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車文斌
四川農村改革 2015全面提速
本刊記者 車文斌
2015年剛開年,四川政務就掀開了除舊布新之局。
除舊 公布取消40條省本級行政審批
布新 建立行政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
背后的潛臺詞,依舊是改革,而且是“進一步深化”。
對于四川縣域而言,2015年是農村改革試驗區開局之年,改革作為貫穿始終的主題詞,其關鍵點與著力點,首推“農村改革”,其路徑是:農業現代化。
1978年,四川人勇為人先,踩出了農村改革的堅實足跡。廣漢率先對金魚公社進行了 “分組作業、定產定工、超產獎勵” 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試點。當年金魚公社增產2500噸,大大高于全國平均增加率,開創了四川農村改革史上的輝煌一頁。
30多年,白駒過隙。如今的中國農村改革進入了全面深化期,四川又走到了新的起點,從2003年在全國率先探索以“三個集中”為核心的統籌城鄉發展序幕,到2014年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四川再一次走在了新一輪農村改革的前列。
2014年12月1日,農業部下發《關于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和試驗任務的批復》,全國23個?。ㄖ陛犑小⒆灾螀^)共34個縣市將參與該項改革試驗,四川省成都市、內江市市中區、巴中市巴州區、眉山市彭山區獲批,批準數量為全國第一。
新常態下農業農村外部環境和自身內部發生的重大變化顯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意義重大,四川的農村改革,進入提速攻堅期。
歷史的經驗和現實已經證明,農村改革是當代中國經濟改革的起點,也是農村發展繁榮的動力源泉。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通報顯示,2014年,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農民增收實現“十一連快”,農村民生改善取得重大進展,農村改革加快推進。
可是,農業“十一連增”的背后,作為國家現代化基礎和支撐的農業現代化,卻仍是突出“短板”。目前,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超過進口價格,而生產成本在不斷上升。農業生態環境受損,耕地、淡水等資源緊張。唯有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實現集約發展、可持續發展。
早在2003年,四川就已開始了農業現代化的探索,以成都平原領先全省的農村發展條件為基礎,成都率先全國探索以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向集中居住區集中的“三個集中”為核心的城鄉一體化建設。
2007年6月9日,成都市被國務院正式批準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08年2月21日,都江堰市柳街鎮鶴鳴村被確定為成都首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該村也成為全國首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柳街鎮鶴鳴村村民余躍領到編號“510111”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是中國農村產權改革第一份農村土地經營權證。當年10月13日,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正式掛牌運營,成為全國第一家農村產權交易機構。
從2007年開始,在新一輪農村改革中,四川努力走在全國前列。2010年、2013年和2014年的四川省委一號文件,均是關于農村改革的內容,要求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根本要求,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為重大任務,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發展上新臺階,“農民增收書記、縣長負責制”成為四川在確保農民增收工作上又一次全國獨創性探索。
“短板”破局,在推進現代化的農業經營生產方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四川以創新驅動發展的方式,夯實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的底部基礎,從而實現“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
四川是農村改革發源地之一,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四川再次站到了改革大潮的潮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加快推進“兩個跨越”,奮力譜寫中國夢四川篇章,基礎在農業,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
“走出一條具有四川特點的農村改革新路子?!?014年9月17日,四川省深化農村改革推進會在成都召開,吹響了全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集結號”。
2014年1月~9月,四川先后出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戶籍制度、健全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創新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機制、完善扶貧開發體制機制等改革方案,并在55個縣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試點,15個縣開展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改革試點,9個縣開展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試點,3個縣開展財政支農資金整合試點,11個縣開展糧食補貼政策調整試點,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不斷邁向“深水區”。 四川力爭2016年底前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
從2008年開始,四川全面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用三年時間集中完成了明晰產權、承包到戶工作,累計發放林權證1500余萬本。2013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35.5%,實現林業產業總產值2030億元、農民人均林業收入870元,分別比2007年增長203%和113%。
四川農業系統扎實推進農業農村改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取得積極進展。目前,經工商登記的農民合作社41855個,其中省級示范社1030個;3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13391戶、養殖大戶8532戶,家庭農場6267家;龍頭企業達到8500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589家,國家級龍頭企業60家。
“探索、探索、再探索”,因這三個重疊的詞語,中央“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鼓勵各地探索創新而顯示出急迫性,“只要符合國家法律和政策,符合改革方向,農民群眾歡迎,不管什么形式,都要鼓勵和支持?!?/p>
2014年12月1日,農業部下發《關于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和試驗任務的批復》,成都市、內江市中區、巴中市巴州區、彭山縣獲批承擔10個實驗項目,數量居全國第一。僅成都市承擔的7個項目,就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試點。而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部署的改革實驗任務,主要聚焦于推進市場化改革和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是過去很少觸及或還尚未破題的關鍵領域。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觀音鎮果園新村
拆“籬笆墻”、降“高門檻”、抹平鴻溝,“三個1億人”透出城鎮化發展“三維坐標”,也是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實現新型城鎮和對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內容之一。
百姓利益無小事,要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任務光榮而艱辛。中央提出,創新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方式,引導城市現代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并進。
在著力解決“三個1億人”的難題上,四川走在了全國前列。四川省委十屆三次全會提出,堅持統籌城鄉、產村相融、成片推進的思路,實行基礎設施、新型村莊、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綜合配套?;诖耍「鞯亟y籌規劃、協調推進新村建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基層治理體系建設,走出了一條以改革為牽引、以新村帶產業、以產業促新村的路子。
按照城鄉發展一體化要求,四川把新農村建設作為新型城鎮化的組成部分,打造“幸福美麗新村”。
雅安市發展都市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和鄉村旅游,把新農村綜合體和聚居點建設、舊村落改造提升、傳統村落民居保護修復作為新村建設的基本形式,指導新村規劃建設打破鋼筋混凝土崇拜和城市園林花草崇拜,體現農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保留田園風光;房前屋后要種瓜種菜,建好“微田園”;保護好村莊的歷史記憶、民間傳說和古老院落、林盤、老宅、古樹、珍稀樹木,傳承農耕文化,讓新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一系列變化在四川城鄉悄然發生。
作為川東北一隅的百萬人口丘區大縣,鄰水縣正在實現農業變軌。該縣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為主題,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著力產村一體,打造農業現代化“升級版”。
鄰水縣堅持產業圍繞新村轉、新村圍繞產業建,使園區變景區、產品變商品?,F代農業園區5萬畝產業基地全面建成,袁市大光明至豐禾魚鱗灘公路全線貫通,產業和基礎設施一次成形,新建糧、經、畜高產示范基地3.5萬畝,鈺錦現代農業園區、八耳正大祖代豬場、關河千萬只種雞場、涼山黎家萬畝現代林業產業基地全面建成,產業基地不斷壯大,帶動全縣農業產業加快發展,東槽產業環線閉合帶實現由“C”型向“O”型跨越。僅2014年,該縣就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基地規劃建設了柑子鎮春和村、袁市鎮大光明村等幸福美麗新村6個,啟動建設袁市鎮袁廟新村、禮堂新村、復盛鄉教官灣新村等重點新村3個。

