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冬時節,俯瞰大地,由綠轉黃,紅白相間,斑斕絢麗。大地的歷史與變遷,人類和自然改寫這片土地的進程,就像大地上的文身,究竟讓這個星球更加美麗,還是給它更多傷害,只有讓時間去尋找答案。
土樓春秋話滄桑
淡青、粉白、金黃;月牙、半弧、正圓……每天,隨著日影搖移,造型各異、鱗次櫛比的龐大土樓不斷變換著外部的墻體色彩和內部的輪廓曲線,在閩西的錦山秀水間不動聲色地展示著人類建筑杰作的妙不可言和神奇瑰麗。2萬多幢建筑物、1800個自然村、30多萬人口,這些看似互不相關的數字,卻組成了一個舉世矚目的建筑奇觀——福建客家土樓。
這里是中國東南部的偏僻一隅,距農耕文明的中心地帶中原有千里之遙,與西方世界更是隔海萬里相望。然而,默默佇立在閩西山區、高山峽谷深處的永定客家土樓并不寂寞,傳承千載的歷史縱軸和兼收并蓄的空間橫軸在這里交叉,成為多元文明交匯的時空坐標點。作為時光隧道的出口,福建客家土樓恰如悠遠歷史和優秀文化基因的終端顯示平臺,多元文化符號在此濃縮綻放,精彩紛呈。
自東晉以降,避禍求存的客家人屢次被迫舉族南遷。盡管飽經遷徙離亂,但作為炎黃子孫最為堅韌的其中一支,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客家人不僅完整保留了最為正宗的中原傳統文化,并像海綿般學習、汲取著沿途的精華。為了聚族而居和抵御盜匪、野獸,加之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永定客家人沿襲祖先城堡形式,創造性地建造出集聚族而居和防御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型土樓,并傳播到周邊客家地區和非客家地區。在與原住民閩越族的交融中,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包括語言、與中原文化血脈相連的哲學理念和價值觀、民俗風情等,從而奠定了客家土樓深厚的思想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地形跌宕起伏的福建山區永定縣,大小、風格、種類各不相同的土樓經過一代代人的苦心經營、用心呵護,最終形成了屋宇參差、千姿百態、蔚為壯觀的土樓群奇觀。站在高處遠眺,一群群、一片片的客家土樓藏身青山綠水、小橋石徑深處,與田野、藍天、白云相映襯,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具有濃郁客家山村特色的壯觀畫卷。
一座土樓,如同一個小社會,這里流淌著地道的中原文明血脈和基因。
福建土樓的民俗風情處處展現著中原傳統文化的特色,這不僅表現在神奇的土樓民居、和睦共處的大家族生活方式以及刻苦耐勞的民風方面,而且充分體現在生產生活、鄉風民俗、衣著飲食、民間藝術、婚喪節慶、宗教信仰等方面。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民俗節慶活動在閩西的山野鄉間終年上演,以最生動、最本色的原生態、公眾性和儀式感,不斷重現和強化著一個東方民族歷史深處的記憶,展示著從公元11世紀至今的中國東南部社會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的發展軌跡。
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以永定客家土樓為主體的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福建土樓,世遺組織評價頗高,也引發了國際學術界的驚嘆。
盡管在氣勢恢弘的福建土樓這一舉世罕見的建筑奇觀面前,不同的參觀者會發出截然不同的感慨。但他們共同的感受是:無論是單體還是群體,具有濃郁的山區客家民居建筑特色的福建土樓規模宏大、令人震撼。它依山就勢、沿溪落成、錯落有致、大氣磅礴,與青山、田園、溪河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幅神奇、古樸、雄渾、美麗的景觀,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完美結合的最佳境界。這種文明靈光和生存智慧,是全世界的財富,值得全人類為之驕傲和自豪!
