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洪言 編輯/王莉
銀行業經營:在大時代迎接大變局
文/薛洪言 編輯/王莉
面對日益復雜的經濟金融格局,能快速抓住發展機遇的銀行將脫穎而出,而沉溺在傳統業務模式的將走向衰落。
過去的一年,是銀行業比較尷尬的一年。銀行業已經來到了經營轉型的轉折點上,傳統業務模式被不良率攀升搞得焦頭爛額,轉型的思路和嘗試雖不斷出現,但尚難當大任;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金融互聯網化、資產證券化、剛性兌付打破等均在2014年破局,深刻改變了銀行業的經營環境。對銀行業而言,上述種種挑戰只是經濟轉型和金融市場深化改革大時代中的縮影。面對挑戰,不進則退,銀行業唯有積極適應經營環境的變化,主動變革和創新經營模式,才能更好地在大時代迎接大變局。
2014年,是銀行業經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同業業務和小微金融的傳統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同時,經濟低迷也導致銀行不良率快速攀升,拖累銀行盈利水平出現快速下滑。2014年前三季度,上市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速為9.69%,較去年同期降低3.33個百分點。
其一,同業業務作為影子銀行治理的主要抓手,在2014年受到集中整頓。2014年前11個月社會融資規模中,新增銀行貸款所占權重同比提高8.3個百分點,升幅明顯,表明表外授信開始向表內回歸。
其二,2014年,銀行業不良資產持續攀升,小微金融和貿易融資成為重災區。2014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16%,較2013年末上升0.16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247.15%,較2013年末下降35.55個百分點。從客戶群結構看,小微金融業務不良率出現快速攀升,尤其是聯保互保類業務成為重災區;從產品結構上看,主要是貿易融資類產品不良率出現快速攀升,并致使外幣貸款余額新增乏力。2014年前11個月,銀行業新增外幣貸款3014億元,同比少增2326億元。面對不良率的快速提升,對于存量不良,銀行普遍加大了處置力度;為防范新增不良,銀行普遍收緊或暫停了對不良高發的客戶群和產品種類的貸款業務。這也是2014年銀行新增貸款相對乏力的重要原因。
在傳統盈利模式遭遇困境的同時,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也正發生著巨大變化,并對銀行業未來的經營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就2014年而言,多家銀行雖然在業務轉型上進行了積極探索,但整體而言,新的支柱模式仍未出現。
其一,利率市場化再下一城,存款保險制度推行在即。2014年11月22日,央行借降息之際宣布存款利率浮動上限擴大至120%;11月底,國務院法制辦全文發布《存款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標志著醞釀20多年的存款保險制度即將推出。存款保險制度推出后,利率市場化所需制度條件基本完備,存款利率市場化將步入快車道。當前,存款仍然是商業銀行主要的融資渠道,存款利率市場化必將在短時間內推高銀行資金成本,進一步壓縮銀行盈利空間。
其二,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正在方方面面地改變著銀行業傳統運營方式。互聯網“寶寶”類理財只是一個方面,隨著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寶寶理財的利率優勢日益縮小,對銀行的沖擊也將日漸式微。然而,互聯網金融的便利性、高效性和顛覆性則給銀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商業銀行因此紛紛加大對傳統業務互聯網化的投入力度:除銀行版“寶寶”類理財外,一些銀行還推出了類P2P平臺,進而嘗試將信貸業務互聯網化,通過網絡渠道接受企業信貸申請,并實現審批流程在線化和自動化等。在此過程中,大數據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隨著銀行業競爭的加劇,互聯網渠道因其便利性和高效性將受到更多重視。
其三,信貸資產證券化各項基礎條件日趨成熟,為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的騰挪創造了巨大空間。對銀行而言,信貸資產證券化,既是盤活存量資產的手段,又是融資渠道,將大大提高銀行資產負債管理能力,進而在應對存款脫媒、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等行業難題中發揮重要作用。
其四,打破剛性兌付提上日程,債務融資市場迎來變局。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極大地降低了小范圍兌付風險事件引發系統性影響的可能性,是打破剛性兌付所必需的制度建設。屆時,大型企業會加速向直接融資轉移,銀行在債務融資市場中獨霸天下的格局會被迅速打破,直接融資市場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將迎來真正的發展空間。
