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龍 編輯/章蔓菁
LOI使用面面觀
文/趙龍 編輯/章蔓菁
在LOI運作方式下,買賣雙方應充分溝通,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銀行應審慎進行單據審核,落實風險控制措施。
LOI(Letter of Indemnity)即賠償書。按照《國際商會信用證業務指南第四版》(Guide to Documentary Credits 4th Edition, 2014)的解釋,賠償書是海上運輸貿易中,由賣方向買方出具的、使買方在一定條件下具有索賠權利的憑證。
LOI常見于大宗商品交易中。在遠洋運輸中,通常交易貨物的價值較大,并且通常會經歷多次交易(比如在石油貿易中,一筆交易從賣方到最終的買方手中,往往要經過多家石油貿易商的多次轉手,有的交易轉手次數能達到25次之多)。而每經過一次轉手,都需要賣方對提單進行背書轉讓,從而會延長正本提單(通常為租船合約提單)的傳遞時間。因此,賣方(或經賣方銀行副簽)通常會向買方出具LOI來替代尚未送達的正本提單,作為向買方索款的憑證。但這種LOI不能憑以提貨,買方最終仍需通過正本提單來提取貨物。
實務中,LOI多出現在跟單信用證結算方式下。其大體流程是:買方1通過銀行向賣方1開立信用證1,要求賣方1提供商業單據及正本提單,同時規定,如果賣方在交單時不能提供正本提單和某些商業單據時,可以僅提供商業發票和LOI用以索款,并且信用證通常會規定LOI的文本;據此,賣方1向買方1出具(或經賣方1的銀行副簽)了LOI1,憑以得到開證行的付款;買方1償付開證行后,貨物被轉賣,買方1遂變為信用證2項下的賣方2,再根據LOI1的基礎內容出具LOI2后,獲得買方2的付款;之后,貨物可能再被轉賣,LOI模式繼續傳遞。在這一過程中,正本提單也同時通過背書一手一手地向后傳遞:賣方1背書后交給買方1,買方1即賣方2背書后交給買方2……直至最終的買方在獲得正本提單后付款提貨,貿易流程方得以結束。
在LOI運作方式下,貿易鏈條中的買方和賣方都可能會面臨風險。
一是使用租船合約提單的風險。LOI常見于大宗商品貿易中,而大宗商品貿易中的提單通常使用租船合約提單,提單的效力受船東與租船人訂立的租船合同的約束。而貿易鏈條中后續的買方、賣方往往并不了解租船合約的內容,因而對提單的效力也可能掌握不夠,此時出具LOI,就有可能使后續買方面臨錢貨兩空的風險。例如,租船合約可能約定,如果租船人發生違約,船東可以賣掉貨物以彌補自身損失,從而給后續的買方造成損失。
二是LOI條款本身的風險。這種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一,金額敞口風險。由于LOI一般不約定金額,因此出具人一旦被要求索賠,除了要賠償貨物本身的價值外,還要承擔受益人所蒙受的一切損失。其二,有效期限敞口風險。LOI沒有約定明確的到期日,出具人因而面臨隨時被索賠的風險。其三,法律風險。LOI有可能適用第三國法律,而一旦發生索賠事件,出具人和受益人都將面臨法律風險。
為切實防范風險,買賣雙方應該充分溝通,在貿易合同中明確提單的使用、LOI的使用以及雙方的權利義務;同時,應對貨物進行投保,以防范貨物在運輸途中受損或滅失的風險。此外,買賣雙方可以約定在交單時由賣方提供提單的復印件,以便買方識別船東、物流等情況。
就銀行而言,LOI運作方式則可能帶來以下風險:一是來自大宗商品貿易融資本身的風險,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等。二是LOI方式下的貿易背景真實性更難把握,由于貿易鏈條非常長,加上銀行僅能見到由賣方出具的商業發票和LOI,因此難以掌握貨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全貌,貿易背景真實性較難把握。三是如果賣方銀行對賣方出具的LOI加具了副簽(Countersign),盡管它可以尋求賣方提供足額擔保,但加具副簽的銀行仍會面臨LOI單據金額敞口、有效期限敞口及法律等方面的風險。
鑒此,銀行應審慎對待這類特殊形式的單據:一方面要了解貿易背景,加強對客戶的資信調查,嚴格審核信用證項下單據,并在貿易周期完成前補審正本提單;另一方面,要落實好足值的反擔保措施,并爭取在與客戶簽訂的協議中加入限制性條款或免責條款,將自身所承擔的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銀行北京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