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城市的味道,往往是最終停留在記憶深處的東西。廈門的味道像極了街邊隨處可見的功夫茶桌,只需要放松心情就能感受;歷史的味道是在中山路的騎樓下,在有萬國建筑博物館之稱的鼓浪嶼老別墅里;生活的味道和海一樣,充滿了整個城市的細節。放慢腳步,感受慢節奏的廈門,感受慢節奏中的浪漫鷺島。
鼓浪嶼 老別墅書寫的歷史
鼓浪嶼,她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值得去的地方之一。鼓浪嶼是一座緊挨廈門半島的小島,島上有精美的歷史風貌建筑,曾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城區,輪渡是通往她的唯一交通工具。由于早在上一世紀初,西方列強將鼓浪嶼作為重要的據點,紛紛在島上建立自己的領館,而當地的名人富豪也不甘示弱置金建造別墅,整座小島密密麻麻隱藏著無數中西合壁的建筑,也因此吸引了無數中外游客涌上島去一睹芳容。鼓浪嶼華僑文化包容、移植了西洋文化、宗教文化、閩南文化、南洋文化等在內的多元文化,很多人向往那悠揚的琴聲,閑適的生活。“鼓浪嶼的白天是用來曬的,晚上是用來泡的。”這是茶語時光的一句名言,而這也是鼓浪嶼留給人們的印象。
在這個只有長長短短,深深淺淺的小巷的島上、行走、欣賞。不記得途中的別墅,不記得雕廊畫柱。而今,帶著目的重游鼓浪嶼,循著歷史的腳步,認識這個人杰地靈的文化之城,音樂之鄉。鼓浪嶼有很多獨有的文化,如現在仍然流傳的有著100多年歷史的教會羅馬字,用23個字母解決了方言不能用漢字書寫的問題。另外,鼓浪嶼上遍布很多學校,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非常高。這些,都是鼓浪嶼獨一無二的特色。
鼓浪嶼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是不容置疑的,鼓浪嶼老別墅的形態、種類,以及中西文化的結合,這些特點放眼全世界只能在鼓浪嶼找到,再沒第二處。物質文化遺產離不開非物質的東西,也就是說物質后面的文化底蘊、歷史內涵,但這些文化藝術是通過有形的物質來承載。鼓浪嶼上的建筑只是表面的東西,而“申遺”則非常注重內在精神,我們支持這種文化底蘊。
在全球化的今天,創意人需要更多的靈感,好比到了地中海、北歐就如同身處童話王國一樣,鼓浪嶼正具有這樣得天獨厚的天然素材,鼓浪嶼與島上是文學與創意相結合。
一路走過筆山路,三明路,鼓新路。看到參天榕樹,經典建筑。房屋、街道依山而筑,錯落有致,花影綽約。鼓浪嶼原來是各國租界,那些建筑被完好地匯集、保留,工藝精湛,美倫美渙。大量的風格各異的老別墅暗藏著多少歷史瞬間和美麗故事。柱子、額枋和屋檐是建筑造型的重要因素。歌特、巴洛克、洛可可,傳統閩南大厝中西合并是鼓浪嶼建筑的特色,卻又那么和諧。
鼓浪嶼的老別墅,就像一部部厚實的歷史書,向人訴說過去的日子,過去的經歷。雖然沉重,卻值得回味。
廈門大學
享受美不勝收的恬靜時光
廈門大學被稱作全國最浪漫的高校,廈門大學的第一片綠蔭,每一縷陽光,都充滿了溫馨的氣息,莘莘學子吮吸著知識營養的同時,更享受著一份恬靜,一份浪漫……
號稱中國最美的大學——廈門大學,系原籍廈門集美的印尼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傾力捐資于抗戰前捐建。優美大氣的建筑,歷經近百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仍光彩奪目,歷久彌新。徜徉在廈門大學美麗的校園中,看著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們穿著學士碩士博士服在校園中留影,不禁讓人懷念嘉庚先生當年傾家辦學的拳拳愛國之心,至今仍芳澤祖國,以至長久。
