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市工業發展呈現行業關鍵環節創新研發實力不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弱等突出問題,加上工業發展與北京“城市病”等突出矛盾,北京市工業未來發展走向問題成為北京市經濟發展的最熱門議題之一。
因此,無論從產業升級角度還是從“工業軟化”的特點和優勢角度分析,“工業軟化”具有提升北京市的科技創新實力,緩解北京“城市病”,增強北京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的作用,是引領北京市工業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制約工業發展的瓶頸
工業是大城市整個經濟結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是工業發展初期、中期,還是社會進入工業發展中后期,對于一個國際性大都市工業都必不可少,只是以不同的發展方式前行。
近年來,北京市工業發展面臨產業環節附加值不高,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區域性中心帶動能力有限,“人口、環境、資源”等“城市病”問題突出等瓶頸。
關鍵環節研發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北京擁有58所本科院校,其中211重點高校29所,占全國1/4;擁有科研機構288家,80%為中央直屬科研機構,是全國科技研發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但表現在工業上,在汽車等高端制造業附加值較高的研發、設計、核心零部件制造等高附加環節仍然沒有話語權,北京的現代和奔馳等企業都采用與外商合資方式,核心技術仍牢牢把控在外方,與國際制造業發達城市無法相提并論;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優勢主要集中于制造環節,研發和服務環節實力相對較弱;北京80%的生物醫藥企業都是中小企業,這與北京大量的科技研發人才和資源,良好的經濟社會基礎不匹配。
經濟輻射帶動能力不強。根據區域經濟學理論,特定的城市經濟圈內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力對整個城市圈的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和鄰省相比,河北的人均GDP僅為北京人均GDP的1/3,而江蘇和浙江省的人均GDP相當于上海人均GDP的2/3以上。北京市周邊的河北區縣每平方公里的產出不足北京的1/10,而上海周邊城市每平方公里的產出一般為上海的1/3。可見,北京市的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小于上海。
受“城市病”問題制約。隨著北京城市的擴張,“城市病”問題成為北京工業發展最嚴重的制約因素。2013年北京市人口數量高達2114.8萬,是1978年的2.42倍,明顯高于全國人口增長幅度(2013年全國大陸總人口僅為1978年的1.41倍);人口密度高達1289人/平方公里,且分布不均現象嚴重,中心區人口密度是周邊人口密度的三倍;2013年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氣僅占48.2%,其中工業污染貢獻率達25%;2013年北京市的用水缺口達15億立方米,人均用水僅為120立方米,按照國際標準是極度缺水城市;2013年北京工業用地價格984.75元/平方米,用地價格漲幅較大;工業用地5438763平方米,供應量呈現明顯下降趨勢。人口總量過大、分布不均,水資源有限,工業用地價格高而少,環境污染矛盾突出等資源環境問題都成為北京市工業發展的制約。
“工業軟化”是優選之策
上述這些瓶頸是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所累積的突出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其中工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是重要議題,而“工業軟化”是解決北京工業發展問題的優選。
工業軟化是工業結構的軟化,是從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日益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轉移,是工業對于信息、服務、技術和知識等“軟要素”的依賴程度加深。從產業分布來看,包括第二產業中附加值較高的部分,如上游的研發設計、關鍵零部件生產和下游的營銷和結算(包括總部經濟),以及由此衍生的售后服務、會展等生產性服務業;當然,也包括一些高附加值、少污染、具有核心技術的新興制造業,如通信電子、醫療器械、環保材料制造等產業。工業軟化的主要特點可以歸為高知識性、高技術性、融合化、服務化,由此推動北京工業進入高級化階段。
同時,工業軟化有利于增強城市經濟輻射能力。經濟中心城市的輻射效應源于中心城市對其自身結構的優化和科技進步的推動。表現為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產業向周邊城市經濟腹地轉移,以及人才、資本、技術、信息等高級生產要素的溢出。其結果是在中心城市周邊形成了衛星城和城市群,同時帶動了周邊經濟區和鄉村的發展。上海的經濟輻射能力遠高于北京,這與上海工業軟化的衍生產業發展較好有很大關系。北京的第三產業比重雖然高于上海,但是受城市國際化程度、北京首都特殊定位、行政管制較多等因素影響,以科技服務業、會展、咨詢、信息服務業、金融業服務為代表的、最能有效推動人才、資本、技術、信息要素的溢出的產業比重卻低于上海。2013年上海市生產性服務業在服務業中占比超過60%,而北京的生產性服務業在北京市服務業中占比為50.3%。
工業軟化的實施對于緩解人口、環境、資源等“城市病”具有一定意義。
一是工業軟化可以有效提高工業效率,減少區域內承載的人口數量。工業軟化主要集中于以產品研發、核心技術產品生產試驗為主的“2.5”產業,以及制造業的核心關鍵環節,其產品和服務的高附加值、高科技特點決定其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不是以數量衡量,而是以科技含量和服務品質取勝,對于生產和服務人員的素質要求高于數量要求。因此,工業軟化的實施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緩解傳統大工業帶來的人口問題。
二是工業軟化可以減輕環境污染。據分析北京市工業污染是霧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貢獻高達25%。工業軟化并沒有回避工業發展問題,而是從工業結構調整角度著手,細化產業鏈分工,將工業產業鏈中上游的研發、設計等環節剝離出來,形成研發、科研產業集聚群。另外工業軟化著重于工業和服務業的融合。這些高端環節和產業大部分依靠人的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必然減少了因為大工業發展帶來的工業污染物和能源消耗。
三是工業軟化可以提升土地集約度。工業軟化通過提升空間利用率的方式來加大土地利用效率,一個高新技術企業與一個大型制造工廠所需土地相比多少是顯而易見的。從用地環節看,這類產業更適合土地緊缺、人口密集的城市。
工業“軟”起來要做到三點
一是深入分析京津冀產業體系,形成可以與河北、天津互動的工業軟化方向。“京津冀”工業基礎本身關聯性并不強,北京市工業轉型并不僅僅是對原有工業產業鏈的延伸,更重要的是通過工業軟化推動京津冀一體化。明確三地工業內部產業結構及未來發展方向,明晰北京市未來工業軟化的對象,加快形成工業和服務業融合的區域合作模式。
二是進行科技創新機制改革,推動北京市科技創新資源的進一步釋放。如何更好地利用北京市的科技創新資源,釋放北京優秀人才的潛力是北京市工業軟化最重要的課題。以大學、科研院所的科研考核機制改革為突破口,增加科技成果產業化標準。建立北京企業與跨國公司合作機制,推動北京市大型龍頭企業利用跨國公司技術資源,與北京市豐富的人才、技術、大型項目和資金等資源對接,提升北京市大型龍頭企業研發實力。
三是加快提升金融、中介、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水平,做好工業軟化的配套服務工作。北京市服務業比重全國最大,但是生產性服務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生產性服務業職能分散,金融等生產性產業進入還存在較高的市場壁壘和行業壟斷等。應從建立生產性服務業的協調機構入手,建立健全有利于生產性服務業職能整合的協調機制,規范市場準入條件,形成良性競爭的服務業市場環境。
(作者單位:賽迪方略縣域經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