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埕鐵枝是福建省福鼎市的元宵民俗活動。鐵枝大約在明末清初從福建泉州一帶傳入閩東沿海地區,曾流行于福鼎、蕉城、福安、霞浦、壽寧等地。而沙埕鐵枝又以技術高超、陣容強大、場面壯觀,成為閩東頗有影響的漢族民間節俗活動之一。
元宵節是福建省福鼎市海濱漁鎮沙埕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傳統的鬧元宵節俗在當地已經延續了幾百年。走馬燈、舞龍、舞獅、連燈、車鼓亭等紛紛登場,居民萬人空巷踩街觀燈,而搬鐵枝是燈會中的重頭戲。
我在正月十四日上午趕到了沙埕,發現大多數居民已進入鬧元宵的節日亢奮狀態之中,街頭巷尾議論最多的還是晚上的兩臺鐵枝。“今年有鐵枝!”雖然許多人在節前已經知曉,但還是樂意互相傳遞這個消息。
當晚,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馬燈上街了。”“舞龍、舞獅上街了。”“車鼓亭上街了。”隨著群眾一聲又一聲的“報幕”,街上慢慢熱鬧了起來。但只有到了晚上9時,“鐵枝上街啦!”觀者如潮,人隨鐵枝慢慢流動,每個人的眼睛都睜得大大的,臉上顯露出驚異而喜悅的神情,當然也少不了贊嘆,這時的鬧元宵才達到了高潮。
“我很小的時候外婆就帶我來沙埕看鐵枝。”1909年出生于距沙埕集鎮約15公里的羅唇村的董春蓮老人回憶起小時候看搬鐵枝還印象深刻,“后來嫁到了沙埕,就每年都可以看了。”她與鐵枝有緣分,丈夫劉正初與鐵枝打了一輩子交道。劉正初這個名字已與沙埕鐵枝緊緊聯系在一起,說起沙埕鐵枝,許多人都會提到他。劉正初生于1907年,比妻子董春蓮大兩歲,但已去世20多年。“在我家辦了好多年,架子從一樓綁到二樓。后來移到別的地方做,過完除夕,正月初一就被叫去,從打圖紙到選材料,一直忙到元宵節鐵枝上街。后來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容易上火,頭人燉好西洋參送到家里來,請他出山。”
“有一段時間都是內澳和外澳各辦一臺,然后比‘過枝’。”沙埕居民把鐵枝承受重量的關鍵部位稱為“過枝”,過枝越隱蔽,設計越巧妙,其藝術性越高。董春蓮回憶起了40幾年前的一件事:“有一年黃瓜魚圍了一萬三千擔,沙埕熱熱鬧鬧辦元宵,少不了鐵枝,內澳請外地師父,外澳由劉正初來主打。內澳辦的是《哪吒抽龍筋》,用龍筋過枝,比較粗;外澳辦的是《牛郎織女》,一邊一支紅棍上去,一邊一個算盤,鐵枝搬上街后,引起了群眾的極大興趣,大家圍著猜測到底是紅棍過枝,還是算盤過枝,許多人認為算盤支架太細,不可能過枝,雙方打起了賭,就用鋸子當場鋸掉紅棍,上面的鐵枝巍然不動,果然是算盤過枝,引得群眾一片贊嘆。”
人們說鐵枝的藝術性,主要是指“過枝”的技巧,就如董春蓮老人所言,在當地,鐵枝藝人有時進行比“過枝”,叫過枝的水平,過枝越隱秘,設計越巧妙,其藝術性越高。
“搬鐵枝”又稱‘臺閣’,是一種源于清代,曾流行于閩東周寧、福鼎、福安、霞浦、蕉城等地的民間表演藝術形式。它是將鋼管或鐵條焊接成枝狀并固定于車轅上進行搬行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吸收了民間文藝、傳統戲劇、舞蹈等藝術門類的精華,形成了獨特的表演特色。根據沙埕《劉氏宗譜》記載,劉氏先祖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從泉州永春徙居沙埕等地,他們尊從祖先的習俗,在節日、慶典、神誕、廟會時舉行搬鐵枝,現在于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舉行這一傳統活動。
搬鐵枝是鐵枝表演的一種過程,要實現這種精彩表演過程,關鍵在于“綁”的工藝。而鐵枝無論從其制作工藝還是表演發展,歷時幾百年,始終處于一個創新、提高、拓展的過程。
1995年12月27日,福鼎撤縣設市,沙埕鐵枝參加在福鼎城區舉行的慶典,其活靈活現、古風淳樸的精彩表演,令來賓大開眼界、為之傾倒。1999年6月29日,在福鼎市第一屆太姥山文化旅游節上,沙埕鐵枝再一次受邀進城,以《八仙過海》《哪吒鬧海》《楊八姐闖幽州》等精品贏得了贊譽。人們無法想象,綁在鐵枝上的“小木偶”似的小演員(因身板被固定,故稱),不論身段水袖,還是舉手投足,竟是活靈活現的。渡伯(《八仙過海》中的人物造型)撐船那么自如逼真,楊八姐射箭(《楊八姐闖幽州》造型)如此傳神,龍太子爬梯(《哪吒鬧海》造型)那樣多姿,而南音配樂又那么引人入勝、扣人心弦。
那一次,沙埕鐵枝更以10米的高度引來一片贊譽、驚呼。按照慣例,鐵枝的設計高度擬在7米~8米,但福鼎城區有優勢,路面寬且直,理論上可以達到10米以上,最后為安全起見,設計為10米并成功地進行巡回表演。由于沙埕街道較窄,尤其是電線不規則,影響了高度的設計,所以“綁”枝的高度多數維持在7米至8米。
《哪吒鬧海》是沙埕鐵枝表演隊的代表節目之一。在表演過程中,在一個前后搖擺的機動車的推動下,坐在8米高、最頂端的“哪吒”借勢要向遠離6米的“龍三太子”(坐在鐵枝低座)傳接蓮花,如同雜技技巧中的凌空倒掛。觀眾看《哪吒鬧海》的時候,都緊張得屏住呼吸,看完之后發現手心全是汗。每傳接一次,全場都會發出一片驚呼;每次穩穩地一坐上頂端,全場又掌聲雷動。
央視主持人畢福劍觀看了如此高的搬鐵枝表演后,稱其“全國少有,中華一絕”。
鐵枝的內容主題體現了沙埕藝人的聰明才智,是藝人的集體智慧。藝人們往往從當地漁村實際出發,挖掘傳統曲目和民俗文化,結合當前經濟建設來確定作品,如選定制作的鐵枝有反映傳統文學的《紅樓夢》情節,神話傳說的《寶蓮燈》故事,民俗媽祖祭祀儀式等題材,都是為群眾所喜愛。作為民間民俗傳統習俗,沙埕鐵枝在閩東乃至福建眾多習俗活動中占有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