廈門大學背靠五老峰,與閩南古剎南普陀寺為鄰,出了白城校門就是海濱浴場,每一個前來參觀的游人都忍不住羨慕廈大學子。
廈大四季色彩斑斕,綠意盎然,冬天也有木棉和圣誕紅在盛放。紅墻綠瓦的特色建筑,碧波蕩漾的湖水,輕拂水面的綠柳,眼前一張張充滿朝氣的笑臉,心情自然輕松愉快。
上弦場和建南大禮堂是廈大的標志性建筑。校內樓房的命名也頗有講究,凌云、凌峰、映雪、囊螢、群賢、芙蓉,單單看這些名字就讓人遐想無限。校園里依然保留了許多石板鋪就的小徑,兩旁是各色花樹。如果說廈門是全國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之一,而廈大就是廈門最讓人舒服的一塊凈土。
廈大有南校門,就是所謂的主校門,并不是因為它在學校的南邊,只是因為毗鄰南普陀寺而得名,出了南校門便是沙灘。南校門端正莊嚴。一批批朝氣蓬勃、熱情洋溢的學子從這里開始大學之旅,一代代躊躇滿志、懷揣憧憬的人才從這里踏入新的征途。西校門建在廈大舊主樓群賢樓群西邊,1991年3月落成。采用花崗石材,以左右延伸的弧面、上方兩角微微翹起的長方形為造型基調,主體對稱式構圖上面配以浮雕,以體現高校大門所應有的莊重性及文化內涵,整個造型簡潔、明快、舒展,富有現代感。
嘉庚樓群座落于廈門大學校園內,是廈門大學的標志性景觀。該樓群以廈門大學的創辦人,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的名字命名。它是廈門大學建筑系師生自已設計,由五個相連的樓組成,位于風景秀麗芙蓉湖畔。
嘉庚樓群的風格是西式的,以對稱性突出凱思樓的巍巍壯觀。凱思樓下有八個如被斜刀削了的竹子形柱子,上面書寫著“自強不息,止於至善”八個大字,這就是廈大的“校訓”。
廈門大學群賢群樓群五幢一字排列,建在廈門市五老峰下、南普陀寺前的演武場上。以居中建筑、裝飾最考究、體量也最大作校辦公用的群賢為名。東邊為集美、映雪。西邊為同,安、囊螢。樓群最大特色古今、中西合璧式;樓梯石板懸挑式;清水雕砌特大的張燈結彩、垂珠彩簾吉祥:圖案式。1989年后廈門市把它定為古建筑保護單位。
找個時間,一起徜徉在廈門大學的校園里,享受幸福的恬靜。
白鷺洲 浪漫在湖畔的碧水藍天
白鷺洲公園分中央公園和西公園兩部分,是廈門最大的全開放廣場公園。中央公園,以游人回歸自然的觀賞要求為主題思想。白鷺女神雕塑立于園南游艇碼頭,是廈門的標志性雕塑。雕像前的廣場上有廣場鴿,親近游人,自然溫馨。西公園于1997年香港回歸時建成。內有回歸石、生肖石柱、音樂噴泉廣場和音樂露天廣場。
白鷺洲公園有400只從荷蘭引進的廣場鴿,每天喂養二次,游人可在公園里與鴿同樂,也可自帶米谷親手喂養,與鴿子一道戲嬉,其樂無窮!白鷺洲公園的音樂噴泉也令人欣賞不已。夏夜在此納涼的人們,每逢節日,可盡情欣賞噴泉美景。
筼筜湖舊名筼筜港,原與大海相通,七十年代圍海造田,筑起浮嶼到東渡的西堤,從此,筼筜港成為內湖,取名白鷺洲,有小商品古玩中心、餐飲、娛樂設施和白鷺洲公園。它海中有城,城中有湖,湖中有洲,洲中有池,池中有石,景景可以入畫,處處可以賦詩。
筼筜夜色從古景“筼筜漁火”演變而來。從前,筼筜港里漁船每晚回港排列岸邊,月黑之夜,一船一燈,倒影水中,搖曳飄忽,時明時滅,閃閃礫礫,景色奇麗。西堤筑成后,漁火消失。如今的“筼筜夜色”以白鷺洲為主體,以人民會堂為中心,以文物博物為歷史文化蘊涵,以湖兩岸高樓群為背襯,以仙岳山為屏障,以周圍眾多帶狀、塊狀公園和林帶綠地為幅臻,以雕塑、花木、海潮、白鷺為點綴,以時代意識、新潮時尚為趨向,集參觀、游覽、休閑、娛樂、健身、購物、餐飲等多功能于一體,是廈門新舊城區的中心帶,是人們來往的集散地、理想的休閑地,又是廈門日新月異發生巨變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