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1日起,《存款保險條例》開始生效,標志著我國醞釀了超過20年的存款保險制度正式實施。這被認為在我國金融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在保護存款人權益、及時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和維護金融穩定中都將發揮重要作用。但業內人士也表示,在政策實施初期,所存在的潛在風險也不容忽視。
隱形擔保顯性化
存款保險制度是指由符合條件的各類存款性金融機構,按一定比例向存款保險機構繳納保費,建立存款保險準備金。一旦成員機構發生經營危機或面臨破產倒閉時,存款保險機構向其提供財務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一種制度,起到保護存款人利益,維護銀行信用,穩定金融秩序的作用,政府也不用再為金融機構兜底。
根據發布的《存款保險條例》,存款保險范圍限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被保險的存款既有人民幣存款也有外幣存款。實行存款保險制度的目的是保障居民存款處于安全狀態,優化銀行結構,降低銀行體系風險。因此一提到存款保險制度,存款人大多關注最高賠付額,從國際上看,償付限額一般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至5倍。此次《條例》將最高償付限額設為50萬元,約為2013年我國人均GDP的12倍,高于國際一般水平。據了解,這主要是考慮到我國居民儲蓄傾向較高。根據人民銀行的有關測算,按照2013年底的存款數據,50萬元的償付限額可以覆蓋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
對于普通儲戶來說,目前我國經濟形勢和金融市場都較為穩定,因此即便在同一家銀行的存款本息超過50萬元,也不必著急將存款搬家。
雖然設定了賠付限額,但并不等于說超過50萬以上的資金就不予賠付。如果有銀行發生破產或者被接管、被撤銷,將首先動用存款保險基金進行賠付,也可以從銀行清算財產中得到補償。同時支持其他合格的金融機構接盤破產銀行,承擔其業務、資產、負債,使儲戶的存款繼續得到保障。況且存款保險機構一旦發現投保的金融機構存在運行風險,也會通過早期干預或銀行重組等措施,盡力保障儲戶的資金安全。例如海南發展銀行在1998年由于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因支付能力嚴重不足導致關閉,最終便由央行指定中國工商銀行為其兜底。
而對于投保的銀行機構來說,則更關注自己需要交納多少保險費,費率由基準費率和風險差別費率構成。但《條例》中并未明確具體費率,業內普遍預計,大型銀行費率大概在萬分之五左右,股份制等中型銀行費率大概萬分之八左右,城商行等小型銀行費率大概在萬分之十左右,而風險差別費率則依據投保機構的經營管理狀況和風險狀況等因素確定。
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美國國會通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成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以此保障銀行系統穩定運行。此后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存款保險制度自上世紀90年代逐步建立發展起來,我國是第114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國家,自1993年國務院首次提出存款保險制度以來,歷經22年才讓這一制度真正落地實施。相比于改革開放以來,各領域爭相與國際接軌,在完善銀行保障體系方面的腳步則緩慢許多。從技術層面來看,實施這一制度難度并不大,之所以在討論多年后才推出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國與歐美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不同。任何金融產品都是對信用風險的定價,而信用則是個人、企業及政府的承諾。在歐美國家,信用是通過市場的重復博弈演化而形成,并通過嚴格的法治體系來保障。銀行破產倒閉很常見,如果沒有存款保險制度,居民存入銀行的錢隨時都可能面臨極高的風險。
相反我國金融市場以往一直受到政府管控,信用往往通過政府權力來授予,國家對其實行隱性擔保。居民幾乎從不會擔心銀行會發生倒閉,因此把錢存入任何一家銀行都感到很放心,不必擔憂存款風險。如今實施存款保險制度,則是運用市場化手段為存款進行顯性擔保。
刺激銀行業競爭
存款保險制度出臺后,不僅會壓縮銀行的利潤,而且也會加劇銀行之間的競爭,這被普遍看作是我國存款保險制被討論多年的原因之一。但通過加強對存款人的保護,穩定他們的存款預期,進一步增強市場和公眾對銀行體系的信心,維護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為各類銀行的正常經營創造穩定的市場環境,卻是公認的事實。
