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5年,14歲的福州人張淑英做了國民革命軍軍官鐘崇鑫的新娘。兩年之后的1937年,鐘崇鑫隨軍開赴抗日戰場,再無消息。1944年,苦苦等待的張淑英接到丈夫已經陣亡的撫恤令,她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如今70多年過去了,這份曾經甜美的愛情,一直深埋在張淑英的心底。2014年11月,93歲的張淑英前往供奉抗日捐軀將士靈位的臺北忠烈祠,只為看到英烈譜上丈夫“鐘崇鑫”這個讓她刻骨銘心的名字。張淑英老人的故事,感動了數十萬網友。《海峽都市報》記者與居住在重慶的張淑英老人電話連線后,飛赴重慶當面采訪了張淑英老人,為讀者揭秘這段生離死別的凄美愛情故事。
初次見面在福州西湖,結婚兩年后抗戰全面爆發與丈夫分離
張淑英老人1921年出生在福州臺江碼頭附近,父母是生意人。她14歲時,隨父母搬到了臺江洋頭口一帶。
1935年春天,經人介紹,張淑英在母親的陪伴下,到福州西湖與一個年輕軍官相親。這個年輕軍官就是重慶榮昌安福鎮人鐘崇鑫,是黃埔軍校6期畢業生,時任國民革命軍71軍87師的少校參謀。
本來,張淑英不太樂意去相親,因為她以前見過的軍官都比較兇。可是初次見面,她就被對方打動了。
“1米75左右的個子,長得高大卻很溫和。”張淑英老人說,“他問我會不會寫字,我回答會的。沒想到,他去拿出紙筆來,我便寫了‘洋頭口’3個字,他看了贊不絕口。”
鐘崇鑫家里3代單傳,母親催促他早日結婚。訂婚一個月后,兩人在福州舉辦了婚禮,賓客有10來桌,細心的新郎官還特意為新娘弄到了西式白色長頭紗。張淑英老人回憶起當年甜蜜的情景,幸福之情溢于言表:“當時,姐妹們都說我好福氣,找到一個如意郎君。”
結婚后,兩人度過了一段美好時光。“他按照福州的習俗,叫我‘阿妹’。”張淑英老人說,“他把每個月的軍餉都交給我,還鼓勵我多學文化,而且還不讓我洗衣服。”不過,丈夫不喜歡她化妝和穿顏色艷麗的旗袍,“他總是說,阿妹不化妝就很美。”
“崇鑫最喜歡青色和藍色,后來我的衣柜里,就只剩下這兩種顏色的衣服了。”
1935年,農歷八月,鐘崇鑫所在部隊調到南京下關,張淑英跟隨丈夫來到南京。由于經常搬家,她感覺自己給丈夫帶來很多麻煩,讓丈夫分心。最后,張淑英和婆婆搬到江蘇省江陰鄉下,鐘崇鑫每周回家探望一次家人。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鐘崇鑫隨部隊調往上海奔赴抗日戰場。
張淑英老人說:“1937年,農歷七月初七,他一回家就說他要走,要去上海。我當時就感覺到,這次走和以前不一樣。他很匆忙,甚至走的時候都沒有收拾換洗的衣物。要走多久,他也說不知道。我提議說送他,他握住我的手說,那就一起到車站。到了車站,臨走前,他從后面抱住我,我轉臉一看,他流淚了。他說,阿妹,我會回來的。”
張淑英老人說,鐘崇鑫走后,她每天都心跳得厲害,特別是看到天空中戰斗機一架架地飛過,巨大的轟鳴聲更讓她擔憂。
丈夫參加南京保衛戰生死不明,苦等7年才知丈夫已陣亡
1937年冬,87師轉移到武漢,部隊派一名勤務兵到江蘇江陰接張淑英和婆婆去武漢。途經揚州時,張淑英與鐘崇鑫通了電話。
張淑英說:“他在電話里告訴我,他已經升遷為259旅中校參謀主任。”張淑英一聽,心里更緊張了,這意味著他要上前線去打仗啊!“他說讓我擔心了,現在他請不到假,沒辦法回來看我。他還叫我不要擔心,讓我照顧好自己。”
“在打這通電話前,他給我寄來好幾封信。每封信寄來,我開始都不敢看。他在信中說我的表弟也陣亡了,他的同鄉也陣亡了。還在信中說萬一他犧牲了,我還年輕,讓我隨便吧,我看了很傷感。”
“我被送到武漢師部后,一直沒見到崇鑫。向師長打聽,師長說259旅參加了南京保衛戰,很多人都生死不明。聽到這些,我雖然難受,但還是想,他說了會回來,就一定會回來。不過武漢不能久留,1938年春,我和婆婆回到了重慶榮昌安福鎮。我們知道,崇鑫只要活著,就會回來找我們。但是他的消息再也沒有了,到處找人打聽,都說沒有見過他。”
回到重慶榮昌后,張淑英覺得自己整個人就傻掉了,整天呆坐在一個地方,“一年又一年,我每天夜里都要驚醒很多次,卻總是夢不到他。”
每年,張淑英都會寫信去問鐘崇鑫的消息,但是都沒有回應。直到1944年,張淑英在街上遇到了鐘崇鑫的戰友方維鑫。方維鑫幫忙聯系軍長后,收到了一封回信,“兄陣亡,無法函告,軍座經常想起鐘兄英明才干,至今耿耿于懷。”
隨信寄來了鐘崇鑫的撫恤令,方維鑫馬上聯系了張淑英。張淑英看了信和撫恤令,感到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苦苦等了7年,等來的竟然是這樣一個噩耗。但她一直想知道一件事,在1937年的那個寒冷冬天,丈夫是怎樣殉國的?
