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菁/吉林市委黨校
淺談教師心理健康問題
楊 菁/吉林市委黨校
教師的不良心理不僅影響教師自身的工作和生活,還會影響正常的師生關系,甚至會引發學生的心理障礙,從而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及人生態度帶來負面效應。本文從如何正確認識教師心理健康的問題入手,對當前教師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做了分析,特別是就教師如何應對壓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
教師;應對壓力;心理健康
(一)敏感多疑
表現為異常敏感、失去自我控制,喜怒無常,把事情看的過分嚴重,微小刺激也會引發強烈反應。注意力不集中,常疑心有人在監視自己,還會把這種疑心遷移到與之接觸的人身上,包括家長。心理脆弱沒有主見,易被暗示,對人不信任,常以謊言騙人,容易產生對立情緒及報復心理。
(二)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指的是由于工作對工作者過度需求能量或資源,而導致工作者的工作失敗、精力耗竭或身心枯竭。教師的職業倦怠往往表現在情緒低落、缺乏熱情,對學生持否定態度,自制力差,以學生為宣泄對象。根據程度不同,可將職業倦怠劃分為高度、中度及輕度三個層次,表現各不相同。輕度倦怠表現為,煩躁、擔憂、有挫折感,這些表現都是暫時的,時過境遷的,并且通過積極的自我調整是可以改變的。中度倦怠表現為,疲勞、情感衰竭和人格解體的出現,情緒起伏不定。這些表現是比較固定、持久、不易克服的,中度倦怠在整個職業倦怠人群中所占比例高達60%以上。高度倦怠表現為,自尊降低、退卻、低成就感,這些感覺是呈現擴散蔓延式,并且無法自控。可能會導致一系列心因性的生理疾病,例如,冠心病、腸胃道疾病、睡眠障礙、神經性頭痛等。病情反復,最終會考慮改行或者退休。
(三)情緒及行為失控
無法很好的控制自身情緒及行為,當學生出現調皮、搗亂或過失行為時,常難以控制自身情緒,而出現讓自己懊悔的行為。近幾年,在新聞報道中,教師忽視學生人格,挖苦、諷刺學生或罰站、把學生趕出教室的現象時有發生。甚至發生了不少起優秀教師在課堂上情緒失控,導致行為失常的現象。面對這樣的教師,學生也會感到不安和焦慮,身心健康受到極大的影響。
(一)生理因素
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遺傳因素的影響。心理活動是后天養成的活動習慣,與行為主體后天的生活環境相關。但心理素質會受身體素質的影響,而身體素質與遺傳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心理素質與遺傳因素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特別是人類心理發展離不開大腦和神經系統,這都與遺傳有著密切的關系。英國遺傳學家高爾頓堅持以遺傳的觀點解釋心理的個體差異。他認為遺傳在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兒童的心理與品行早在生殖細胞的基因中就已經決定了,發展只是這些內在因素的自然展開,環境和教育只起引發作用。通過雙生子研究及家族與血緣關系的研究,也能夠證明遺傳對于心理發展的影響作用。二是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的影響。多數心理健康狀況不佳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生理反應。如心動過速、頭痛、腹痛、嘔吐、哮喘等身體疾病都會引起心理失常、精神萎靡,并導致心理障礙的產生。
(二)心理因素
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期望值過高。有的教師對經濟待遇、職稱評定等提出了不切實際的要求,有的教師要求自己的學生在每一次競賽中都能拿第一,有的教師希望脫產進修學習等,而這些想法一旦得不到滿足,就可能產生憤懣的或悲觀失望的心理反應。二是不良的情緒反應。研究表明,教師經常性的易激動、憤怒、焦慮等情緒反應會使教師心理失調,如,思維不靈活、反應遲鈍、記憶力受抑制等,同時,還可能導致不良行為反應,誘發一些身體疾病。三是某些不良的個性心理特征。研究發現,不良個性特征對人的心理健康會產生很大影響。這些不良個性包括:心胸狹窄、意志薄弱、過于爭強好勝、個人中心以及性格內閉、過于敏感等。
(三)環境因素
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環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工作環境。學校往往將教學工作作為學校工作的重點,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為了分數、班級名次,各班之間爭個你死我活,教師的沉重壓力可想而知。同時,學生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把孩子發展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學校,學校自然將壓力轉嫁到教師身上,造成家長壓學校、學校壓教師的局面。二是社會的生活環境。大量事實表明,教師的不良情緒與行為反應,如過度焦慮、緊張,過于敏感和過于自我保護以及抑郁、內閉等心理與行為問題大多數是由于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不好、人際關系緊張所造成的。還有教師工作調動、家庭變異、子女升學與就業、待遇偏低等因素對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也有較大的影響。
