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青春期”這個詞,最早被公眾注意到是在2010年。什么是“微小青春期”?從出生到1歲多的兒童,在臨床上有一種“小青春期”,常見于女孩,最多見的是單純乳房早發育,沒有其他性征出現。
為什么會出現“微小青春期”
一般說來,胎兒在母體中的雌激素水平是非常高的。當臍帶剪斷的時候,嬰兒和母體之間的聯系就沒有了,但是很快嬰兒體內就會建立起“下丘腦—垂體—性腺”的軸系,這是調節體內內分泌的重要軸系之一。當孩子出生時,體內的一些性激素水平就會升高。
微小青春期,男嬰兒一般是在半歲之前出現,女嬰兒大部分在一歲之前出現,有極小部分到兩歲左右出現。由于程度比較輕,持續的時間比較短,而且又跟以后大青春期很相似,所以我們把它叫“微小青春期”。
“微小青春期”的表現
男嬰在離開母體后不久,在數分鐘之內就開始調試其生殖內分泌系統的運行功能。男孩的雄激素可以到正常成年男性的低限值或者一半左右,所以有些男孩會出現陰莖的勃起、睪丸的增大,甚至出現一過性的粉刺。當然,并非所有男孩都這樣,因為有個體差異。
女嬰的反應稍慢一些,但也要在出生后幾個小時內,開始調試自己的生殖內分泌系統。部分對雌激素敏感的女嬰,可出現較明顯的乳房發育。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波動,極少數女嬰甚至會出現類似月經的少許陰道出血現象。這些表現一般持續時間不長,且不十分明顯。
所以,單純的乳房早發育,是兩歲以下嬰幼兒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現象,大多數孩子會自愈,并不會引起大家所認為的“性早熟”。
界定性早熟有診斷依據
為了向醫生明晰界定性早熟的概念,2010年,原衛生部發出“性早熟診療指南(試行)”,再次重申了診斷依據——女孩在8歲以前、男孩在9歲以前如果出現第二性征,可以視為性早熟。但是,該指南同時指出,一些小年齡段孩子的乳房發育,其實是一個“小青春期”的時間,大部分孩子在兩歲以前或者四歲以前會慢慢消退,對以后青春期的發育沒有特別的影響,不能亂扣“性早熟”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