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風田
老齡化社會及養老產業,不少人提及總是苦凄凄的,與悲哀聯系在一起,其實是完全錯了。
日本早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在日本出差你會發現不少大巴司機是七十多歲的老人。據日本的朋友們講,日本老齡化社會年輕人少,為了解決勞動力的不足,不少日本老人退休后還會再找一份工作,甚至工作到80多歲。因為現代社會人的健康水平提高了,70多歲老人身體還相當不錯,可以繼續發揮余熱,工作也都做得非常好。我也認識一位日本國立大學的知名教授,前幾年退休后轉到一個民營大學當校長去了。朋友們講這是日本通行的做法,國立大學條件好,吸引了不少知名教授,而民營大學條件差,難以吸引名師。但民營大學不與國立大學直面競爭,他們善打時間差,專門去吸引退休后的國立大學教授,讓這些退休教授在退休后還可以多工作十多年。從教授的角度來看,從60歲退休,到70多歲,其實是一段蠻好的年齡階段,教授們也沒有原來年輕時的升職壓力了,可以比較盡心地培養人才。所以日本不少國立大學的教授退休后都選擇到民營大學去繼續發揮余熱,這對日本的民營大學發展其實也是一種蠻寶貴的資源補充。
近年來北京的不少高校也開始這樣做,那就是重金聘請歐美名校退休的教授來講學和做講座教授,效果也挺不錯的。海南的一所大學近年開始從上海、北京名校聘請一批退休的教授來繼續授課帶年輕老師,做法值得肯定。早在改革初期,蘇南的鄉鎮企業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起來,也得益于吸引上海國企的優秀退休工程師下鄉指導,這些技術的援助與后來整個蘇南的工業騰飛應該有不少的關系。所以講養老產業其實發展前景廣闊,應該積極地提供舞臺,讓那些退休的老人們能夠繼續發揮余熱,可以用來整體提升國家發展水平的光輝產業。以教師為例,目前我國規定高校教授60歲就退休。其實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60到75歲的老人身體還相當硬朗,如果這15年整天待在家里養老,既是浪費也對老人們的健康不利。西方不少國家的退休年齡已延遲到近70歲了。我國在目前延遲退休年齡有阻力的情況下,可以優先鼓勵身體健康的老人們繼續發揮余熱,比如讓高校退休教授到民營或者中西部老師資源比較缺乏的高校繼續工作,讓東部企業的退休優秀技術人員向中西部轉移繼續工作。完成這種轉變,國家可以制定相應的規劃戰略,讓60至75歲這個年齡階段的老人再為國家繼續做貢獻。應該建立相應的布局規劃,而不是老人們自己去地方上苦苦追尋。
去意大利調查發現其首都羅馬的養老方式很有借鑒意義,不少在首都羅馬市區工作的老人退休后“養老下鄉”,到郊區買房養老。意大利的農村跟我國的農村相似,雖然建得很漂亮,但年輕人基本上都走光了,郊區農村變成了空心村。年輕人和老年人最大的區別在于年輕人喜歡往人多的地方去,而老人更喜歡清靜的地方。意大利羅馬農村的年輕人大部分都跑到市區人多的地方工作去了,那里的工作機會也比較多,收入會更好些,這樣郊區農村的房子就空了下來。在市區工作的老人退休后會更喜歡到清靜、人少而環境質量好的地方,郊區農村剛好滿足這些條件,所以意大利的老人自然就選擇了“養老下鄉”,退休老人選擇從市區移到郊區去買房子養老。
前幾年我們做過一個北京市小產權房的調查,結果發現,在北京郊區農村買小產權房的相當比例是原來生活在城里的老人。問他們為什么這樣做,他們回答是在郊區生活成本低,房子便宜,生活環境很好,也很安靜。城里騰出的房子要么讓孩子們住,要么出租出去貼補家用。因為目前我國不少城市的單位與工作崗位都集中在市區,大部分年輕人剛開始工作,基本上是買不起市區的房子的。以我們單位為例,單位在三環邊,這里房價太高,基本上沒有新房,二手房年輕人也不可能買得起。所以不少年輕人選擇到六環附近的郊區昌平與通州等地買房,這樣每天在路上的時間來回就要3~4個小時。當下的情況中,大多年輕人在市區買不起房子,住在郊區的年輕人大好的時光都花費在路上了。而與此同時,市區的小區卻居住著很多退休老人,這些市區小區的周邊都是馬路,人口多,也十分擁擠,生活環境與郊區要差不少。如果能夠進行一種置換,讓在市區居住的老人到郊區去養老,而讓年輕人在市區居住,這種互換就可以解決目前在城里工作的年輕人大把的時間都耗在路上帶來許多擁堵與污染,而城里老人也可改變被迫在無清靜不健康的生活環境。可以把郊區村莊的集體建設用地拿出來一塊,專建養老公寓讓市區老人們搬去居住養老。我國不少城市都面臨同樣的問題,這應該是一個有很大潛力的產業,值得提倡去搞“養老下鄉”。
這種養老下鄉,宜在一個城市的市區與郊區轉換。中國的養老政策完全可以提倡“養老下鄉”,而這種養老下鄉更宜在同城的市區與郊區互換。如果太遠的距離則不太現實。比如在江西的婺源,那里風景如畫,環境很好,最近幾年也正在大力發展養老業。但我對這些遠距離的養老并不太看好,原因很簡單。人不是個體人,而是社會人。如果到太遠的地方養老,會割裂原來的社會關系,對老年人的健康也不利。但如果在市區與郊區互換,比如北京市區的老人到郊區去養老,距離也就一兩個小時的車程,隨時可以到城里見到老朋友,以及兒女。這樣的養老模式會適合大多數老人養老。 廣東是一個大都市,選擇在郊區縣清遠來做養老產業其前景就相當不錯。
過去的養老主要指城鎮養老,未來我國的農村養老問題也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關注農村養老,是關系到我國養老產業全面發展的大事件。現在中國因為巨大的轉型導致農村養老比城市養老還要艱難,我國過去農村的養兒防老在新的情況下將難以為繼。在中國的農村,過去幾千年來都是家庭養老,但是近年來隨著兩三億人口涌進城市打工,大量的村莊形成空心村,村中的老人們兒女不在身邊,自己又沒有退休金,出現不少極端的案例,包括前不久媒體報道的老人因子女不在身邊被餓死的慘例。城市老人至少還有退休金,而農村老人卻沒有。如何解決農村老人養老問題需要從長計議。浙江金華的“居家養老”探索挺有價值,他們在村莊建一個老年社區中心,每天讓老人們集中在一起免費吃兩頓飯,加強老人間的交流,改善老人們衣食住行的條件,也便于及時發現老人們存在的問題,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養老產業應該提倡養老下鄉,讓有能力的退休老人發揮余熱,以便對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充分發揮老年人的沉穩睿智。農村養老面臨巨大的挑戰,國家要特別重視這個問題。
養老產業不是提起來就覺得非常悲哀的產業,而是一個很溫暖,很健康和光明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