(一)改善人際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人類自身心理發展的需要,和諧的人際關系,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振奮,工作愉快,形成積極樂觀、開朗的性格。不良的人際關系,使人心情沉悶,抑郁寡歡,有礙于個人心理健康,久之形成冷漠、孤僻的消極性格。教育的人際關系主要是教師與學生、家長、同事、領導之間的關系。面對多樣、復雜的人際關系教師應本著尊重、理解、溝通的原則,對待學生、家長多一份尊重和理解,善于傾聽他們的心聲,為他們解除學習和教育過程中的困擾;與領導和同事相處,主動溝通、換位思考,采取寬容的態度對待他人,相互理解,縮短彼此間的心理距離。積極開拓社交渠道,創造與他人交往的機會,主動參與集體活動和社會活動,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在和諧的環境中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二)學會調控情緒
每個人都生活在矛盾無處不在的社會中,過大的心理壓力必然伴隨焦慮、沮喪、無奈、煩惱等消極的情緒。心理健康的教師應該用理智駕馭情感,合理調適不良情緒。
調控情緒采用的方法通常有認識調節、轉移和宣泄三種。認知調節的關鍵是找到人們所持的不合理的信念,建立合理信念代替它。要找到思維方式、信念不合理之處,弄清楚為什么會這樣,怎么變成了現在這樣,理清不合理信念和情緒困擾之間的關系。通過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的方法,認清信念不合理之處,進而放棄這些不合理信念。學會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來代替不合理的思維方式,避免重做不合理信念的犧牲品。轉移指的是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如聽音樂、跳舞、旅游,可以找知心朋友交談,可以把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這樣可以分散注意力,把情緒調整到平穩積極的狀態。宣泄。如果不良情緒積蓄過多,得不到適當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緊張狀態。這種緊張持續時間過長或強度過高,還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師也應該選擇合適的時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緒。情緒的宣泄可以從“身”、“心”兩個方面著手。“心”方面如在適當的環境下放聲大哭或大笑,對親近和信任的朋友或親人傾訴衷腸,給自己寫信或寫日記。“身”方面如劇烈的體力勞動、體育鍛煉等,或者出門旅游,在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緒得到釋放。
(三)正確認識失敗
正因為教師是心理上“開放”的職業,失敗和過錯發生的機率就特別大。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每個人都會有失敗的經歷,關鍵是看怎么去認識和對待自己的失敗。如果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失敗就是成功之母。而且能減少壓力和焦慮的來源,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客觀地講,教師是無法滿足別人以及他自己對自己的所有要求的。而且,許多期望,包括教師自己對自己的期望都是非常極端的。比如,一位老師或許希望每個學生都能完全掌握某節課所教的理論,他也知道有許多不可控的因素使這種希望不能實現,他也許會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對自己的期望做一些調整,不再幻想張三和李四能學得一樣好,畢竟他們的基礎和能力相差很多。那么,期末考試的結果是,班上有60%的學生很好的掌握了該理論,20%多的學生可視為勉強過關,還有幾個根本就沒弄懂。他失敗了嗎?這有賴于他對“失敗”的主觀看法。有兩種可能,他或許對自己非常苛刻,覺得遠遠沒有實現自己的目標;他或許會對自己感到滿意:我已經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做得很好了。采取第一種想法就會有挫折感,體驗到不安、焦慮等負性情緒,而采取后一種想法卻能心態平和地繼續工作。所以,教師應該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生活中所謂的“失敗”。很多時候,這種失敗實際上只是教師個人主觀上體驗到的挫折,不一定是客觀的。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張鳴.心理學與心理健康.科學出版社.2014.
楊菁(1986—),女,吉林省吉林市,畢業于長春師范大學,學士學位,吉林市委黨校教師,職稱: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學、公共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