土地確權實測現場

四川省新津縣安西鎮月花村農民新居

就四川而言,縣域強,則四川強。
通過深化農村改革,以此促進農業現代化,進而推動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提升縣域整體實力以夯實“多點多極”發展戰略的縣域基礎,從而實現四川“兩個跨越”,四川縣域發展的路徑清晰可循。
當下,四川縣域并不強:縣域現有135個縣、市,占全省的73.8%;轄區面積占92.4%,戶籍人口占70.9%???013年GDP為13963.0億元,卻僅占經濟總量的53.2%。
同時,2013年,縣域三次產業結構為18.6:53.1:28.3,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比重比四川省平均水平高5.6個百分點,可見,四川縣域的重頭在農業。
對縣域的發展現狀,四川很多縣委書記有著清醒的認識?!翱h域經濟發展狀況,決定著全省經濟的整體實力和發展水平。從經濟總量上看,四川和沿海地區差距很大。”北川縣委書記劉少敏說,與沿海地區相比,四川差就差在丘區和山區,差在縣域經濟。
廣元市朝天區委書記蔡邦銀說,數據顯示,我省絕大多數縣的GDP不到100億元,而江蘇和浙江的縣域GDP平均水平則分別為363億元和209億元。不過他認為,四川發展的差距在縣域經濟,潛力也在縣域經濟。
四川縣域農村改革,將激發強大的發展動力,西華大學賈海剛就認為,農村城鎮化是當前縣域經濟發展與改革的支撐,由農村城鎮化帶來的工業建設、人口聚集、農地流轉等關節點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創新點。而農業現代化是實現農村城鎮化的前提,“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縣域城鎮化”。
可以預見,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化,四川縣域會激發出強大發展動力,推動“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

南方家具沙發座套生產車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