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不僅僅是一個名字,它幾乎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烙印,代表中國在改革開放的30年間所取得的一切耀眼成績。是八十年代生人在中小學課本里就見識過的、是九十年代生人在電影里打過照面的,是代表中國農業領先世界水平的神話締造者。

給予他溢美之詞的文章不勝枚舉,在《永遠執著的美麗》里,作者寫道:“他的研究成果一個接著一個,他的雜交稻創造的神話一項接著一項,30多年間他在這個領域始終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而新千年里,他主持的國家‘超級稻’研究項目又傳佳音,續寫了‘綠色革命’的新突破。”
雖然發明了“雜交黃豆”“雜交玉米”的科學家如此之多,但在中國地少人多的現實下,解決了吃飯難題的袁隆平,無疑是最成功的。
以至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深信中國農業對農副產品的要求即是多:一是產量多、二是成果次數多。也就是說,一年三季稻總比一年兩季稻好,一年一季稻簡直輸在了起跑線上。
雖然不知道中國到底還有多少人口因為農產品產量及進口數量的總量不足而吃不上飯,但是這么多年,大米我堅持只吃五常的。
這應該不是一小部分人的需求。
2013年,在一項由騰訊網開展的調查中,約有87%的網友認為今后中國水稻種植應該把品質放在首位。雖然不能確定這9萬名參加的網友,抽樣調取是否符合統計學。但不爭的事實是,改革開放幾十年以后,中國的經濟迅猛騰飛,中產階級的成長,促使民眾對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最近被安徽叫停的“超級稻”,大概一定要“躺槍”。
有媒體報道稱,從2014年10月起,安徽部分地區發生了水稻減產甚至絕收的現象,受災面積超過萬畝,涉事稻種為“兩優0293”。雖然當地農業部門第一時間跳出來辟謠,解釋稱“兩優0293”并非超級稻。
按照農業部門的認定,所謂超級稻,是指采用理想株型塑造與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技術路線育成的,比現有水稻品種有大幅度產量提高,并兼顧品質與抗性的水稻新品種。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5年,農業部累計冠名了146個超級稻品種。由于冠名后推廣面積不達標等因素,陸續有28個品種被取消了超級稻品種資格。目前仍有118個超級稻品種在確認范圍內。
1981年,日本人率先提出了超級稻概念,而中國在1996年才引入自己的“超級稻計劃”,開始對水稻產值的再挖掘。最初,它的產量從700公斤/畝、800公斤/畝到1000公斤/畝的實驗產量,幾乎做到每三年就有一次新突破。在農業用地質量開始退化后,自然減產等其他非人為要素制約了農產品產量,因此,超級水稻再次被寄予了厚望。
數據顯示,2014年,經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品種的推廣面積已達到1.36億畝,約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30%,平均畝產達到590.8公斤,與同等種植條件下的非超級稻品種相比,畝增產68.8公斤,增產幅度達到13.2%。
那么,一起普通的農作物病蟲害事件卻持續發酵,引起人們對超級水稻的質疑,背后的原因并不簡單。
早在2001年,廣西農科院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兩位研究員栗學俊和陳彩虹聯合撰文《高產還是優質?——淺談當前雜交水稻育種的主攻目標》。他們認為,育種家們的目標與市場的要求存在較大差別,主攻“超級稻”忽視了“優質”這一更緊要的問題。
當時,由于政策的風向影響,并未在媒體上引起廣泛關注。但如今來看,當年質疑“超級稻”忽視稻米質量的研究者,與其說他們批評的是“超級稻”,不如說他們反對的其實是“重量不重質”的農業種植思路。
美國普渡大學食品工程博士云無心在考察了國外市場后指出,中國的超級稻在國際市場上并不占優勢,原因在于米質一般。
在日本,一些養雞場會使用稻米作為飼料,因為日本的農民認為,只有畝產不足600萬公斤的稻米才是利于人類食用的。雖然這種處理方式過于簡單粗暴,且不一定適合中國國情,但不可否認日本大米在世界上更有消費市場的事實。就連中國人也喜歡花高價錢購買日本大米。
而我喜歡的五常大米,按黑龍江五常大米協會會長的估計,其真實產量不足市面上銷售總產量的1%,也就是說,大多數人以更高的價格購入了并非最優質的大米。長此以往,優質稻米就會逐漸被擠出市場。
期待生產者在短期內改變利益訴求,調整產業鏈結構是不現實的,中國稻米優質化的道路還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