有外資機構測算,如果存款保險的費率為0.05%,那么銀行稅前利潤就會減少2%左右;如果費率為0.1%,銀行稅前利潤則將減少4%以上。而當國家不再對銀行進行完全的隱性擔保,那么銀行在儲戶心目中的信用地位便將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獲得,每一家銀行都必須對自己行為負百分百的責任,風險管理能力差、信用不好、服務跟不上的銀行都可能會面臨市場淘汰。
由于存款保險制度最高保額為50萬元,未來民營銀行和中小銀行中的部分大額存款可能會流向經營穩健的大型銀行。迎來挑戰的同時,也會促使前者提升自身的信用度和競爭力,或者選擇將資產質量下沉、發展中間業務來面對利差收窄的事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更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動銀行業差異化發展,防止個別經營不善的金融機構風險傳導至整個金融系統,促進金融服務和金融機構向市場提供更多優質且豐富的基層金融服務。
“存款保險制度的出臺,就是政府通過制度的強制性,要求凡是吸收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都應當投保存款保險。”經濟學家易憲容曾提到,原本居民在銀行存款的風險是由國家隱性擔保的,現在則要銀行自己來承擔絕大部分責任。因而這一制度的建立可以改變國內銀行的運作機制,讓以往政府對銀行存款的隱性擔保顯性化。對銀行來說,由于要把其行為的收益與風險都歸結到自己身上,就得提高自己風險定價的管理能力、服務質量及競爭力,否則就可能被激烈的市場競爭所擊敗。對存款人來說,由于與以往銀行同質的信用擔保不同,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銀行的服務及風險差異化,盡管短期內銀行破產的情況還不會出現,但在存款時會開始關注不同銀行的風險與服務,有效的市場競爭就會在這樣的過程中形成。

無法隔離的風險
伴隨《存款保險條例》實施,關于“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將加速存款利率市場化進程”的說法也不絕于耳,有業內人士認為,存款利率上限有望在年內完全取消,這將對國內銀行體系產生重大影響,讓市場成為金融資源配置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主角,降低金融市場的融資成本,更加有效地服務于實體經濟。
根據瑞士信貸發布的數據,截至2014年6月,我國家庭財富總量已達到22.2萬億美元,成年人口人均財富規模已從2000年的5670美元增加到2.13萬美元,增長了276%。而同期全球家庭財富總規模為263萬億美元,成年人口人均財富從2000年的3.17美元增加到5.6美元,增長了77%。可見,我國社會財富的增長速度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人均財富增長率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但一直以來,市場無風險利率過高導致我國絕大多數居民的投資理財觀念仍停留在儲蓄層面上,因此通過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進而推動利率市場化,對資本市場也是好事一樁。
“存款保險制度將鼓勵居民將大額存款從風控能力一般的銀行轉移至更加多元化的投資理財產品上來。”資產管理從業者付玉表示,“打破剛性兌付、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最直接變化就是會加速轉移資產,部分銀行存款將向股市、債市、保險等資本市場轉移。投資者從被動存錢的理財意識將變為主動進行資產管理,銀行自身也將迎合這種改變,從而注重對客戶的各項資產管理服務。”但她也表示,轉變人們的投資理財觀念的轉變也是需要時間和過程,但這會給資產管理機構帶來更多機會。
由此可見,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在諸多方面都有利于我國銀行業發展,但可能帶來的道德風險也值得關注。付玉表示,存款保險制度讓儲戶更加信任銀行,但為了獲取高額的回報,銀行卻可能將大量信貸資產配置于高風險投資項目之中,給儲戶資金安全帶來隱患。
同時,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無法隔離銀行外的風險。據了解,目前我國保險資產已突破9萬億元,證券資產規模達到7萬億元,信托業資產規模則將近13萬億元,融資租賃、互聯網金融等也發展迅猛,它們與銀行一樣,受到利益驅使,道德風險同樣存在。因此,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表示,存款保險制度只是推進利率市場化的加速器,但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業的風險并未因此降低。監管層需要根據新政實施配套監管政策,比如出臺措施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包括銀行、證券、基金、保險在內的混業經營大潮,以此預防和降低管控風險。