“我一路哭著回家,婆婆知道后,也哭得死去活來。第二年,婆婆也病逝了,我沒有辦法,只好回去找我父母。他們當時已從福州去了四川,后來父母跟隨弟弟去臺灣,讓我也走,我不愿意。”
張淑英放不下鐘崇鑫,選擇留在重慶,“他是重慶人,我這輩子也要守在這里。”
和第二任丈夫生育了兩兒一女,古稀之年才向兒女坦露尋找初戀愛人靈位的心愿
家人走后,張淑英來到重慶,一直寄住在同鄉家中。其間有很多人給她說媒,都被她拒絕了。直到1949年,經人介紹,張淑英認識了第二任丈夫李自清,結婚后生育了兩兒一女。對現在的親人,張淑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沒有提及曾經的往事。
“自清對我很好,但崇鑫是我的初戀,這輩子我都不會忘記他,他就刻在我的腦子里了。我知道他陣亡后,就一直想知道他的靈位放在哪里。為了現在的家庭,我一直不敢說出這段往事,不敢說自己的想法。”
“1983年孩子們的父親去世后,我仍然不敢說想找崇鑫的事。那時候孩子們有的才剛成家,我不想讓他們困擾。直到1988年,我才把心愿告訴了3個孩子。大兒子當年就去了南京幫我打聽,但是沒有任何結果。”
張淑英的小兒子李長貴告訴記者,從1988年開始,實現母親的心愿便成了家里人的共識。1991年,張淑英一個人去了臺灣找弟弟,拜托他打聽鐘崇鑫的下落。
后來,李長貴兄妹在原87師少校參謀仇廣漢寫的《淞滬抗戰暨南京失守紀實》一書中,查到這樣一段記述:“城外部隊苦戰3日,打到12月12日上午,第71軍第87師的3個旅已傷亡殆盡,259旅旅長易安華、參謀主任鐘崇鑫和旅部直屬部隊官兵全部陣亡于雨花臺陣地……”
張淑英說:“雖然知道了崇鑫陣亡的原由,但他的靈位在哪里?他走的時候說要回來,就是說我們還會再見面的。這輩子,找到他的靈位,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2014年11月在臺北忠烈祠,93歲老人在愛人靈位前平生第三次流淚
2014年9月,張淑英60歲的小兒子李長貴在央視《關愛老兵》系列節目中,發現重慶有一個關愛抗戰老兵志愿者團隊。抱著試一試的想法,9月16日下午5時許,李長貴撥通了重慶關愛抗戰老兵志愿者芳菲的電話:“我想請你們幫我93歲的母親找一個人,他叫鐘崇鑫,原黃埔軍校第6期工兵科畢業,在1937年南京保衛戰中犧牲。”
隨后,芳菲把尋找鐘崇鑫的消息傳送到了全國各個關愛抗戰老兵志愿者群。
志愿者開始接力,找到了塵封的檔案:鐘崇鑫,原71軍87師259旅中校參謀主任,1937年南京城破前夕犧牲,時年32歲。
沒想到,當晚10時許,臺灣志愿者便在臺北忠烈祠找到了鐘崇鑫的靈位。
更令張淑英感動的是,細心的志愿者芳菲還將鐘崇鑫和她的照片合成在一起,親自送到了她手里。
2014年11月22日下午,在志愿者芳菲、小兒子李長貴的陪同下,張淑英從重慶乘飛機,當晚抵達臺灣。次日上午10時,她來到了臺北忠烈祠。
“他的靈位在第一排右起第四個。我說,崇鑫啊,我來看你了,我終于找到你了,從此我們再也不分別。”張淑英說,她這輩子只哭過3次,“上輩子欠他的,都是為他哭。”新婚燕爾送他上前線,7年后得知他戰死,她一路哭著回家;70年后拿著與愛人的合照,又流淚了,她說是記事以來第二次哭;93歲時她來到他的靈位前,是她一生中第三次流淚。
在臺灣6天,張淑英只想去忠烈祠。第二天,她又去了忠烈祠,“能多看他一會是一會吧。”
離開臺北前一天,是11月28日,張淑英老人再次去了忠烈祠,這次是去告別的。“我說,我找到你了,但我不能一直留在這里。也許,今后再也沒有機會相見,這可能是最后一次和你說話了。”
張淑英告訴記者,從臺灣回到重慶后,兒女對她說:“媽媽你把身體養好,我們明年再去祭拜鐘伯伯。”張淑英說:“此生,我已經沒有遺憾了。”
“張奶奶的心愿是獨一無二的,她和鐘崇鑫中校的愛情,包括她的執著也是罕見的。可以說,這是我們幫扶的老兵或家屬中,最讓人動容的故事。”芳菲說,“這段歷史再被人提起,是讓人們珍惜現在的生活,去用真心真情愛身邊的人,讓我們的世界更加溫暖。”
(綜合《海峽都市報》《重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