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16日下午4點,湖北襄河,日軍包圍圈內。
第五戰區總指揮張自忠將軍帶領手下剩余的百余人迎擊敵人的新一輪沖鋒……半個小時后,將軍戰死,余下守軍引爆雷管殉國。
將星隕落七十年,重新審視這場戰役,就會發現張自忠之死存在諸多疑問。身為戰區總指揮的他完全可以坐鎮中軍,從容調遣。但為何處事一向謹慎的張自忠在襄河戰場上僅率幾百人孤軍深入,主動投入日軍包圍,壯烈殉國?
1935年“華北事變”后,日本妄圖實現“華北自治”,逼迫國軍撤出華北防區,僅留宋哲元率領的第29軍在平津兩地駐防。奉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蔣介石給這支部隊的訓令是“忍辱負重,既不主動打仗,也不放棄華北,與日軍做長期周旋”。
領袖一句指令,說得倒是輕巧,但執行起來卻艱難無比。時任29軍38師師長,身兼察哈爾省省長、天津市市長的張自忠面對日軍劍拔弩張的態勢,奉著蔣介石“忍辱負重”的指示,進不能戰,退不能守,強裝笑顏地維持著苦澀的和平。也正因張自忠為人謹慎,行事儒雅,他獲得了日本軍政兩界的一致信任。
在此危局下,二十九軍全軍將士對日本人都橫眉立目,唯有張自忠一人,竟與日軍保持往來!這不免讓不了解真相的民眾起疑。1937年4月,日軍為在全面侵華前制造和平假象,邀請張自忠率領代表團訪日。此舉更加深了輿論的懷疑。
根據當時《北平日報》所報道,“(平津兩地)輿論沸沸揚揚,傳張自忠與日本人定了‘密約’,并接受了日本人所贈的巨款。”但據已故歷史學家高華先生的考證,實際上,張自忠在出訪日本期間,“言行謹慎,態度堅決,并多次對日方的不友好行為進行了抵制”。之所以日本人放出口風,說“親日氣氛已收到相當效果”,高華先生認為,“這是日本人為達到離間張自忠的目的所為。”
1937年7月7日,日軍炮擊二十九軍駐守的宛平縣城,中國軍隊奮起抵抗,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對此,南京對二十九軍的指示是“迎戰但不求戰”。
至7月下旬,日軍陸續從國內和東北增調到平津地區的部隊,總兵力達到十幾萬人。7月28日凌晨,日軍發動全線進攻。倉促迎戰的二十九軍猝不及防,副軍長佟麟閣、趙登禹陣亡。余部潰退,北平危在旦夕。
蔣介石連發5條電令,告知29軍軍長宋哲元放棄平津,余部撤至保定。
當時的宋哲元面臨著一個艱難抉擇:若戰,二十九軍將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若走,則必須有人出面同日軍交涉,為大部隊的撤離爭取時間。幾乎所有軍官都明白,在此敵對之際,同日軍進行交涉,定會遭到全國輿論的唾罵。
“誰愿意出面救這個局?”軍長宋哲元在撤離前最后一次高級軍事會上問在座的六位師級干部。在座的六人一言不發,氣氛悲憤。最后,張自忠站起身來。
宋哲元深知張自忠這一站意味著什么,臨行前,他握住張自忠的手說:“慷慨赴死易,從容負重難。我們今晚就走了,讓你為難了。二十九軍的戰線過長,你設法在北平拖住日本人,為我們爭取一周緩沖時間,帶我軍收縮集結后,便可恢復有利態勢。”
后來,時任二十九軍副軍長秦德純回憶道:“臨行,張將軍含淚告訴我,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漢奸了。”
隨后幾天里,北平市民發現二十九軍已經拋棄他們撤走了,而以張自忠署名的告示卻在四處張貼,勸民眾各安其業。于是輿論大嘩,都認為張自忠做了漢奸,一時間舉國聲討。對于視榮譽感為生命的張自忠來說,這段時期的遭遇對他打擊極大,從此萌發死志。
正在平津兩地百姓痛罵張自忠的漢奸行徑時,全國的輿論也憤然跟進。1937年9月28日《大公報》發表《勉北方軍人》一文,痛罵張自忠“賣國變節”,稱其為“張逆自忠”。
就在這舉國痛罵聲中,張自忠卻始終與日軍緘默地周旋,估算著第二十九軍有序撤離的時間,努力使平津免于屠城。到8月7日,張自忠自覺維持一周的使命已經完成,留在北平已毫無意義,便辭去了一切代理職務,躲進了一家德國醫院,乘美國人的汽車離開平津。
9日凌晨,當張自忠風塵仆仆地抵達濟南,本來以為會得到山東省主席韓復榘的幫助,但卻遭到了韓復榘的惡語相向。隨即,韓復榘命令下屬押解張自忠去南京候審。后來秦德純回憶道:“沿途車站,皆是學生,大呼‘抓捕漢奸張自忠’。”
從車廂外傳出的陣陣罵聲,讓張自忠清醒地知道了此時自己的公眾形象。“社會方面頗有不諒解……事實勝于雄辯,(我)必死而后生。”羈押在南京的張自忠在日記中如此寫道。也正在此時,“死”這個字,便頻頻出現在張自忠的口中。
到達南京后,張自忠得到了蔣介石接見。經馮玉祥、張治中等人的勸諫,蔣介石感嘆道:“此良將苦撐華北,忍辱負重,置個人名譽于不顧,反倒被誣做漢奸,實所天理不容。”
隨即,蔣介石準許張自忠歸隊,任原二十九軍改編后的五十九軍軍長。
回到部隊當天,張自忠與老部下痛哭,說:“今日回軍,除共同殺敵報國外,是和大家一同尋找死的地方。”在隨后的日子里,每逢打仗,張和他的部隊都沖在最前面,因為他們知道,作為“頭號漢奸”的他,沒有撤退的權利。在徐州會戰中,他痛擊號稱“鐵軍”的日本板垣師團的兩個聯隊。取得了日進60公里的“臨沂大捷”。在張自忠的持續炮火打擊下,板垣征四郎曾數次羞憤而欲自殺。
盡管如此赫赫軍功在他人身上也許早已閃耀,但在張將軍身上似乎遠遠不夠,輿論并沒有否認他當“漢奸”的歷史。其實,心灰意冷的張自忠早就清楚,“漢奸”的惡名唯有一死才能洗刷干凈,唯有以身殉國,才能扭轉輿論的誤解。

于是,1940年5月,湖北襄河前線,悲劇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