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忠 王學軍
(山東鋼鐵萊蕪分公司煉鐵廠 山東萊蕪)
1#混勻取料機至今已使用22年,原設計取料能力在500 t/h,現生產節奏加快,每小時需取料800 t,才能保證燒結機正常供料,導致崗位人員在取料時進車深度較大,使得混勻取料機處于超負荷狀態運行,加之設備陳舊老化嚴重,使得大梁下撓變形嚴重;斗輪體系統支承輥頻繁損壞,斗輪體下沉,取料時斗輪體輥道振動劇烈;取料機東西兩側大車行走機構不同步,加大了車體的扭曲晃動。以上3方面導致取料機作業時整車晃動嚴重,運行可靠性降低。
(1)取料機使用年限較長,導致大梁下撓變形嚴重,取料穩定性變差。設備陳舊,長時間超負荷運行,導致大梁下撓變形。大梁北側最多下撓55 mm,南側最多下撓85 mm,且南側向北凸出150 mm。
(2)斗輪體系統支承輥頻繁損壞,斗輪體下沉,斗輪體的重量完全壓在最上面的支承輥上,取料時斗輪體輥道在支承輥上跳動,導致整車振動劇烈。
(3)取料機東西兩側大車行走機構不同步,加大了整車的扭曲變形。大車驅動系統是電氣直接啟動的,配用的是啟動慣性、沖擊較大的312-010700型蝸輪式差動減速機,啟動或停止時對整車沖擊較大;大車行走機構中的從動臺車沒有導向輪,導致從動臺車行走時容易偏斜。
(1)車體大梁撓度進行測量與分析。針對大梁下撓嚴重現象,首先對大梁以及導軌下撓度進行現場測量,對南北兩側1#導軌、2#導軌分別依次均勻取5個點進行測量,以1#導軌西側A點為基準,對其他9個點進行測量。現場測量數據表明,南側2#導軌大梁中位下撓最為嚴重(-85 mm),大梁兩端下撓較小。
(2)對大梁進行平直校正。拆除兩斗輪間的小車連接平臺,將兩斗輪體分別移至大梁兩側,拆除大梁連接板處鉸孔螺栓后,做工裝將大梁頂起后,用千斤頂起頂,同時輻板處利用工裝進行校正調整,調平大梁后,將大梁連接處采用20 mm厚鋼板整體焊接加固,待應力消減后對大梁進行平直。
根據對現場大梁連接板處鉸孔螺栓拆檢,發現多處鉸孔螺栓磨損嚴重,鉸制孔多處出現研磨現象,需對鉸制孔連接進行加固處理,由于現場施工條件不具備鉆制鉸孔,故在大梁調平后采用厚20 mm,長2.4 m寬1.6 m鋼板,對大梁連接處直接進行內外雙層夾焊加固,增加大梁整體剛度,改進后見圖1。
(3)大梁校直后加固處理。為防止大梁輻板上部變形,在車體內側,小皮帶下方增加窗型框架,提高大梁與輻板的正面抗彎力與強度,圖2為優化改進后平面圖。

圖1 大梁及導軌優化改進后

圖2 大梁及導軌優化改進后平面圖
根據調平后的大梁尺寸,調整斗輪系統上支承、側輥以及導軌輪與車體的間隙,將上支撐輥充分與斗輪體滾道接觸,側輥與滾道間隙調整至10~30 mm,導軌輪與軌道間隙調整至15~35 mm。拆除大梁箱體間舊的角鐵拉筋,在大梁側面焊接加固鋼板,應力消減后用槽鋼進行連接加固。
(1)對斗輪系統上支撐進行優化改型,更改上支承輥的裝配形式,選用型號22218C雙列滾子軸承,通過軸肩定位,兩端用直徑240 mm端蓋壓緊軸承,并增加端蓋油封防塵,增設加油孔,方便軸承的潤滑加油,延長了軸承使用壽命。同時,為增大上支承輥承載能力,將托輪直徑由250 mm增大至260 mm,加粗輪軸,優化部分尺寸結構。
(2)更改支承輥底座裝配形式,由圓弧形接觸面改為U形接觸面并增加止擋壓蓋,防止因取料機斗輪體振動、輪輥處積料造成支承輥脫落滑出。
(1)增大驅動電機功率,由原來的7.5 kW、5.5 kW電機增大到YEJ Vp160M-4,11 kW的變頻電機,改用ATV71 18.5 kW變頻器控制,并將原來TJ2-200型液壓制動器改為電磁抱閘,增加了兩側行走機構的同步性,橫、縱向同時減緩大車慣性沖擊力,降低對車體大梁的沖擊。
(2)將啟動慣性、沖擊較大的2臺電機驅動的312-010700型蝸輪式差動減速機,改為變頻電機驅動的QSC25-90型的立式三級套筒式減速器,減少快慢車變速和大車啟動時對大梁的沖擊。
(3)優化行走臺車結構,減小車重對行走輪組的正壓力,避免了連接鉸座損壞頻繁的現象,增厚連接夾板,增強了行走臺車與本體連接的剛度;在從動臺車尾端增設導向輪,對大車行走起導向作用,且防止東西兩側大車行走不同步時造成大梁扭曲變形。改進后如3所示。

圖3 行走臺車結構改進后
通過對大梁校正調整、斗輪體支承輥優化改型、大車行走機構的改進以及對大梁進行平直,有效避免了小車行走導軌的變形彎曲,小車掉道故障消除。載荷穩定且大車行走同步,小車行走輪、上下支承輥使用壽命延長3倍。通過對電機及啟動方式、配用減速機進行改型以及在從動臺車加設導向輪,確保了取料機在取料時的同步性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