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污染無疑是中國當前最大的環境挑戰,遮天蔽日的霧霾彌漫在北京、上海、沈陽以及中國其他城市的上空,甚至嚴重到肉眼可見的地步。然而空氣污染只是中國埋頭發展經濟所造成的諸多問題之一,除此之外,水污染、政治改革、荒漠化、癌癥村等也困擾著中國。
《穹頂之下》,這部由柴靜拍攝的時長約100分鐘的真相調查紀錄片,為我們揭示了中國人為污染所付出的代價。紀錄片播出前三天就獲得一億多的點擊量,也得到中國政府的稱贊,然而隨即便被要求撤出各大網站并關閉相關評論。不過關于霧霾的全民討論已然展開。

鑒于這些,中國準備在環境法規力度和執行力度上雙管齊下。一月份,中國政府開始施行新環境保護法,允許地方政府對持續性的環境污染行為按日計罰不設上限,直至整改完畢。三月份麥當勞薯條北京供應商因水污染物超標排放而被罰390多萬人民幣。新環保法也首次允許民間環保組織對環境污染單位進行訴訟。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民間環保組織或許是“環保斗士”馬軍于2006年創立的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A),該機構旨在公開中國的環境污染狀況,讓普通民眾能參與到日常的環境保護中,也讓污染企業無處可逃。另外一個著名的機構是阿拉善SEE生態協會,該協會目前已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環保團體和項目資助機構。該機構于2004年創立,發起人是多位中國知名企業家,迄今已資助了包括馬軍的IPEA在內的一大批環保公益組織。
中國的勞工權益問題也是老生常談,極長的工作時間、高危的工作環境、低廉的工資以及微乎其微的權益保護是中國勞工目前的情況。在一些勞動權利倡導者們多年努力下,中國工人開始要求更公平的報酬以及更好的工作環境。
中國在飛速發展的同時暴露出許多問題,這對其鄰國乃至全世界都有影響,但是現在中國似乎已經開始在重大的環境問題上轉變態度了。憑借強大的經濟規模和影響力,中國有機會依靠其市場勢力推動重大變革并成為世界榜樣。比如說中國國內對綠色產品有極大的需求量,那么全世界的供應商們將會急不可待地去填補這個市場。
盡管中國在綠色轉型中能得到諸多好處,但也有一個潛在問題:隨著工人待遇提高,中國不再有勞動力優勢及政策優勢,而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越南以及緬甸等國的廉價制造業則逐漸興起。隨著這些低成本制造業的轉移,勞工權益和環境保護倡議者們會再次活躍在這些國家嗎?或者說這些國家能否從中國的變革中汲取教訓從而尋求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