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華/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能力培養的有效路徑
楊曉華/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教學,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直接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與價值導向,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實現思政課教學目標的載體和傳承者,發揮著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其中起著核心和主導作用,新形勢下探索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能力建設的有效路徑,對實現思政課教學目標,培育和塑造社會主義現代化所需的人才意義重大。
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力培養;路徑
高校思政課教師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教師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敗。其中,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起著核心和主導作用,推動著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和高校思政課與時俱進。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偉長曾經說過:“不上課就不是教師,不做科研就不是好教師!” 這也說明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師能力的發展需要,教師應同時具備教學和科研能力,這是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歷史使命,提升教師素質的必然要求。為此,高校要重視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兼具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以便更好的完成高校思政課所承載的各項社會功能。
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比較高,但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教學任務較重,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思政課授課對象覆蓋每一個學生,相對于專業課教學而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大都是超過120人的大班授課,每周理論教學時數達十二課時,加上平時實踐環節指導,教師的教學任務大大超額,大班教學及繁重的教學任務使教師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近年來,許多高學歷青年教師加入到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面對大班授課略顯稚嫩和經驗不足,課堂氛圍不佳,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青年教師一般要經過三年時間,才能把握教學規律和教學技巧,駕馭課程教學和課堂的管理,對于很多的青年教師而言,教學水平與教學技巧亟待提高。
(二)科研意識和科研創新能力不足
高校思政課一般是全國統編教材,嚴謹的教學內容和體系影響了教師自我發揮的余地。很多教師把自己定位為“教書匠”,認為教材上和文件上說什么自己正確地傳播給學生就好了,對科研方向的問題考慮較少,有些教師不能完全理解思政教師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認為科研投入精力多、周期長,見效慢,思政類科研項目申請立項比較難,經費數額也相對少,不能滿足教師做更細致和深入的研究,凡此種種都造成教師科研的意識和愿望不強也影響了專業研究的深入發展和思政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
(三)思政課教師職業認同感和滿意感較低
思政課從宏觀上是對學生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意識形態引導和核心價值觀培育,中觀層面上對學生進行國情國史、世界觀、方法論教育,微觀層面對大學生進行人格塑造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課程性質決定了教學的難度較大,僅僅通過課堂的教學難以實現其目的,有些同學對思政課重視不夠,課堂表現不佳,挫傷教師的教學熱情。甚至有部分專業教師和管理者認為思政課不需要專業背景和技術含量,任何人都可以承擔。這些問題都導致思政課教師缺乏基本的身份認同,懷疑自己所從事工作的意義,職業認同感和滿意度較低。
(四)難以平衡教學和科研之間的關系
有些教師只注重教學而忽視了科研,不重視與實踐的結合和創新,有些教師在當前高校強化科研的考核機制影響下,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方面,放松了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和管理,認為有了科研就有了絕對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這種非此即彼的選擇模式不利于教師自身的發展,也不利于知識的創新和人才的發展需求。
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對于高校思政教師能力發展提出更高要求,為更好的開展知識的傳承和人才的培養,應通過教師自身、高校和社會多方支持系統的努力,為教師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思政教師應兩手抓,提高教學科研能力
教師自身必須高度重視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的提高,注重更新知識結構、提高理論知識水平、善于總結和吸收最新的教育成果和理念,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和能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不斷拓寬教育視野,開展社會調查和實踐,為教學積累豐富的資源;在教學中要敢于直面社會問題,不斷開展科學研究,把握學術動態和學科前沿理論,善于用科學的理論揭示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廣泛參加學術會議、積極參與課題申報,并形成科研思路和方式,以實現教學和科研能力的良性互動。
(二)高校應建立教學與科研協調發展的考核評估機制
為避免思政課教師教學與科研失衡,高校應針對思政課的教學特點和模式優化激勵機制、管理機制和運行保障機制。
1.優化激勵機制,促進教學和科研成果雙向轉化
教師如何分配他們的工作時間,取決于高校對教師參加教學與科研的激勵機制。目前,許多高校對教學激勵措施大多是設置教學成果獎、教學名師、教學明星評比等,通過教學比賽或課程建設等形式,有針對性的提升教學能力。但在科研方面的激勵力度遠遠不足,學校應該設立專門的思想政治類科研基金,通過多投入多立項,激發思政教師的科研創新意識,提升科研能力。
2.加強管理,加大支持和培訓力度
學校可以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鼓勵思政教師參加校外的各類培訓活動,赴名校進行學術交流,邀請校內外的教學名師或在科研方面成果顯著的教師通過傳幫帶、結對子等形式,幫助科研能力較弱的教師,以此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提升。同時,學校也可以推進思政課教師的出國培訓,撥出專款安排思政課教師赴國外進修學習,開拓教師的教學素材和研究視角,使教師堅定職業發展前景,增強工作滿意度和職業認同感,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和科研潛能。
3.積極探索課程教學新思路和新方法
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新時期的人才培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都要與時俱進。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新思路,課程教學應體現 “課外自學”與“課堂講授”相結合、“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能力訓練”與“知識傳授”相結合、“人格塑造”與“思想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改革要求。充分調動學生主體要素的積極參與,增強學生的實踐技能,真正實現教學相長,也使教師的教學能力進一步增強。
4.建立保障機制,提升教師能力
高校要重視加強教師能力建設,并把培養思政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師作為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要建設一支優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沒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投入是不行的,也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工作積極性的發揮。高校應建立保障機制,通過制度性安排思政課教師輪崗訓練或掛職鍛煉,走向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通過多崗位歷練和體驗,增強教師的工作閱歷、豐富工作內涵,使教師的教學更有針對性,科學研究更有問題導向,讓“教學是教師的天職和本份,科學研究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真正內化為教師的思想和行動。
3、增強社會對思政教師地位的認同
中央文件明確強調:要改善和提高高等學校思政課教師的待遇,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使思政課教師在物質待遇、課時費計算、職稱評定、學術交流、個人先進評選等方面不差于其他專業教師,以確保思政課教師的人格受到應有的尊重,勞動得到應有的承認,從而增強其職業認同感和工作的自豪感。國家和政府以及主流媒體應該積極進行價值引導,整個社會應該對思政教師地位有充分的認識,充分認識到思政課教師所承載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
總之,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培養是高校思政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和核心。教師要自覺提高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高校要為教師能力培養搭建平臺、提供保障和支持,社會要增強對思政課教師的認同,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師能力建設不斷提升。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C].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
[2]彭天明.試論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培養對策[J],2011( 9).
[3]吳衛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世紀橋,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