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3年7月,經廣東省寶安縣政府批準,寶安縣聯合投資公司實行“入股自愿、退股自由,保本、付息、分紅”的方式向社會招股集資,首次共集資130多萬元,改革開放后中國第一只股票“深寶安”誕生。當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是發行這一支股票的提議者。
1983年1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全國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作了《四化建設和改革問題》的報告,在全國干部和群眾中反響強烈。會議結束不久,胡耀邦來到廣東、湖南、湖北和河南4省開展調研工作。2月7日,胡耀邦一行抵達深圳,剛到住地他就催促著要出去走一走。他堅持先參觀后聽匯報,當天就參觀了羅湖商業區、上步工業區、漁民村、小梅沙等地。
在先后視察蛇口工業區和羅湖、寶安等地之后,胡耀邦了解到特區建設普遍面臨的資金難題。對此,他鼓勵深圳集資辦企業,提議可以嘗試發行股票。胡耀邦說,當年陜甘寧邊區困難的時候也碰到這樣的情況,就用一個辦法,發一個憑證,也就是救國公債券,用來募集資金。
胡耀邦提到的陜甘寧邊區救國公債是這樣的:1937年9月,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根據國共合作協議,邊區不設立銀行,不發行貨幣。國民政府統一發給八路軍軍餉,供給軍需民用。但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國民黨停發了八路軍和新四軍軍餉,并對陜甘寧邊區實施經濟封鎖。邊區政府于1941年1月28日作出決定,由邊區銀行發行陜甘寧邊區銀行幣(簡稱邊幣),并禁止國民黨的法幣在邊區市場流通。此后,邊區銀行還發行了500萬元建設救國公債,公債在邊區境內發行,面額有5角、1元和5元3種。邊區銀行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采取的這一系列措施,穩定了物價,繁榮了市場,打破了國民黨對邊區的經濟封鎖。
胡耀邦的鼓勵和提議,給了特區建設者極大的鼓舞和支持,1983年深圳經濟特區建設出現了新態勢,各項工作發展得更快了。更令人喜悅的是,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支股票也在特區之外的寶安縣誕生了。
特區建立時,寶安縣財政年收入僅1000萬元,搞基建、辦工業都力不從心。時任縣長李廣鎮非常著急,而胡耀邦的提議讓他看到了一線曙光。發行股票當時在香港已深入人心,不過在一水之隔的深圳卻是幾十年不敢提、不敢說的事情。李廣鎮提出搞一個聯合投資公司,向全社會招股,集資辦大事。于是,在1982年冬,第一家經地方政府批準向社會招股集資的公司——寶安縣聯合投資公司應運而生,它就是在深交所上市的中國寶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不過在創辦時,它只有縣財政撥出的200萬元資金,各項工作進展都很緩慢。
1983年7月,經寶安縣政府批準,寶安縣聯合投資公司采取“入股自愿、退股自由、保本、付息、分紅”的方式向社會招股集資,首次共集資130多萬元。1983年7月8日,由深圳寶安縣聯合投資公司向社會公開發行的股票正式面世。同年7月25日,寶安縣聯合投資公司在《深圳特區報》上刊登招股啟事:“歡迎省內外國營集體單位、農村社隊和個人(包括華僑、港澳同胞)投資入股,每股人民幣10元。實行入股自愿,退股自由,保本付息,盈利分紅。”
聯合投資公司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的消息傳開后,全國20多個省市均有人入股,一些華僑、港澳同胞也做了股東。第一年下來,公司經營得不錯,參股的人都分到了20%的紅利,一下子就有很多人參股了。
作為新生事物,股票從誕生之日起便引起了人們的極大熱情,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質疑。在這種情勢下,1984年5月24日,胡耀邦在谷牧的陪同下,再次到深圳經濟特區進行視察。當天晚上,胡耀邦在迎賓館與任仲夷、梁靈光及市領導座談。座談會結束后,胡耀邦把他1983年初第一次來深圳時提出來的“新事新辦、特事特辦、立場不變、方法全新”寫了下來。這16個字,可以說是給處在爭議風口浪尖的股票這一新事物以極大的支持。
(摘自《黨史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