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裕彬
剛剛過去的2014年,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農村信用聯社全力打造流程銀行管理模式,而進入2015年后,全社工作重點將轉向升級建設農村商業銀行。喜事接踵而來,誰知,喜事背后太多的煩心事令人堪憂,使聯社決策層頭疼不已,最嚴重的是人才缺乏。筆者結合工作實際,以東興區聯社為例,談談農村信用社人力資源現狀及對策。
東興區聯社在流程銀行的打造中,恰好幾位中層干部面臨退居二線。他們退居二線后誰來接替他們的工作,誰能擔此大任?東興區聯社缺乏將才,兵不精良,人才顯得尤為可貴。
偌大一個東興區聯社為何會造成如此的尷尬局面,究其原因,有幾種情況值得反思。
——歷史原因造成人才欠債太深。農村信用社成立60多年來,一直延續著“近親繁殖”的基因遺傳,一個家庭好幾個或一個大家族十幾人都在農村信用社工作,形成了幾大家族的綜合體模式。于是培養人才,提撥干部就成了“非親不取”的潛規則,把真正的人才擋之門外。
——新招聘大學生成長不夠。成立省聯社之后,雖然打破了這種封閉局面,實行“三公開”招聘大學生進入農村信用社。然而大學生并不等于人才,這要本身堅持不懈努力,執著追求并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才,而我社新招聘大學生在此方面還需磨練。
——重文憑輕水平,重學歷輕能力現象依然存在。文憑不等于人才。把文憑作為衡量某人是否是人才的唯一標志,是錯誤的。以為拿到某一文憑,就具有專業水平,就屬于人才,是片面的觀點。
通過學習獲得文憑,只能說明具有了一定理論水平,其具體工作能力如何,還有待在實踐中檢驗,畢竟農村金融工作的專業性極強,也有復雜層面的動態因素。具有一定理論知識的人就稱之為“人才”,難免失之偏頗或者是認識上的誤區。
職稱不等于人才,把職稱當作人才也是片面的。在人才選用上,把職稱作為一項主要指標進行衡量,認為有了中、高級職稱就是人才是不全面的認識。實踐證明單純以職稱論人才,就會陷入“唯職稱論”的人才誤區。由此可見,這是嚴重的“重文憑不重水平,重學歷不重能力”的具體表現。而且使得學習浮躁,盲目追逐職稱的歪風盛行。
東興區信用聯社就是一個實際例子,現有在崗人員336人,其中大學本科學歷有144人,大專學歷113人,中專58人,高中以下學歷21人;會計師職稱10人,經濟師7人,助會32人,助理經濟師26人,會計員61人,經濟員13人。
從數據上看,東興區聯社已是人才濟濟了,為何選拔一個中層干部還這么難呢?這一點充分證實了“文憑不是水平,學歷不是能力”是正確的。
對于金融業這個資源密集型的特殊企業來說,最大的財富不是信貸資產,不是樓房的高低,不是多項具體業務的余額,而是有一批忠于農信事業,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從以上情況來看,東興區聯社以及大多數聯社都存在一個普遍現象——人才匱乏。培養人才成了我們整個系統的當務之急。我們農信社管理層應該進一步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農信社應從戰略高度認識人才的培養、開發和利用,應充分認識到對于金融業這個資源密集型的特殊企業來說,最大的財富不是信貸資產,不是樓房的高低,不是多項具體業務的余額,而是有一批忠于農信事業,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樹立“人才第一”觀念。這是農信社所有經營管理內容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管理中應重視人才的能動作用,將培養、發現、提拔、使用人才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農信社各級領導要打破門戶之見,拓寬選人視野,更新人才觀念,廣開進賢之路,確立用人的新眼光,用人的新觀念,看人的新視角。同時應改變人才培養觀念,從原有的學歷教育,單純的技能培訓操作,教條式的制度背誦等陳舊的方式中解脫出來,積極借鑒國內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先進的管理經驗,把農信社員工培養成能文能武,紅透專深,德才兼備的復合型人才。
——建立人才培養開發機制。完善現有員工的再教育培養機制,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定期培訓,通過崗位專業知識技能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實現員工個人與單位同步成長,同時加強對優秀管理人才培養的再投入。
——領導層要營造良好的用人環境。良好的環境是使人才脫穎而出的關鍵。因此必須打破常規,不拘一格招賢納士,為每一位員工創造施展才華的舞臺。
首先,領導干部要有寬廣的胸懷,要有愛才之心,選賢之技,舉才之德,容才之量,用人之方,在農信社系統形成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愛護人才、促使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其次,要打破現有的人才考核,任用辦法,建立長年的、流動的、動態的、靈活的人才庫,把人才發現、考核、培養、選聘、重用形成一條人才鏈。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從制度上、觀念上完善科學的用人機制。
——從戰略高度審視農信社的人才問題。加快人才培養,提高農信社隊伍人員的素質。對什么是人才,怎樣培養人才等一系列問題應有明確的認識和定位。
人力資源管理是農信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部分。開發人力資源是農信社一項重要工作。因此,各級領導必須緊緊抓住“用人”“聚才”和“育才”三個環節,通過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優化人才資源結構,加強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核心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市場化的人力資源配置和有效的激勵機制,努力建設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為農信社打造為農商行,成為現代金融企業提供人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