梯田云影共徘徊
根據歷史記載,梯田最早出現在史前時期,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而關于我國古代農民開辟梯田是始于何時,卻有種種說法。有人說,《楚辭》宋玉的《高唐賦》中的“麗山之孤畝”說的就是梯田。也有人說,《爾雅·釋丘》之“丘”也是梯田,還舉漢墓出土的陶制水田模型為證。而元代王惲的《秋澗集》里有一篇《惡溝行》:“畦田高下畫不如”,“山頂開耕自山趾”,描寫浙江平陽冀城一帶山里的景象。但不論出于何時,當初簡單地順坡墾田乃是貧苦的農民迫不得已、只顧眼前生活的權宜之計,所以,深山僻壤、人猴見愁的貧瘠梯田,讓人驚艷的同時,也讓人不由地驚嘆,繼而感慨萬千。
福建尤溪梯田,“千畝梯田”云中旋。走進尤溪縣聯合梯田,猶如進入一個五彩繽紛的童話世界。聯合梯田是天然美景。田在山中,群山環抱,綠樹映襯,置身其中,頓感心清氣爽,如入世外桃源。。
自宋朝以來,聯合村民使用木犁、鋤頭等工具開墾梯田、種植水稻,在險峻的金雞山中創造了神奇壯麗的梯田,成為村民百年來的主要生存方式。
梯田通過山頂竹林截留、儲存天然降水,再以溪流流入村莊和梯田,形成特有的“竹林-村莊-梯田-水流”山地農業體系。春天,農民給田里灌水浸爛田泥;春耕時,小孩們下田摸田螺、捉泥鰍;到插秧時,農民種上田埂豆、放些魚苗,鯉魚能減少田中雜草生長和蟲害的發生,田埂豆發達的根系能保護田埂;收獲時,再放干田里的水,收魚、收水稻、收黃豆。收獲后,鴨子、山羊等被趕入田中,覓食遺撒的谷粒和新長出的雜草。動物糞便、作物秸梗和豆類的固氮功能,則使土壤肥力不斷提升。
梯田垂直落差600多米,綿延數十里,田在山中,群山環抱,土墻灰瓦的村落散落其間。它所代表的東南丘陵稻作文化正散發著獨有的魅力。
念山梯田,福建北部一處別樣的景致。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秋,黃巢高唱著“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詩句,在這里修筑防御工事迎戰唐朝招討使張謹,指揮千軍萬馬擊潰唐官兵。后來人們將黃巢的防御工事墾復種上糧食作物,由此誕生了大氣磅礴的念山梯田。為了紀念這個才華橫溢的起義軍將領,人們將散落于梯田中的陳屯、厝角、后山仔、上園仔、北新、余屯、后門廠等七個村莊統稱為黃念山。
念山梯田是目前福建省最大片的梯田之一。如鏈似帶,從山腳海拔300米的星溪河盤繞而上,層層疊疊,高低錯落,梯級而上,梯田最高處海拔1100米,垂直高度800米。單丘梯田一般都很小,念山梯田寬大多在1.5米至2米,和云陽、龍脊等梯田相比顯得更為“袖珍”。當地村民是這樣形容: “一躍過三丘,一牛躺一丘”,就是說,人一躍可以跨過三丘田,一頭牛躺下就占了一丘田,足見這里的田有多小。
念山梯田的連綿成片,足見先民的毅力和信念,而念山梯田的“袖珍”,蓋因為特殊的地質條件。一億多年前白堊紀的火山運動,噴涌而出的巖漿堆積熔鑄成錯落有致的念山。一億多年只是很短的地質年齡,所以這里的分化層很薄,土壤很少,祖先們一代一代耕耘著火山巖上薄薄的分化層土壤,開墾出了這連綿千畝壯觀的梯田。
