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城,夜無眠!
4月16日晚,雁棲湖畔,星光璀璨,巨星云集。
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風景如畫的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隆重開幕,再次照亮這片因APEC而世界矚目的山水勝地。呂克·貝松、阿諾德·施瓦辛格等來自50余個國家的400余位重量級名導、明星和影視大咖匯聚一堂,盛裝亮相,從這里踏上“亞洲第一紅毯”光影之路,與國人一起共享電影饕餮盛宴。
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讓懷柔走了“紅毯”,將人生百態濃縮于膠片中、匯集在銀幕上,形成一幅瑰麗的電影畫卷,由此開啟了懷柔的光影之旅。
一條紅毯,化作璀璨的星河,不僅秀出了懷柔自己的文化身姿,更為懷柔影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其紅毯“軟”效應和“硬”發展的品牌影響力愈加明顯。
紅毯“軟”效應
“肥”了懷柔文化
懷柔,與紅毯有著不解之緣。
作為千年古城,懷柔絕不缺少文化的土壤。秀美的山、清澈的水、壯麗的慕田峪長城、悠長的紅螺寺鐘聲,每一處每一景都能誘發出人們創意的靈感。
正是因為有了這肥沃的文化“土壤”,以影視、原創等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在懷柔發芽、成長、結果,為提升文化“軟實力”注入了新活力。
“民族影視產業的崛起,讓懷柔從小小的影視外景拍攝基地,躍升為好萊塢式的專業化影視基地。”懷柔區文化產業促進中心主任呂曉國介紹說,作為北京市僅有的文化科技高端產業新區,以“紅毯”為核心的文化產業從解放思想到先行一步、從破題攻堅到蓄勢成長、從風頭正勁到快速發展,一步步走來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在京郊乃至全國同類城市中絕無僅有,這為北京電影節落戶懷柔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許多數據證明,懷柔的經濟發展體現為軟實力與硬環境比翼雙飛。”懷柔副區長任武軍介紹,“紅毯‘軟實力’使‘硬環境’更硬,‘硬環境’則為‘軟實力’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此話非虛。
截至目前,懷柔區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已累計完成50多億元。而與之相應的是,數字影廳、文化廣場和湯河川滿族民俗風情節、汽車場地越野賽等各種文化活動的投入,則同比增長了幾倍。

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延伸。如果說,懷山柔水是懷柔人引以為豪的“名片”的話,那么懷柔以電影節紅毯為核心的文化建設與成就,則是科學發展、健康發展、和諧發展中過硬的一手、奮飛的一翼。
在懷柔影視文化產業發展中,讓旅游景點、農業設施等傳統產業項目兼顧影視拍攝與服務功能,已成為大批創業者自發遵守的準則,將產業發展與區域功能定位完美融合,“紅毯+”的理念滲透到懷柔每個角落,促動著產業鏈的延伸、產業的融合、產業發展領域的拓展。
“紅毯”與工業聯姻。紅星二鍋頭酒廠不再只釀酒、賣酒,還建起了二鍋頭酒文化博物館,介紹歷史、展示技藝、體驗醉酒、自釀白酒……“就是不喝酒的人,也會興致勃勃地來消費。”全國首家老爺車博物館,全國首家果脯文化博物館,汽車音樂會、場地拉力賽、車友宿營地……文化與工業的“結晶”,正在懷柔次第現身。
“紅毯”與旅游聯姻。民俗戶、度假村“變身”片場,懷柔各鎮鄉遍地開花,慕名而來的劇組源源不斷,有時上午剛走,下午就來。而在懷柔拍攝的《讓子彈飛》、《非誠勿擾2》等影片外景拍攝地,則成為游客探訪明星足跡、體驗“光影之旅”的首選。中影基地6號棚保留《三槍拍案驚奇》“麻子面館”,道具博物館內《建國大業》、《滿城盡帶黃金甲》、《赤壁》等影片服裝及道具供人影視DIY。很多游客回憶:“熱播期間,懷柔到處是游客,酒店、賓館天天爆滿。”
