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啟杰 陳丹 編輯/章蔓菁
透視國內大宗商品融資發展之路
文/王啟杰 陳丹 編輯/章蔓菁
放眼未來,大宗商品融資業務在國內的發展空間依舊廣闊。而要讓機遇成為現實,需要銀行、企業的共同努力和相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2014年6月以來,青島港騙貸事件、天津港石化產品詐騙案將大宗商品融資推向風口浪尖,有關大宗商品的交易、倉儲物流、貿易信貸等問題不斷引起法律、銀行、物流倉儲公司等各相關業界的關注和激烈討論。如何正確認識大宗商品融資業務,有效識別金融交易風險,進而強化風險管控手段,對大宗商品領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商業銀行業務的創新與轉型,以及實體經濟的重塑,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中資商業銀行大宗商品融資業務起源于2000年,迄今為止共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2000年至2007年,是大宗商品融資業務的市場探索起步期。其中,深圳發展銀行率先開展針對大宗商品的“進口全程貨權質押授信業務”,為大宗商品進口商提供從進口、貨運至倉庫直至銷售等全過程的融資服務。在此之后,其他商業銀行也開始對這一新型的金融服務模式及授信理念進行了解和跟進。
2008年至2012年,是大宗商品融資業務的快速發展階段。該階段中,中資商業銀行積極開發倉單融資產品,并通過與各種類型和規模的倉儲物流企業相配合來開展質押融資監管業務。在此期間,受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急劇下挫,抵押品無法覆蓋貸款本息,銀行質押商品的價格風險問題暴露。對此,國內商業銀行開始通過引入境內期貨套期保值和境外OTC套期保值等方式,將期貨保值合約加入到質押方案中,在為企業實現保值的同時,進一步降低了銀行的融資風險敞口。
2013年以后,大宗商品融資進入市場調整與規范發展階段。金融機構與大型倉儲物流企業紛紛調整策略,通過提高業務準入標準和強化內控等手段,防范經濟增速降檔期因大宗商品價格下行可能帶來的資產損失。
一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考驗銀行的風控能力。2013年年底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全線走低,有色金屬、化工產品、能源及礦產品、基礎農產品均受到波及,部分品種的價格甚至創下近四、五年來的新低。大宗商品生產企業因存貨跌價損失嚴重,部分企業的現金流和利潤因此受到嚴重侵蝕。與此同時,受國內經濟增速降低的影響,大宗商品下游客戶的需求減弱,貿易周期延長,企業盈利能力降低,對業務的展期需求增加。種種因素相互疊加,對商業銀行大宗商品融資的風控能力提出了挑戰。
而面對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企業在套期保值上的意愿和能力卻明顯不足。從目前的行業和客戶情況來看,國內對套保認知度和參與度較高的是銅行業、該行業80%的企業都參與了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上的銅期貨交易,企業期貨運作相對成熟,普遍能夠采用期貨和現貨相結合的方式來有效降低成本,進而鎖定利潤。但其他行業在期貨市場上的參與程度仍較低,企業現金流周轉狀況受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影響較大,償債能力也容易因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行而減弱。
二是虛假倉單和倉單重復質押威脅銀行資產質量。從上海鋼貿案、到銅融資、再到青島港有色金屬融資騙貸事件,大宗商品融資過程中陸續暴露出虛假倉單和倉單重復質押問題。違規操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其一,針對同一批貨物開具多張倉單;其二,在沒有貨物的情況下開具假倉單;其三,倉單重復質押。部分企業利用銀行間抵押信息的不對稱,通過虛假或重復的倉單質押操作,將所獲得的銀行融資投向房地產、民間借貸、理財等高收益領域;部分倉儲監管企業也加入到大宗商品的違規交易中,為貿易公司托盤操作,賺取超額利潤。經濟增長減速階段,大宗商品交易資金鏈條斷裂的風險加劇,銀行的資產質量受到威脅。
