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是一個不斷發展、更新的有機整體,城市的現代化也是建立在城市的歷史之上,許多大城市在實現國際化、人文化、生態化的戰略目標中,需要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而歷史街區正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城市的名片。
對于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來說,老街巷也具有深刻的意義。地名對于一個地方來說很重要,一個古老的地名消失了,一種歷史和文化的感覺也就消失了。只要一個地名存在,人們就會保留著對這里的念想,有念想就有記憶,有記憶就有歷史。
城市記憶的珍貴留存
城市以及它的建筑從來就不是靜止的,它們像生物新陳代謝那樣一直在生長、變化、死去抑或重生。這是一個動態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程,在時空切換中,它甚至會超越建筑者和使用者的初衷和固有認知,在歷史留下它們或濃或重的痕跡。
“街巷”的本義,原指相通的大道和胡同里弄。一般來說,大者為街,小者為巷;直者為街,曲者為巷。傳統街巷對于中國人而言,其意義是復雜的。因為傳統中國的城市中并沒有廣場,其功能被街巷取代。大大小小的城市都由街巷劃分成棋盤式的格局。廟宇與其他公共建筑皆沿著街巷配置而非集中于市中心。正因為大部分建筑物都朝向街巷開啟,因而街道巷同時具有交通與生活空間的雙重功能。
所以,如果說一個城市是一部鴻篇巨制,那么街巷就是它的歷史框架和基礎單位,是一個城市歷史變遷和人文發展過程的縮影。
老街道記憶是城市記憶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文化、城市歷史的一部分,留住老街文化,也是留住了城市的歷史記憶。我們現在有責任把老街名、老地名保留下來,把與街名地名有關的歷史故事,以及街道上的標志性建筑保存下來,讓我們的城市發展,與城市記憶和城市歷史對接起來。
有了名街老巷,城市才有味道,它們是城市的文化景觀和歷史記憶,是城市最為亮麗的名片。名街老巷,流淌著獨特的文化氣韻,遺留著區別于其他城市的風物世情,寫滿了這座城市特有的生命印記。名街古巷,無疑體現城市的文化價值,而如何對其保護并掘取經濟價值,早已是城市主政者著力思考的課題。
北京國子監街,距今已有700余年歷史。街區內集中了國子監、孔廟等大量歷史文化遺產,是北京唯一一條以街命名的市級文物保護街道,也是該市保留下來的唯一一條牌樓街;山西祁縣晉商老街,民居小巷、老宅大院、古店鋪、古衙署、古廟宇林立,“集江南河北之大成,匯宋元明清之法式”,是研究我國古代縣城建制、街道規劃、民宅建筑和商業布局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是明清時代晉商輝煌的歷史見證;西藏拉薩市八廓街,是拉薩著名的轉經道和商業中心,距今已有1300多年。它是隨大昭寺的修建和人們對該寺的朝圣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傳統面貌和居住方式……
我國有特色的名街老巷又何止百條千條,它們不僅是城市歷史和文明發展最具說服力的見證,也是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是當代城市發展的鮮活的文化生態標志,更是我們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可缺少的基礎。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認為,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進入新階段,歷史文化名街的保護工作顯得日益重要。歷史文化名街是名城、名鎮、名村系列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價值及地位不容忽視。要保護好名街,一是要作詳細的調查研究,這樣才能使名街的價值真正彰顯出來。二是要做好保護規劃工作。歷史文化名街要美觀、完整。破舊的狀態不是名街的原貌,應將名街維護在一個良好的狀態。把這些富含了豐厚的歷史文化信息及城市記憶的街道保護下來,顯得相當重要及有意義。
老街名知道的人不多
西北大學的陳肖月和她的同學們,希望能通過社會調查的形式,來了解陜西西安市民對老街文化的認知程度,分析出街名文化傳承不暢的部分原因,從而能對老街文化的保護有一些幫助。
調查鎖定在明城墻內1107公頃的范圍內,這里是西安老街巷最集中的區域。第一輪的普遍調查覆蓋了城墻內現存的108個老街,總共收回200份有效問卷。調查發現,市民對這108條老街街名的平均記憶度只有12%(即100個人里有12個人知道街道的名稱)。
知道老街名的人不多,知道街名來歷的人則更少。其中,書院門、貢院門、端履門、飲馬池這些以街道上曾有過的著名建筑、景觀為名的街道,知曉其來歷的人稍多,分別占到了12%。竹笆市街名來歷的知曉程度略低,有10%。而其他大部分街道,知道其街名來歷的人都不到十分之一。玄風橋、紅埠街、駱駝巷等名稱奇特的街道,在調查的200人中,知曉其街名來歷的竟沒有一個人。令人費解的是,府學巷、夏家什字、五岳廟門這些較為有名的老街,居然也沒有一個人知道其街名的來歷。
盡管市民對街名的了解程度并不樂觀,但是,受訪者普遍認為,老街對于古城西安是十分重要的。認為老街文化對建設人文西安很有意義的人,占到了59%之多。
幾條老街的調查數據顯示,在街道居住和生活的人,對老街的記憶度明顯高出沒有跟街道“親密接觸”的市民。只要在一個地方居住了一段時間,人們都會對所在的街道產生感情。而且,越是居住時間長的住戶,對街道的歷史、文化就越熟悉,很多老住戶都對所住街道的歷史如數家珍。
反映街道建筑實體和街道功能的街名,最容易理解和記憶。如果一條老街上的建筑實體消失,或是街巷功能改變,人們對老街的記憶就會出現斷裂。