其五,“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等,為銀行跨境業務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事實上,銀行的信貸結構調整一直在進行中,但調整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此期間銀行將持續面臨著信貸投放空間受限的困境。“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在為基建類行業創造發展空間的同時,也為銀行“走出去”業務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面對傳統業務遭遇的困境,以及不良率的攀升和盈利水平的快速下滑,銀行業尚未找到有效應對之策,更多地是被動應對,將精力放在處置存量不良和防控不良新增上。銀行傳統業務面臨的問題是宏觀經濟環境和金融環境大變革過程的一個縮影,而變革過程中一些新的機遇也不斷涌現。在機遇面前,各家商業銀行紛紛嘗試在新興業務上發力,但整體上,大家對銀行業未來的主流發展模式和盈利模式仍未達成清晰的共識。面對復雜而充滿機遇的經營環境,銀行業仍處于一種“舊的盈利支柱已去,新的盈利支柱未生”的尷尬階段。
未來這一兩年,銀行業格局可能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就2015年而言,以下幾點尤其值得關注。
其一,宏觀經濟繼續探底,降準降息可期。2015年,宏觀經濟將繼續探底,經濟增速會進一步下滑,通縮壓力將逐漸顯現。此時,過高的融資利率和準備金率變得不合時宜,降息降準是大概率事件。對銀行業而言,降息降準有弊有利,但更多的只是體現在短期盈利水平上,對于經營轉型影響有限。
其二,不良攀升、信貸保增長與信貸調結構矛盾持續。2015年,一方面,商業銀行不良資產仍將繼續暴露,防控不良也仍將是商業銀行,尤其是基層銀行機構的重要任務,商業銀行慎貸情緒難免;另一方面,穩增長又要求商業銀行信貸保持一定增速。在這種情況下,若不能根本上改變不良追責機制,只能倒逼信貸更多投向更安全的大企業和政府項目,違背了信貸調結構的初衷。嚴厲的不良追責機制,根本上在于監管機構和商業銀行都沒有直面不良的勇氣和正確看待不良的態度。2015年,防不良和保增長的矛盾將持續存在。
其三,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可能迎來大變局。之前幾年,房地產、融資平臺一直屬于“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項目,是理財產品的理想投資標的。從2014年開始,尤其是隨著2015年打破剛性兌付實現實質性突破后,這兩類項目“低風險”特征將褪色,并可能成為高風險集聚區域。屆時,理財產品為獲得高收益,不得不轉向高風險的投資標的。而目前來看,除信貸產品外,銀行對金融市場上各類高風險投資標的并不擅長,因此,短期內,銀行理財產品會向信貸項目靠攏,但中長期內,銀行理財產品與金融市場的深度融合將成趨勢。能提前布局金融市場并加大金融市場產品投資研發力度的銀行將首先受益。
其四,存款保險制度建立后,存款利率上限放開仍需時間。利率市場化的終極目的是促進金融市場穩定、健康發展,這決定了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不會以較大幅度損害金融穩定為代價。存款利率市場化最優條件是銀行對存款依賴度下降,在目前尚未實現這一條件的情況下,存款利率的放開將導致攬儲大戰,降低銀行盈利水平。鑒于目前銀行資產業務正面臨不良攀升壓力,且2015年很難見底,難以再承受存款利率大幅上升的壓力,2015年存款利率放開的可能性不大。
其五,資產證券化有望得到普及化發展。資產證券化不僅能有效降低銀行對存款資金的依賴性,還是銀行優化存量資產結構的重要抓手,能快速有效地降低積聚在銀行體系的系統性風險。若資產證券化在存款利率市場化之前得以普及,銀行業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手段和空間都會大大提升。因此,即使從存款利率市場化角度看,也迫切要求資產證券化盡快普及。從監管機構出臺的各項政策看,資產證券化已經明顯提速,有望在2015年取得突破。
綜上,2015年仍將是商業銀行盈利增速下滑和經營轉型之年,同時,中國金融市場一系列重要制度性變革也將拉開序幕。對銀行業而言,其面臨的問題并非簡單的周期性問題,不可寄希望于經濟好轉后美好的日子會自然降臨;相反,面對日益復雜的經濟金融格局,銀行需要的是對傳統業務模式進行大幅度變革。從某種意義上說,銀行業已到了行業洗牌的臨界點。當前環境下,規模和網點數量不再是制約銀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相反,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的重要性大大提升。能快速抓住發展機遇的銀行將脫穎而出,而沉溺在傳統業務模式的銀行將走向衰落。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