梯田沿著陡峭的山坡層層向上分布,就像是為巨人登天而建造的臺階。是為種植莊稼而切入山坡的平地,是人類改造地表形態最令人驚嘆的方式之一。據歷史記載,梯田最早出現在史前時期,起初人們清除森林或小山包,以便種植一些糧食作物,或者作為防御工事。念山梯田始建于唐末,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
到了秋收季節,連綿千畝美麗壯觀的念山梯田,歡快地掀動金燦燦的稻浪,唱和著辛苦了一季的村民揮舞鐮刀的喜悅。我如同梯田山水畫中的人物,悠閑地舉著相機,在梯田的旋律里,捕捉陽光照耀下梯田的祥和與寧靜,體味晨出晚歸的老農與梯田的默契與溫馨。
灘涂光影連海陸
霞浦,位于福建東北沿海。因境內有江東流入海,日出映照,江水如霞,故江名霞浦,山名霞浦,縣名霞浦。
無論你欣賞何種藝術流派,寫實主義還是浪漫主義;無論你善于何種美術形式,是國畫的簡潔、油畫的斑斕,還是版畫的強烈、水彩畫的通透,在霞浦蜿蜒豐饒的海岸線上,你都能找到為之一振的審美趣味點,都能獲得滿眼滿心的全新感受。
有人說霞浦的清晨最誘人。太陽冉冉升起,陽光的碎片灑在海面上,柔柔的波光宛如柔情似水的新娘,粉粉紅紅的悅目,柔柔情情的賞心。在燦爛的陽光下,藍天猶如閃光的錦緞柔柔潤潤,又如一顆光彩絢麗、晶瑩剔透的藍色寶石,璀璨著人們的視線。飄浮如絮般的云朵鑲嵌在天空,翱翔的白鷺悠閑自得吟唱著不朽的戀歌,那清澈深邃的天眼,深藏著多少對霞浦虔誠的情懷?
摸黑上山,就為領略霞浦那迷人的朝霞。當你站在北岐海岸山坡時,天幕黑黑,樹影婆娑,海風清冷。一段煎熬過后,東方慢慢睜開天眼。俯瞰腳下,早潮褪盡后的灘涂半掩半露,波光粼粼,遠處的山與小島在晨霧中若隱若現,海天交接處積聚著灰黑的云層,隱約一抹魚肚白……所有這些,安然、恬靜,卻又若有所待似的蠢蠢欲動,仿佛蓄積著一個巨大的秘密……
微光漸明的天色里,將鏡頭對準海灘,轉動,尋找,對焦,定格,一只擱淺的小船,一彎靈動的水線,一串造型別致的圍網,一只輕輕飛來覓食的白鷺,一兩個趕海的漁民,一一收入鏡頭。
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驚喜終于出現,盡管姍姍來遲,盡管都不能稱之為日出。一抹奇異的亮光呈現,周邊的薄云都被鑲嵌了金邊,風吹云動,金邊迅速擴展,似有一只無形的巨手在云層背后拉扯著,撕裂著,一束束強光灑向寬闊的灘涂和海面。瞬間,天地流金溢彩,光芒噴射之處,水面驟然發亮,灘涂變得神奇鬼魅起來,天地大海間迸發出浩然的激情。
絢麗,只是短暫的一刻。太陽隨即又隱去高貴的面孔。七彩祥云霎時變成灰白不定的烏云,天地間復又一片黯淡。即使那是短暫的絢麗,也讓人怦然心動。
有人說霞浦的傍晚最撩人。當太陽在天空肆意逞能了一個白晝、掉到山那邊之后,光線頓時變得柔和起來。站在小皓山上,雙目所及之處,那是一幅暮色海歸圖:一只只小船成群結隊地從大海駛進灘涂,一個個趕海人帶著收獲與疲憊走在灘涂的小路上,暮靄漸漸升起,大海、灘涂和遠山變得一片蒼茫。
夕陽和大海仿佛是一對情侶。日落西去,在蒼天的注視下,夕陽與大海依依吻別,毫不吝嗇地將赤、橙、黃、綠、青、藍、紫從天際撒下,將大海,將灘涂染成一幅色彩斑斕的重彩油畫!
