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明并不擅長講大道理。
務實的經歷沒有賦予他高超的修辭術,演講錄里不帶包裝的“專注”“熱情”“理想”等詞,讓人誤以為他是一個心靈雞湯式的領導者。

但他一直踐行著那些大道理,并以這種最“簡單”的方式走向了成功。
多年以后,作為一個市值上百億的公司的董事長,劉道明仍然對自己的第一個房地產項目記憶猶新。
那是1994年,劉道明38歲,卻已經經歷了遠較當時的同齡人豐富的人生,雖然真正的輝煌事業尚未開始。
走出農村,在解放軍工程兵118團擔任文書、代理參謀等職,主動放棄提干機會學習駕駛,退伍之后先后在老家洪湖縣城、湖北駐京辦、湖北駐滬辦當司機,隨著1988年海南建省下海經商,在泡沫中賺過錢,也賠過錢,幾次放棄體制內的穩定待遇,他心里埋下追求自由的種子。
當然,沒有實力支持的自由渴望只是空想。劉道明有實力嗎?他自己還沒有機會作答,外界也無從判斷。當他帶著37萬元和一輛車回到北京時,一切尚屬渺遠未知。
陪朋友去昌平縣北七家鎮看了一個舊城改造項目,朋友提不起興趣,劉道明卻覺得這里有戲。
這片后來被稱作名流花園的土地,比如今的北京地鐵5號線北端終點站天通苑北還要偏北,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誰會想要住在這里?
但劉道明把地簽了下來,開始做規劃。
“這個過程中所有人都不看好,我的總經理跟我辭過三次職。房地產的三要素,地方,地方,還是地方(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他覺得我選的那個地方沒有前途。”
劉道明卻認定,房子是給人住的,只要便捷、舒適,就會有人喜歡。沒學過規劃和建筑的他,開始以一個居住者的角度考慮需求,解決問題。
首先是交通,當時那里沒通公交車,連路都很窄,到亞運村都要十幾公里,怎么辦?
“我當時一了解,北京的大巴車10萬塊錢一輛,我買20輛,來回跑安定門地鐵站和國貿。后來從名流花園到安定門,只需要30分鐘,和從亞運村坐公交的時間差不多。還有一趟車直達國貿,把摩托羅拉等很多外企的買房需求都引過去了。”
然而,沒有通水,怎么辦?
“周圍的村子都是用自打的井取水,我一打聽,打一口井要十幾萬塊錢,就規劃了兩口井,建一個自來水廠,然后建一個鍋爐房,保證24小時熱水和冬天的暖氣。”
最后,當時的北京人們還在用煤氣罐,頗為不便,怎么辦?
“那我就建個液化氣站,用管子通到各家各戶。”
有班車,有熱水,有煤氣管道;有超市,有飯館,有文體活動中心。對于那時的北京,該有的都有了。
接下來就是賣圖紙、賣樓花,周圍賣4000元/平方米,功能還不完善。劉道明一算成本,決定賣2688元/平方米。
“都搶,人們排著隊搶房子。”還沒開工,他就賣了2個多億,有了這筆現金,后面的事情自然順風順水。
回頭看去,這個項目可以用“困難重重”來形容,然而劉道明說得輕描淡寫,心里也確實不覺得當時曾有過何種障礙或壓力,無非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其實就這么簡單,但是在你沒有成功之前,大家看你,都覺得沒有資源又沒有資金,不懂專業又沒有背景。但實際上,我不是找市長而是找市場,想著人們買房需要什么,滿足他們,打動他們。”
從房地產起家的劉道明,在新世紀開啟了新地圖——資本市場。
2000年,劉道明率領名流集團入主當時的“幸福實業”,從而成為中國最早一批借殼上市的房地產企業,然而這次收購卻是一波三折,以至于作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史上的經典案例被反復提及。
幸福實業的前身是幸福服裝廠,創始人周作亮是一位殘疾人,因為辛勤經營、業績出色,同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于是成為湖北省政府的重點關注對象,在上市之初就得到了省里的支持。但是手頭有錢之后,周作亮卻開始了一系列不切實際的擴張,電力、鋁材、信用社,這種四面出擊沒有相應的經營能力做支撐,各種問題接踵而至。
1999年,幸福集團由于無力償還湖北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的貸款,只得將幸福實業14000萬股轉讓給對方。然而一年之后,湖北國投又受廣國投破產案牽連,在清算過程中將6000萬股幸福實業法人股進行拍賣。
名流集團以每股0.60元的價格競買成功,超過湖北國投(15.148%)和幸福集團公司(12.582%)成為幸福實業的第一大股東(19.18%)。
劉道明是提前十來天知道了拍賣消息,隨即做出了自認為很快卻不草率的決定。“我收購它的控股權的時候,是預計未來一定會全部流通的,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風險點在于,這個窟窿會不會越來越大,把我陷進去。”
他在了解之后發現,雖然幸福集團的經營狀況不佳,但現金流還是正數。同時幸福實業沒有直接債務,都是集團債務,是上市公司以資產作為擔保的,哪怕資產全部給人,他還可以拿到一個“凈殼”。盤算之后,劉道明決定果斷拿下。
“收購之后,在重組的過程中,其他股東的意見不統一,我就把它擱置下來,同時等著全流通。”果然,2008年,任志強的華遠地產借殼幸福實業,全流通后,名流集團獲得了豐厚的投資回報。
聽起來一路順利,好像劉道明撿了個大便宜?那是因為我們直接跳到了結局。