導致倉單問題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抵押品登記公示制度缺失。現行的動產抵押登記制度由國家工商總局建立,抵押品登記在縣區級工商局辦理,登記材料多以紙質檔案為主,或者是局限于本機構的網頁,尚未實現信息的有效聯網;此外,不同類型的動產分開登記,多頭管理,部門之間的協調也較為困難。這些問題的存在造成銀行之間的信息難以共享,為虛假倉單和倉單的重復質押提供了可乘之機。
三是銀行信貸政策收緊加大了部分企業的資金壓力。2012年鋼貿商跑路頻發后,市場呈現“防火防盜防鋼貿”的局面,各商業銀行對鋼材貿易融資基本叫停。近兩年來,隨著用作融資標的的市場熱點發生轉換,銀行信貸政策也隨之陸續調整,大宗商品融資準入門檻逐漸提高,相應的信貸資金配置逐漸減少。例如,2014年上半年,針對市場關注的鐵礦石融資現象,一些中資銀行通過將進口開證審批權限上收至一級分行,上調煤炭、鐵礦石的進口開證保證金比例,以及預先落實進口商品下游客戶等方式來控制風險。部分外資銀行也對合作倉儲公司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面對銀行更為審慎的大宗商品融資信貸政策,大宗商品貿易商(特別是一些中小貿易商)的融資渠道大幅收窄,造成融資成本上升、資金周轉壓力增大,也導致其違約概率增加。
四是貿易融資流貸化和物流金融化進一步提高了大宗商品融資風險。傳統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注重資產的抵質押,大型企業是銀行信貸資金較為集中的群體,而輕資產的中小企業則較難獲得銀行的融資支持。在此背景下,部分倉儲物流企業在中小企業的大宗商品貿易過程中從事類金融業務,通過其自身獲得的銀行授信為中小企業貿易提供融資。而目前,對此類非主營業務的風險識別和防控手段卻有限。此外,大宗商品因其單位金額較大、變現能力強,易被作為融資標的,通過循環操作放大融資杠桿,模糊真實的資金用途,并會引發融資期限錯配、資金鏈條過長等問題。
雖然目前市場上大宗商品融資出現了上述問題,但仍然有理由相信,大宗商品融資業務在國內的發展仍具有良好的前景。
理由之一是國內旺盛的市場需求。我國是大宗商品的進口和消費大國,如銅的對外依存度在75%左右,鐵礦石的對外依存度在2014年度已提高至78.5%。而這種資源性商品對進口的依存狀態在未來一段時間還很難改變,所產生的實際市場需求需要融資予以支持。另一方面,隨著我國上海自貿區鐵礦石、金屬和能源等交易平臺的相繼建成,將吸引國外大宗商品生產商、貿易商參與其中,交易活躍度有望進一步提升,并助力國內市場接軌國際大宗商品貿易市場,在促進大宗商品轉口貿易量增加的同時,對相應的大宗商品融資服務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
理由之二是大宗商品市場在去泡沫化后已逐步企穩。目前,市場在前期泡沫被逐漸消化的基礎上,正逐漸回歸理性,市場參與主體將會更加審慎、合規地經營。事實上,在大宗商品市場的單邊下行過程中,相關企業已開始樹立正確的套保理念和風險管理意識。而商品期貨以及衍生品市場的逐步發展和完善,也將有利于培養和教育合格的大宗商品市場參與者,投機行為將在一定范圍內得到遏制。此外,在制度建設上,全國統一的動產抵押融資登記信息系統建設已提上日程,大宗商品抵押信息將在各銀行間實現共享,銀行融資質物風險有望得到有效控制。
理由之三是監管政策為業務發展指出了方向。針對大宗商品出現的問題,銀監會曾在2014年一季度要求各銀行對鐵礦石融資情況進行摸底排查,證監會也對部分商業銀行大宗商品融資情況進行調研。對此,市場一度認為,一旦大宗商品融資相關監管政策出臺,將對該項業務的發展構成利空。2014年下半年,監管部門正式發文要求商業銀行加強對大宗商品貿易融資業務的風險管理,防范該項業務風險。但其間透露出的態度,則是促進商業銀行大宗商品融資業務持續健康發展,支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監管政策的明確,為該項業務的發展指出了清晰的方向。
理由之四是銀行業務創新及轉型將進一步驅動大宗商品融資的發展。創新是商業銀行發展的動力,是實現戰略轉型的基石。我國商業銀行大宗商品融資業務起步較晚,結構也較為簡單,而面對大宗商品供應鏈融資、礦山項目融資等方面廣泛的市場需求,未來發展空間廣闊。特別是具有良好海外業務布局的國內商業銀行,應依靠廣泛的海外分行網絡,與集團子公司充分聯動,圍繞大宗商品結構性融資產品展開創新,在全行戰略轉型過程中發揮業務抓手作用。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總行國際業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