夕陽中,灘涂始而銀光閃閃,繼而銀黃耀眼,瞬間海面鍍上一層金色。黃金般的海浪輕緩地涌向港灣,涌向灘涂,繼而又向四處蔓延,形成無比絢爛的凸凹圖案。在光影的作用下,海水似黃金溶解紫銅,又如紫銅富含金礦,亮光里呈現出黃金,暗影處又是一片紫金。金色的世界里,漁船載著一船斑斕停泊在靜靜的港灣,趕海人背著沉甸甸的魚簍走在金色的沙灘上,密密麻麻的竹竿、網箱劃破金箔似的海面,留下道道優美的曲線……
霞浦,霞光鋪滿的海岸——得名如斯,名不虛傳;畫意如斯,流金溢彩。
西沙遺珠今朝看
西沙群島,位于南海的西北部,距海南島東南方180多海里處,主體部分處于北緯15°40′至17°10′,東經110°至113°之間。由45座島、洲、礁和沙灘組成。東面為宣德群島,西面為永樂群島,猶如兩串閃耀著光芒的明珠,鑲嵌在碧波萬頃的南海上,與東沙、中沙、南沙群島一起構成共和國最南部的藍色疆土,是祖國最美麗的寶島。
作為新華社駐海軍攝影記者,查春明從1989年開始,曾十幾次踏訪西沙群島,采訪了一代又一代“天涯哨兵”,同他們結下了戰友般的深厚情誼。1995年5月,他還光榮地被海軍西沙守島部隊授予“榮譽天涯哨兵”,從那時起,他的心靈深處就一直蘊藏著濃濃的“西沙情結”。
從1995年至今的20年間,查春明多次搭乘海軍航空兵直升機在南海上空航拍,南到曾母暗沙、南沙群島,北至西沙群島,覆蓋了約幾十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拍攝照片數萬張。
凡是去過西沙的人,無不贊嘆它的美麗,用最美好的詩句和歌聲來贊美它。西沙是立體的,要想真正欣賞到西沙群島的壯美,應該是在空中。高度決定著廣度,決定著人的視野,當你從空中鳥瞰西沙時,就會看到西沙群島另一番難得見到的壯觀景象。
有很多人向往去馬爾代夫旅游,如果西沙能夠得到很好的開發,要比馬爾代夫強得多。
從空中俯瞰西沙,仿佛來到了人間仙境:湛藍的天空中飄著朵朵白云,機翼下的座座島嶼猶如迷人的翡翠,鑲嵌在蔚藍色的海面上。西沙的海水清澈透明,能看清楚水下40多米珊瑚礁盤的形態和紋理。礁盤最淺的地方呈淡綠色,隨著海水的深度變化,色彩也由淺綠向深藍過度,成為一幅五彩繽紛的巨幅油畫。
西沙海域的數十座海島、沙洲和礁盤形狀各異,有的很小,整個面積不到一平方公里;有的礁盤則很大,全部潛藏在水中,綿延十幾平方公里,一眼望不到邊;有的小島全部露出水面,上面長滿綠色植被,郁郁蔥蔥;有的只將一小部分沙洲顯露出來,寸草不生。海面上風云瞬息萬變,使得光影效果變幻無窮,所拍攝的照片也就各有千秋,極具夢幻色彩。
查春明說,當他乘直升機翱翔在西沙群島海域上空,俯瞰著清澈透明的海水下面那顏色各異、造型奇特、如夢如幻的滄海留痕,整個心身受到瞬間的強烈震撼,不由得心跳加快,甚至忘記按動手中相機的快門。回想當時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從未見到過的神奇而美麗的水下海底奇觀,竟然讓我窒息和莫名的恐懼。
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中國人就開始發現南海,對南海諸島礁有了命名,逐步完善了對南海相關海域的管轄。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寶貴的海洋國土,一寸也不能丟。因此,我們要倍加保護和珍惜,就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