被收購后,幸福實業相繼曝出了很多法律問題,凈資產從每股一兩塊錢跌到三毛錢,一度被稱為“中國最大的收購陷阱”之一。很多人覺得劉道明干了一件傻事。“包括證監會、財政部、上交所、全國人大、湖北省政府,都為這個幸福實業的重組案和我交鋒過,但是最后全部處理好了。”
“我覺得這么做是一個理想的方案,就不會像別人因為現在有困難就放棄,我相信遲早有一天你們會理解我,這個東西是好的。”8年后,名流投資、華遠地產與幸福實業三方參與的重組方案,還是按照劉道明當初的設想進行。有趣的是,這份方案又被稱為“中國最具創新力的重組案例”。
“幸福實業這個過程給我帶來的最大好處是讓我懂得了上市公司的很多規則,法律問題、會計問題、兼并重組的規則問題。”這份經驗被劉道明迅速帶到下一次收購案中,3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對云南華一的兼并重組。
在收購云南華一之前,他花了幾天時間,基本上把當時中國一千多家上市公司排查了一遍,看哪些是合適的收購對象。但沒想到選定云南華一之后,得知這家公司已經和30多家談過重組方案,一直沒有談成。
按說希望渺茫,但只聊了30分鐘,劉道明就得到了對方的垂青。“我說了三個收購目的:第一,房地產是個資金密集型行業,通過上市可以把它做大做強;第二,一個人總會犯錯誤,總會膨脹,我需要一個外力——上市公司制度來約束自己;第三,我不想像別人一樣要求子承父業,通過上市將資產證券化,我的孩子將來愿意做企業就給他做,不愿意做,分點股票,愛做什么做什么去。”
對方董事長覺得想法很契合,很清楚,算是給自己的公司找了個“好婆家”,于是表態:要你看中了,我們就來配合你。
事情就這樣成了,最后的投資回報率“沒法用倍數來算”。
劉道明在資本市場的嗅覺與手段常常為人稱道,然而面對種種波詭云譎的復雜局面,他的態度其實一直舉重若輕。“我把問題看得比較簡單,做起來也比較簡單。但是別人把這個事情當作經典案例來研究,覺得怎么會輕而易舉啊?其實只要專注,把目的想清楚了,一個個問題解決了,自然就迎刃而解。像收購幸福實業,我對最壞的結果有準備,覺得可以接受,然后等著全流通,8年時間,多少人跟我談,和我的理想不一樣,我不賣。”
“從2007年到2012年,這5年時間實際上是沒有追求的,我沒有做一樣事情,只是在享受成功、榮譽、地位。”
知天命之年的前半段,劉道明說自己的人生倒退了。
不難理解,站在個人事業的巔峰,確實會失去目標。
領導者沒有追求,周圍的人也以求穩保平安的風格行事,企業的競爭力隨之急劇下降。
與此同時,國家的經濟形勢不一樣了。過去的房地產,怎么做都掙錢,如今的市場悄然發生著變化。
“在一艘船快沉的時候,船員首先想的是逃生,但船長考慮的是救船。”在意識到如此下去企業會面臨很大風險的時候,劉道明決定改革。
沒錢沒經驗打造名流花園的時候,他不覺得困難;重組滿是窟窿陷阱的幸福實業的時候,他不覺得困難;然而談到改革,劉道明終于吐出了一個“難”字。
一向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他,發現這一次問題在自己身上。
“因為你已經慢慢地松懈了,怕困難了,一個五十幾歲的人要重塑自己的人生目標,之前的榮譽、地位都成了你的包袱,放不下。”
從農村到部隊,從司機到企業家,習慣于實干的劉道明,竟開始琢磨“人為什么活著”這樣的問題。
2013年元旦,他把自己關到深圳的一家酒店,思考人生。適逢習近平主席在2012年末提出“中國夢”的理念,劉道明開始問自己的夢想是什么。“因為我的理想全都達到了,我想做什么都做成了:一個農村的孩子,做到全國人大代表,上市公司,全國布局,資產幾百億。我還有什么想做的事?”
他想到了上學時讀到的陶淵明《桃花源記》,想到了入黨宣誓時的共產主義。
“進入社會之后,這些夢想越來越遠了。”
現在,劉道明想在自己的公司里、小區里,做試驗、做樣板。“讓生活更美好”,這句樸實無華的話出現在他的頭腦中,以此為基礎,他構建出一套“美好價值觀”,公司如今的名字“美好集團”,由此而來。
個人事業雖然做到巔峰,還有無窮無盡的社會事業。“一個地方一輩子”,之前以賣房為主導的公司目標,轉變為“為用戶的一生負責”,美好集團也從房地產開發商,轉變為“美好生活的集成商”。
由于公司定位的轉變,經營模式從大總包走向服務社會化、投開市場化,劉道明裁掉了一大堆機構,公司從2013年初的1200人減少到如今設計院的200人,原來的高管2/3都離開了。毫無疑問,革周圍人的命和革自己的命一樣痛苦,但為了一掃公司暮氣,不得不如此——他仍然是那種直面問題的態度。
轉型之后,美好集團和中建三局進行戰略合作,將工程監理、采購等一系列開發工作交給對方,自身專注于標準化服務。
“這一切才剛剛開始。……坎坷只阻擋怕困難的人,當你看透了生活而仍然那么熱愛生活,你才是真正的強者。”在近期湖北北京商會考察美好集團時,劉道明如此說道。聽起來仍然像大道理,卻讓人不敢不心懷敬畏。
“我說的這些東西,你寫出來,對于不做事的人來說就是一句白話,沒什么新鮮,對于真正做事的人來說就有用,人家這么做確實做成了,他的信心就足一點。”
誠然,如《道德經》所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劉道明仍然踐行著那一套大道理,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從不求捷徑,卻走得最快最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