望高校能提供更多、更及時、更全面的用人單位信息。[4]根據就業市場的變化,不斷加強就業指導,全面提高服務水平,是解決就業問題的必然途徑。事實上,絕大多數畢業生都希望學校設置就業指導課程。
雖然普遍感到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性,但各院校對就業指導的理解還不太全面。有時把就業指導,僅單純理解成為畢業生就業提供幫助,忽視了對學生進行理想觀、就業觀和創業意識的教育。在如何開展就業教育方面,有時也缺乏必要的宏觀指導。因此,探討如何加強醫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之一。
1.加強德育教育。道德教育,應該是醫學生就業指導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型,人們的道德觀念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醫德為本”的傳統行醫準則已受到嚴重沖擊。醫療行業的道德滑坡現象,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反思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與就業指導中存在的問題,重新審視和解讀醫學職業道德教育,可提高就業指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當然,就業指導包括多方面的內容,但對醫學生的道德教育尤為重要。在實際操作中,對其也往往缺乏足夠的重視與有效的實施。提高醫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關鍵并不在于他們記住了多少道德知識,而在于他們是否能運用正確的觀點、方法去思考、分析和解決現實中的具體問題。現實中,我們往往容易忽略了學生的興趣和內在需要,忽略了他們的個性差異和獨立人格。把學生視為被動接受者,就無法引起學生們的情感共鳴,甚至導致漠視與抵觸。枯燥無味的說教,不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尤其是在與其利益相關的就業指導中。在就業指導中探索醫德教育的實效性模式,應是當前醫學院校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2.形勢教育。醫學生招生人數以每年10%~50%的速度增加,這必將極大地增加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盡管大中城市的醫療機構人員數量趨于飽和,但偏遠地區醫療衛生機構和中小醫院,對醫學本科生有較強的需求。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學生們應加強對自身的認識與了解。除確定自己的優勢所在外,最重要的是要明確自我人生目標;即給自我人生定位,使理想可操作化,為介入社會提供明確方向。
3.分析指導。首先是明確自己的能力大小。通過對自己的分析,旨在深入了解自身。根據過去的經驗,可以推斷出未來可能的工作方向與機會,從而有的放矢地尋找職業方向。我們要引導學生,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讓自己的才華更好地為招聘單位所識。對自己的認識分析一定要全面客觀和深刻,不應回避缺點和短處。再者,作為即將進入社會的大學生們,應該善于把握社會發展脈搏。對社會發展大趨勢問題的認識,有助于把握職業的社會需求和發展。職業生涯目標的確定,是個人理想的具體化和可操作化。職業目標的選擇并無定式可言,關鍵是要依據自身實際,適合于自身發展。最后,選擇一個對自己有利的職業和單位,是規劃發展未來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這一步的邁出要相當慎重。大學生要在競爭中立穩腳跟,必須做到善于學習,主動學習。對自己了解最深的,莫過于你周圍最親密的人,要多聽聽他們的經驗與教訓以及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注意他們對你的職業選擇和道路發展的建議與評價。
4.心理疏導。調整畢業生心理,首先要從認識學生自我開始。客觀的評價自己,正確地認識通向成功的起點,是解決醫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本對策。如果能客觀地分析自我與現實,有效排除心理障礙,從而保持一種穩定而積極的心態,就能達到合理擇業、順利就業和健康成長的目的。智力的開放、知識的豐富、眼界的開闊,可使人更善于適應環境,并對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會起巨大作用。學校可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把就業教育寓教于樂,使學生將自己的興趣與社會生活、未來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轉移不良的心理情緒,要從調整學生的認知偏差,建立客觀辯證、實事求是、積極向上的認知系統開始。及時調控,合理宣泄,辯證分析,適當轉移和完善防御機制,都是預防各種就業心理問題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大學生就業難,本身便是一個深層次社會問題。國家、用人單位應大力提倡社會平等,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而高校應優化育人模式,使學生更符合社會的要求。
應切實轉變觀念,真正把大學生就業指導,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工作之一。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應作為高校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業指導工作除了要有幫助學生找到理想職業,并進而實現“充分就業”的功能之外,還應具有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能力等作用。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對職業和社會的了解也需要一個過程。因此,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具有教育過程的長效性和對象的全員性等特點,是一項系統工程,應貫穿于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之中。
強化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各項建設,就是促進就業指導工作向專業化、正規化邁進。首先,應建立和強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的各項職能,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充分發揮信息采集、就業政策和職業咨詢等作用。其次,應當加強高校就業指導部門與基層相關專業人員的聯系與溝通,在高校內部組成上下貫通的指導網絡。在當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就業指導專兼職人員隊伍。
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作為一門學科加以建設。在把就業指導課程納入教學計劃的同時,應加強就業指導學科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在借鑒國外先進理論的基礎上,要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國情,適合當代大學生特點的高校就業指導理論體系。改變就業指導那種,“以大四、大五學生的就業環節為主”和“以完成簽約手續為中心”的局面。[5]
強化高校與地方勞動人事部門的聯系與溝通,是進行畢業生就業指導的必要工作。只有促進了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與社會職業指導工作的有機結合,才能為畢業生擇業提供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現代高科技手段,可逐步實現高校畢業生供給與人才市場需求的信息聯通。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從原則上來說,社會、學校、學生是相輔相成的。就業指導,還應包括讓學生了解國家相關政策法規,及時提供各種職業的需求預測。學校有責任不斷探索就業市場,架起大學生與就業單位之間的橋梁。
當前,大多醫學院校在臨床培養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對相關的社會科學學科接觸還相對較少。學校專業設置和教育觀念上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在學校發展規劃和專業設置方面要,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的力度。人才培養應以市場為導向。政府不應是僅僅鼓勵大學生到邊遠地區、基層事業單位就業,而是要在政策和待遇上給予明顯的傾斜。
[1] 王潁,趙云峰,孫國棟. 護理專業大學生就業的現實困境及其對策探討[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4(12)4;33-36.
[2] 杜文娜. 新形勢下醫學本科生基層就業問題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1;15-16.
[3] 李琦,馬維紅,馬獻力,覃丹娜. 醫學生基層就業觀調查分析及對策探討[J]. 中國醫療前沿,2014(7)9;81-82.
[4] 張云霞. 醫學高職生就業意向調查報告[J].職業教育,2014(482)36;188-191.
[5] 魏勃,馬秀榮. 醫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J].2010,21;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