除了街道上典型建筑的消失和街道功能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也是人們對老街記憶度下降的重要原因。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致使人們與街道的接觸減少,對街道的綜合感知能力較之過去大幅下降。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乘車(公交、私家車、出租車、摩托車、電瓶車)出行,著名建筑學者和理論家阿摩斯·拉普卜特認為,當人們步行時,對于空間具有較高的認知力;而在較快的車行速度下,人們對于環境的識別能力大大下降。此外,高層住宅的興起、人們自發性活動場所的減少,以及互聯網的普及等現代化的生活模式,都會導致人們對街道的感知度下降。
讓微觀歷史文化得到延續
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的權東計教授認為,遍布于城市之中的老街巷,就是城市細節的一個方面。他說:“我們現在更多地關注大遺址、景區的保護和開發,但是,西安的歷史文化,不僅要通過遺跡、遺址、景區來體現,也要通過城市中的各個方面,也就是很多的細節來體現。”
如果說兵馬俑這樣的大遺址景區是讓世界知道了西安的魅力,那么,遍布在城市中的老街文化,則更能讓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受到歷史和人文的熏陶。
權東計說,在城市生活中,街巷文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街巷基數很大,它們遍布全市,是市民生存的根本基礎,同時,每條老街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這些都是唯一的,這些歷史、故事、傳說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能切身感受到的文化,它們豐富著城市的文化體系。
世界范圍內,有許多保護、發揚老街文化的范例。日本的京都、奈良就保留了許多老街道的原貌,法國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自己獨特的文化特點。同時,我們西安的書院門、北院門也形成了獨特的老街文化,成為聞名世界的歷史街區、旅游景點。
權東計教授認為,我們不一定要把每條街道都打造成書院門、北院門這樣的老街景區,對于大部分的老街來說,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方法,比如,在街道上樹立標示物,對街道名稱的來歷、歷史故事等進行標注,制作雕塑來豐富街道的歷史文化信息,保護、改造街道上的古建等方式來保護、展現老街的歷史。
權教授還建議,在對老街道的改造中,我們應該注意對街道名稱、街道歷史的研究,在政策、制度上給予支持,加大宣傳,在規劃和開發中把古老的地名保存下來,把當地的記憶保存下來,讓一個地方的微觀歷史、微觀文化得到延續。
珍惜“記憶”才具競爭力
保護老街文化并不是刻板地將老街道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這對于今天的城市發展來說是不可行的,保護老街文化與城市發展之間并不矛盾。保護老街、街名,及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的方法有很多。有市民建議,可以通過在歷史街區立石碑、石刻、牌坊,或者制作路牌等辦法,標出老街的名稱、街名的來歷、街道的歷史,也可以將跟街道有關的歷史故事或者傳說,制作成雕塑,這樣能讓市民更生動、直接地感受到老街的歷史文化。
同時,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位市民,都應該是老街記憶、城市文化的傳播者。街名文化記憶的核心是人的價值觀念。因此,老街巷文化傳播的重點在于,培育年輕人對保護和傳播老街歷史文化的理性素養,其中,尤其以家庭中老一輩向小一輩的文化傳遞作用最為關鍵。
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建設需要經濟支撐,且所需投入巨大。一些城市的成功經驗表明。必須創新機制體制,以“活”的產業作為支撐來激活發展要素,才能延續歷史街區生命。
江蘇蘇州平江路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小橋流水旁,隨處可以見拿著相機的外國游客、坐在角落閑聊的居民、拍著婚紗照的情侶……58歲的當地居民高天錫告訴記者,政府改造后,游客多了,有人氣了,生活更舒適了,心情更好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委會曾這樣評價平江街區:“該項目是城市復興的一個范例,在歷史風貌保護、社會結構維護、實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現,證明了歷史街區是可以走向永續發展的。”
“人氣”讓“永續”成為可能。蘇州建立了政府主導、全民參與、企業資助、銀行貸款的多元投資機制。以山塘街區改造為例,啟動資金、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益性項目都由政府投資。同時通過政府控股和民營資本組合,成立了山塘保護性修復有限公司、山塘旅游公司,前者主要進行保護性修復,后者主要負責旅游開發和運作。
“城市失去‘記憶’,必將失去競爭力!”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說,歷史街區保護和旅游發展并不矛盾,城市歷史文化是影響城市長久發展的戰略資源。保護好歷史文化,有利于城市培育個性,塑造品牌,獲取更多的發展機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保護文化遺產,更要激活文化遺產,只有這樣,古城老街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