“紅毯”與農業聯姻。溫室大棚成了農民創意工作室,盆景蔬菜擺進了城里人客廳,五彩韭菜變成寓意“五福”的禮品,一盆盆藝術水果登上了婚慶殿堂,采摘鹿茸表演體驗“勞動最光榮”……“收入,那可比采摘高多嘍!”嘗到了創意農業的甜頭,雁棲鎮長園村農嫂席桂清樂得合不攏嘴兒。
全山全水,化作懷柔在全國乃至國際視野中的全景式入鏡,懷柔全區皆成國家影視產業示范區的輻射區域,豐富的自然資源、久遠的文化積淀與懷柔人對影視產業的熱情、投入,真正將懷柔區別于其他影視產業園區,成就了其在華語影視產業總體格局中的引領作用與示范意義。
電影節紅毯帶給一座城市的變化在繼續發酵。一次盛會改變一座城市面貌的鐵律,這次自然不會落空和意外。在紅毯文化“軟實力”建設中,懷柔先行一步,贏得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產業集聚區、中國最具投資價值創意基地、中國最具影響力影視文化產業基地等諸多殊榮。一個地方文化精品之多、獲得榮譽之高,“懷柔現象”不得不引起文化界的廣泛關注。
紅毯“硬”效應
“鼓”了農民錢袋
與紅毯結緣,懷柔山山水水都煥發出新的生機,昔日耕田種地的泥腿子也吃上了影視“文化飯”。
提起郭克興,在懷柔區影視城周邊可謂大名鼎鼎,被尊稱為“腕兒”。《康熙與韋小寶》中的杭州知府、《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茶館掌柜、《霍元甲》中的霍家管家……自打進入影視行業以來,楊宋鎮張自口村農民郭克興先后參演了200多部電影、電視劇,飾演過很多角色,成為了咱懷柔的農民影星、楊宋鎮名副其實的影視文化帶頭人。

同樣在楊宋莊、張自口等影視村,農民家家戶戶有“演員”,農忙種地、農閑拍戲成為一種新時,“一年掙個兩三萬塊錢”。老郭說:“文化為咱農民輸入了致富動力,添加了發展后勁兒,懷柔文化‘軟實力’越來越‘硬’了!”
現如今,郭克興不僅從群眾演員升級為特約演員,還自己開公司當上了老板。郭克興的錦成天翔影視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除了提供演員經紀、演員培訓、影視勞務派遣等服務外,還有道具租賃服務。郭克興擁有兩個大院,其中一個用做群眾演員居住,另一個則用來收藏道具。古代燈籠、刀劍,解放前的收音機、臺燈,少數民族服裝……在郭克興的四個大道具庫內,從明清到現代各種道具應有盡有。要說為啥想到收藏道具,郭克興說:“剛開始有個劇組用道具抵房租,后來我想就這點兒也頂不上啥用,要不就再收點兒。于是,我看哪個劇組拍完戲后道具不要了,就弄了回來,或是花點兒錢買回來,一來二去,這道具就越來越多了。”
目前,種地、當特約演員、開公司,郭克興年收入幾萬元,而且每年都有所增長。“我現在這歲數待著干啥去,拍戲不但有收入,還能鍛煉身體,挺好。我們真是趕上了咱區影視發展的好時機。”郭克興說道。
九渡河鎮二道關村,距懷柔城區40多公里,過去是隔絕的代名詞。但保存完好的鷂子峪古堡和古槐樹,卻讓影視人如獲至寶。該村書記孫洪軍介紹,如今不少劇組來咱們村取景,看中的就是這里景色好、鄉村氣息濃郁,影視給咱山里的小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無獨有偶,一部《讓子彈飛》,火了琉璃廟鎮青石嶺村。該村書記劉生民說,作為《讓子彈飛》的拍攝地,村里在影視界和游客心中一炮打響,每年都有很多游人來此看外景地,去年就有十幾個劇組取景拍攝,時間短的兩三周、長的兩個月,影視產業走進大山為農戶增了收入,也徹底轉變了莊稼人的生活與頭腦。未來,該村還計劃將五道梁自然村的幾處老舊房屋進行修復,服務影視產業,那些老式的石頭院墻、木柵子門欄、木框窗戶格,從人們賴以生存的古老家園,成了聯系他們與更廣闊世界的樞紐。
據統計,目前懷柔區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其中僅中影基地周邊常年活躍著1000多人的農民群眾演員隊伍。特別是在楊宋鎮楊宋莊、張自口、花園等影視城周邊的村,農民家家戶戶也都有“演員”,農民農忙種地、農閑拍戲已成為一種新時尚。通過出演群眾演員,出租房屋、提供道具等服務,村民獲得了不菲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