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9月3日北京將舉行相關閱兵式;此次閱兵由于其特殊性,吸引了大量的關注與討論。
事實上,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閱兵作為一項傳統的軍事儀式,其演變發展經歷了不同形式的變化,其中有代表性的便是春秋時期的“觀兵”。所謂“觀兵”,就是將軍隊列陣,向敵人示之以兵威,脅迫敵人屈服。與現代的閱兵式相比,春秋觀兵極富特色。
春秋時期的觀兵通常發生在兩軍對峙之時,一旦收到成效,則兩方不必再兵刃相接,因此觀兵是諸侯之間爭霸的一個常用手段。縱觀整個春秋時期有史料記載的觀兵活動,其中一個典型便是公元前562年晉悼公伐鄭時的兩次城下觀兵。當時正值晉悼公復興霸業之時,為征討鄭國“貳于楚”的行為,晉悼公命晉軍聯合宋、齊、魯、衛等國軍隊進攻鄭國,包圍其都城。然而諸侯聯軍如此興師動眾圍住鄭都后,卻沒有攻城,而是“觀兵于南門”,在鄭都南門外閱兵以向鄭國展示實力。鄭國眼見聯軍陣勢如此之強,便派人求和。楚國得知后便興師再奪鄭國,重壓之下鄭國又歸順了楚國。同年9月,晉悼公命諸侯聯軍再次包圍鄭都,聯軍兵臨城下后依然沒有攻城,而是“觀兵于鄭東門”。鄭國又派人求和,這次觀兵再次收到成效。

晉悼公兩次大軍攻鄭卻兩次城下觀兵,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兩次大軍攻鄭,是因為鄭國在戰略上的重要性;而兩次城下觀兵,則是源于春秋時期整體的戰爭模式。在當時,以軍事威懾和政治謀略迫使對方接受自己的條件而屈服是普遍現象,一方面當時的作戰兵種主要是車兵,講究陣列;另一方面當時的戰爭思想受傳統“軍禮”影響,講究禮儀,因此戰爭雙方往往排好陣列后才鳴鼓而戰。這便決定了“觀兵”這種示威屈敵、減少傷亡的做法為當時的戰爭指導者所普遍熱衷。
觀兵也會出現在戰場之外,比如在某些外交場合中,諸侯之間以此增加談判籌碼,觀兵便與當時各國外交活動相輔相成。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諸侯軍隊進抵楚國,楚成王派大夫屈完前去交涉,齊桓公便頗帶威脅意味地和屈完同乘一輛戰車檢閱聯軍方陣,而屈完則針鋒相對地作出回應。見楚國態度強硬,齊桓公便順水推舟,與楚國和平結盟。公元前606年,意氣風發的楚莊王平定內亂外患后在洛水之邊的周天子疆域內觀兵,直接威脅周王室;并且竟向周王使者詢問天子用鼎之大小,結果被使者一句“在德不在鼎”駁了回去。楚莊王心知周王室尚不可輕視,便班師回楚。
齊桓公九合諸侯,楚莊王問鼎中原,這兩次觀兵為后人所津津樂道;雖然過程曲折,但是結果尚可。齊桓公并不真想費力去攻打楚國,而是借這次觀兵和一些外交手段使楚國向齊國請盟;楚莊王也是借觀兵向中原國家宣告楚國的崛起。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觀兵”在春秋時的普遍性,也足見觀兵與諸侯外交活動的相輔相成。
除了與戰爭、外交相關聯外,觀兵在一些記載中也只單純表示檢閱軍隊。如公元前537年,楚國軍隊想攻打吳國卻又無法進入吳國境內,此次出征無功而返,楚靈王索性在附近一座山頭上對楚軍進行檢閱。
觀兵雖然大體上是圍繞戰爭而進行的,但其所包含的范圍還是有些廣泛。直至后來,兵家鼻祖孫子將春秋大量觀兵史實加以提煉升華,總結出一套“伐交”原則,即通過布陣列勢、顯示實力而震懾敵人,迫使其退縮或降服。《孫子兵法·謀攻》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完整地描述了一般戰爭行動互為關系、逐次遞減的整個過程,而伐交在孫子所設定的整個戰爭實施體系中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正是由于觀兵在春秋時期具有一定普遍性與重要性,并且很多時候還與戰爭直接相關,因而也引起了人們對此的討論。公元前597年,晉楚之戰后,楚軍大勝,有人建議楚莊王聚集晉軍尸體建一“京觀”來彰顯武績,對此楚莊王予以駁斥,其中有句話很有意思:“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意思是說觀兵炫耀武力來使諸侯畏懼,戰爭便不能收斂;強橫蠻暴而不止兵,又如何能夠保持強大?事實上早在周穆王時期就有類似觀點,據《國語·周語》記載,祭公謀父曾如此勸諫穆王:“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
現在提起中國古代閱兵時,“觀兵以威諸侯”是一定會被提到的,但這句話本意卻是啟發人們對“觀兵”的反思。這種反思源自對戰爭的審慎態度,實際是針對窮兵黷武而言。在當時,觀兵與戰爭直接相關,一旦威懾不成,兩軍交戰在所難免,因而“不可不察之”。“觀兵以威諸侯”雖然會有濫武之嫌,但多數情況下它所起到的還是積極的震懾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當時諸侯對和平的注腳:時代的變遷決定了當時和平的被動,諸侯的爭霸則導致了武力的泛濫,在竭力避免傷亡的情況下,“觀兵以威諸侯”成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最佳選擇。
“伐交”在春秋時期尚有一席之地,而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戰國時期,“伐兵”“攻城”則已大行其道。由于戰爭形式的改變,“觀兵”作為相對特殊的軍事現象漸漸成為歷史的陳跡,但其中內涵的積極作用卻仍值得今天借鑒。“兵者,國之大事”,不同的時代對戰爭的態度總是極為謹慎的,不到萬不得已是不可輕易言戰的。現在的閱兵與春秋時期的觀兵雖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二者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展現實力、威懾敵人,用交戰廝殺之外的方式尋求和平。
本欄目責任編輯: 唐長志(jacksteel11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